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一、 白日依山尽
我一边看这个电影一边想,能不能把电影题目换成一句诗呢?大概,用这个白日依山尽是最合适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然,可能对于比较喜欢委婉的我来说,用黄河入海流更好一些
这是一个什么样氛围的故事呢?大概就是帝国夕阳与个人奋斗的落差。缓缓衰落的帝国就像白日依山尽,巨大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没人能够阻挡。
当然这个故事到最后并不是一个悲剧故事,相反在最后表达了一种天下若倾,还有我一手擎天的气概。
二、 夸一夸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动画电影,一般来说动画嘛,要么就战斗,要么就日常,但是这部动画既不战斗,也不日常,这部动画的大部分属于一种脱胎于中国特有汗青观的宏大叙事。从这点来说,三万里这个名字确实名副其实。这片子里非常缺乏那种连贯的细节,人物的故事是传记式的,从一个大事件前往另一个大事件。当然这部动画绝不是没有细节,它花了巨大的篇幅为这些大事件添加了诸多细节。当年轻的高适在岐王府种献上枪舞绝艺,动画细致的展现了这个场面中公卿王侯和玉真公主的反应,细致的描绘出高适这沙场枪法是如何的一往无前,无坚不摧。又戏剧化的安排了年幼的杜甫出场与高适邂逅。
当李白终于踏入长安,风生水起之时,它也生动的描绘出盛唐最伟大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酒肆进行兼具娱乐性和艺术性的娱乐活动。宏大叙事通过这些细节获得了感染力,仿佛那些历史上尘封的文字突然鲜活起来,我们不是在参观博物馆里默默无语的陈迹,而是在水族馆里观看那些游来游去的鱼儿。
不管是宏大叙事的视角,还是文人人生的选材,在动画电影领域都是非常新鲜的。长安三万里可以说一开风气之先。而且它确实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完成这部作品,这个长安是值得留恋,值得追求,值得守护的。从这点上来说,这部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喷一喷
长安三万里确实为这个盛唐和高李的人生填充了大量的细节,但是这些细节是片段的,他们无法拼凑出真实的高适,也无法拼凑出真实的李白。高适被描绘出一个信封勤有功戏无益的朴实汉子,而李白被塑造成一个才华横溢却放浪形骸,完全不靠谱的混子。
如果将李白高适等名人和他们的名篇去掉,抛开安史之乱这个大时代的大事件。这个作品的故事我觉得是有大问题的。
编剧想写出两个壮志难酬,百折不挠,殊途同归的精彩人生。
但是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复杂成人化的蚂蚁和蟋蟀。
编剧本身没有理解中华文化至高三不朽
所谓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
立功比立德立言更伟大么?
并不是的
立德立言立功作为三不朽其实是辩证而统一的
所谓不朽,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中国特有的汗青观
也就是道德史观
所以立德是三不朽中的最高体现
也正因为立德是最高体现,实际上立德几乎无法独立存在。
放眼五千年,能称得上体现立德的,恐怕也就是孔子和雷锋同志了。
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立言和立功来体现他们的立德。
也只有与立德目标相统一的立言和立功,才能称之为三不朽
古代名将战功高于关羽者不计其数,但是能和关羽并驾齐驱的恐怕只有精忠报国的岳王爷。而蒙古,满清旗下那些战功赫赫的将军统帅,历来不是我们首选的偶像。
立言其实也是一样的,这回我们举个好的例子,比如九章算术,当然非常有价值,但是因为数学这东西和我们传统文化立德距离远了一点,所以九章算术就没法进十三经。
所以中国文艺观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叫做文以载道,而关于修辞最有名的一句话叫做,修辞立诚。
编剧也不是说就不懂这个道理,他描写的高适基本上是自洽的,高适是立志功名,所以勤学苦练,一生勤勉,纵然郁郁不得志,还是不放弃,继续勤学苦练,最终立下赫赫战功,写下千古名篇,而他的名篇揭露军营腐败,表达爱国情怀,真正做到了文以载道,修辞立诚。
但是到了李白这边,编剧就写不明白了,因为他没有掌握李白作品体现出的文艺的独立性。或者说叫超然性,彼岸性,神性等等。或者再换个说法,纯文艺那个范。
感觉编剧他自己也不明白该怎么为一个嬉皮士树碑立传。
在浩浩的盛唐,为何大家首推的文人,是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大酒鬼呢。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人民群众啊,他既有物质文明的需求,也有精神文明的需求。盛唐伟大的地方,恰恰在于这时代的士人,学子,甚至百姓,开始追求精神文明。这才会捧出一个李白来。
当然各朝各代其实也不是都不追求精神文明,但是大多数朝代在精神文明这个领域上,太窄了,基本上认为追求精神文明就是追求立德。所以三不朽理论就是这样一个思维模式下形成的。
实际上立功和立言是可以脱离立德而创造价值的,比如发明家,商人,他们就可以说是独立的立功者。而那些超出文以载道,经世致用范畴之外的文艺创作,就创造出独立的立言价值。
李白就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文艺创作者。从这个角度说,他比高适更加伟大。现实中也正是如此。高适的功业虽然远胜李白,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并不顶尖,而李白的纯文艺创作在历史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因此后世代代流传诗仙的名号。
过度强掉三不朽的立德属性,甚至还看重立功,轻视立言。(尴尬的这是一部讲述盛唐最伟大诗人的作品)造成了编剧塑造李白时的失衡。
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什么成了桎梏,因为在独尊立德之下,立功的路只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或者学好文武艺活埋帝王家。重农抑商的思路即使当生产力发展到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也终究停留在了萌芽状态。而文学方面,实际上中华文化的主体已经不是盛唐的开发气象,而是宋明理学过度道德化,甚至近乎于进入宗教化的果实。
所以说,编剧实际上将高适描绘成了一个宋明理学体系中的圣人形象(类似王阳明),而通过他眼所见到的李白,是疯癫,无原则,贪图享乐,盲目自信,纸醉金迷的。
这样的描写,当然会令很多观众感到不适,李白明明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怎么描绘的好像一个负面形象,纵然动画中竭力表现李白无与伦比的才华,但是这某种角度上有着越描越黑的效果,拥有如此才华,却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岂不是做人失败?
某种角度上这部片子里的高适和李白,就像我们现代社会里望子成龙,勤劳工作的家长,和他们天真烂漫,兴趣广泛,贪玩聪明的孩子。高适眼里的李白就说太贪玩,太放纵自己,最终毁掉了自己的人生。好在自己最后还拉了孩子一把,多么感动啊。
看这部动画时,我想起以前看的电影《黄金时代》(由汤唯饰演)萧红的故事。那时候我也有一种体会,明明是一位进步作家,怎么在这个故事里这么猥琐呢?
左翼的作家,你写她的故事,忽视了她的人生,创作和时代的共鸣,那就会沦为猥琐。就好像你写高适不写他勤学苦练建功立业,非写他找不到对象大龄剩男,怎么怎么相亲碰壁。哪能行么?
而纯文艺的作家艺术家,你非要用一种立功立德的视角去审视他,自然也会南辕北辙,得出这帮大毒草早该焚书坑儒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