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苏联是当之无愧的击败纳粹德国的主力(七)——转守为攻(1942.11—1943.3)
1942年11月的形势
1942年秋,战火已在苏联领土燃烧了一年之久。德军已推进到斯大林格勒附近的伏尔加河岸,并进逼大高加索山麓。他们仍盘踞在距莫斯科仅150—200公里的地方,并继续围困列宁格勒。截至1942年11月,德军已经侵占了苏联面积179.5万平方公里、战前人口约8000万的国土,在工业上损失了能提供生铁产量71%、钢产量58%、采煤量63%和发电量42%的大量生产设备,在农业方面则丧失了47%的耕作面积。
然而,尽管如此,苏维埃国家却不但没有垮台,反而愈发坚不可摧。苏军在南方进行了激烈的防御交战,阻止了敌军突入南高加索,粉碎了德军攻占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下游各地域的一切企图,并积蓄了对楔入的敌军集团实施坚决突击的力量。由于对工业进行了改组,技术兵器和弹药的生产有了提高:

这样,苏军不仅可以弥补损失,而且可以增加各作战方面军武器装备和弹药的数量,扩充新组建的部队,并建立起庞大的预备队。1942年5—11月,苏军作战军队的武器装备程度(每千人拥有的武器装备数量),步兵自动武器提高1.4倍,火炮和迫击炮提高50%,坦克提高60%,飞机提高20%。在作战军队数量增加的同时,其突击力和火力均有所提高。在技术装备方面也出现了逐步加强的趋势。尽管苏联损失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但仍能增加军队的数量,并改善其质量。苏军根据已经改变的作战要求,在军队中完成一系列必要的组织措施:确定步兵师的统一编制,建立大坦克兵团和大机械化兵团,大大裁减骑兵兵团,组建大量炮兵部队和最高统帅部的预备队兵团,在各个方面军中建立航空集团军,并建立单一兵种的航空兵兵团。到1942年11月20日,编入作战军队(12个方面军、1个独立集团军和莫斯科防区)的兵力占武装力量总数的62%。北方舰队、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为各方面军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到1942年11月,苏军主力集中在芬兰湾—阿斯特拉罕一线:西北方向是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西方方向是加里宁方面军、西方面军和莫斯科防区;西南方向是布良斯克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新组建的西南方面军,以及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战略正面北翼作战的是卡累利阿方面军和独立第7集团军;在南翼是南高加索方面军。作战军队共包括390个步兵师和骑兵师,254个步兵旅、独立的坦克旅和机械化旅,30个筑垒地域,17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共计659.1万人、77851门火炮和迫击炮(不含高射炮)、73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4544架作战飞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在准备大规模的战役时还建立了战略预备队。敌后的全民斗争对苏军援助极大。仅游击队的人数就达到12.5万余人。他们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并为作战军队担任侦察。
而此时的纳粹德国,也在竭力弥补连续三年的战争(特别是苏德战争)所造成的损失,并大大增加军火的生产。由于强迫大批的外国工人和战俘参加工业生产,以及采取了一系列的其他措施,到1942年底,无论在德国本土或在其占领国和附属国,战略原料和武器装备的产量都有增加:

但是,德国军工生产的增长速度却赶不上苏联同期的增长:1942年内,苏联生产的坦克比德国多18257辆,飞机多10736架,野炮和高射炮(75毫米和75毫米以上的)多34793门。1942年苏联每100万吨钢所制造的飞机比德国多3.4倍,坦克多5.8倍;每10亿千瓦时电力所生产的飞机比德国多3.3倍,坦克多5.6倍;每1000台金属切削机床所生产的飞机比德国多7.1倍,坦克多11.3倍。
德军兵员在苏德战场上损失严重。仅根据冷战时期西德的资料就可以看出其严重程度:

这一切自然会引起德军素质的下降。由于精干力量的大量损失,希特勒只好用一些未受过良好军事训练的人员来补充军队。此外,德军中还掺杂着大量的仆从国军队。截至11月1日,东线353.8万轴心国地面部队中,仆从军就有103.8万,占29.3%。
到1942年11月,德军和仆从军的绝大多数作战部队仍然位于苏德战场:

德军80%以上的基本兵力集中在从芬兰湾到斯大林格勒的战线上,组成北方、中央和B集团军群。在苏德战线北段即从巴伦支海到芬兰湾一段作战的是德军第20集团军和芬兰部队,在北高加索是A集团军群。此时,苏德战场战线长达6200公里,为整个战争期间最大。
在希特勒使用兵力最多的沃罗涅日—斯大林格勒方向,B集团军群分布在从奥廖尔地域到亚什库利地域长达1300公里的战线上。其左翼为德第2集团军,位于沃罗涅日西北,掩护库尔斯克方向。友邻为匈牙利第2集团军,在顿河右岸哈尔科夫方向作战。沿顿河而下,从新卡利特瓦至韦申斯卡亚,在伏罗希洛夫格勒方向上驻守的是意大利第8集团军。再向东,从韦申斯卡亚至克列茨卡亚由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防守。德第6集团军各部在紧连斯大林格勒的地域内,德第4装甲集团军各部在城市以南至红军城一带。从红军城向南,由在作战上隶属德第4装甲集团军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防守。在集团军群的最右翼,直到A、B两个集团军群的分界线马内奇河为止,由德第4装甲集团军第16摩托化师在宽大正面上作战。
B集团军群的侧翼十分薄弱,正如蒂佩尔斯基希后来所指出的:“指挥这些集团军的‘B’集团军群长官早就深信,德国的盟军在俄国人只实施个别冲击时尚能扼守400公里战线,但在俄国人大举进攻时,它们是支持不住的。集团军群长官不止一次强调过这一顾虑。”
与B集团军群对峙的苏军部队有: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部队、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中,在从上马蒙至克列茨卡亚宽250公里的地带内展开的是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坦克第5集团军、第21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其东南为顿河方面军(第65、24、66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作战地带从克列茨卡亚至叶尔佐夫卡,宽150公里。从斯大林格勒北郊至阿斯特拉罕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64、57、51、28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作战地带宽达450公里。
在北高加索1000公里长的战线上作战的A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已被迫转入防御。苏军南高加索方面军阻止了A集团军群的进攻,可靠地掩护着通往石油产地巴库和格罗兹尼以及高加索黑海沿岸的道路,同时还做好了转入进攻的准备。
反攻准备
1942年9月13日,斯大林在听取了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的报告后,作出了斯大林格勒反攻的原则决定。9月底,在最高统帅召开的会议上讨论了最高统帅部代表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各个方面军视察的结果。当时就基本上批准了反攻的作战计划,确定了参加这次战役的各方面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为此所需的兵力兵器,增调到前线的预备队的配置地域及预备队集中的大约日期。同时,还作出了在当前战役中如何组织军队指挥的决定。原属东南方面军司令员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分别改称为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直属最高统帅部。在顿河中游地带新建立一个西南方面军,由这个方面军担负战役的主要任务:对敌军斯大林格勒集团的翼侧实施强大的突击,前出到这个集团的后方,并在合围该敌时发挥决定性作用。即将在南方发起反攻的各方面军均由有经验的军事首长指挥:顿河方面军司令员是在这以前担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的罗科索夫斯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是1942年夏秋担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的瓦图京;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仍然是叶廖缅科。
在现场对实施反攻的实际可能性作了进一步的仔细研究之后,战役计划得到了最后批准。战役的代号是“天王星”。苏军反攻的总企图是:以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兵力,沿向心方向实施突击,围歼斯大林格勒附近整个敌军集团。西南方面军左翼军队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地域的顿河右岸各登陆场,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则从萨尔帕群湖的北部地域对敌军集团的两翼实施基本突击。两方面军的突击集团应在卡拉奇地域会师,从而完全合围斯大林格勒附近的敌军基本兵力。
西南方面军突击集团(第21集团军、坦克第5集团军)在克列茨卡亚地域和谢拉菲莫维奇西南的登陆场上展开,其任务是:突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御,并以快速兵团向东南迅猛发展进攻,以便在下奇尔斯卡亚、博尔舍纳巴托夫斯基地段前出到顿河。对敌实施这次突击之后,西南方面军应前出到敌军集团的后方,切断其西逃的道路,并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会师。在西南方面军突击集团展开进攻时,近卫第1集团军的左翼军队、坦克第5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和骑兵第8军,应从西和西南对突击集团进行战役保障,并在这个方向上形成合围的对外正面。这些军队并且要向西和西南发展进攻,在战役的第三天前出到从韦申斯卡亚到博科夫斯卡亚以及沿奇尔河到上奇尔斯卡亚一线。
顿河方面军应实施两个辅助突击:一个由第65集团军右翼兵力从克列茨卡亚以东地区向东南实施,目的是迫使敌军收缩在顿河右岸的防御;另一个由第24集团军右翼兵力从卡恰林斯卡亚沿顿河左岸往南向韦尔佳奇总方向实施,目的是切断顿河小弯曲部敌军同斯大林格勒敌军集团的联系。在斯大林格勒以北行动的是第66集团军,其任务是:以积极行动紧紧箝制对峙之敌,使敌人不可能机动预备队。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以第51、57、和64等集团军编成的突击集团,在伊万诺夫卡至巴尔曼察克湖一线发起进攻,在两个地段上突破敌军防御,并向西北方向发展突击,进入卡拉奇、苏维埃茨基等地域,同西南方面军会师。第51集团军应在萨尔帕湖、察察湖和巴尔曼察克湖之间的狭窄地带突破敌军防御,并以其基本兵力向西北发展进攻,总方向是卡拉奇。第57、64集团军相邻翼侧的兵团,从伊万诺夫卡地域向西北方向发起进攻,目的是从南面包围敌军集团。第62集团军应以积极行动箝制住在斯大林格勒市内作战的敌军,并做好转入进攻的准备。第28集团军应可靠地掩护阿斯特拉罕方向,并准备向埃利斯塔总方向转入进攻。为了从西南保障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突击集团的进攻,并在西南方向上组成合围对外正面,第51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其中包括骑兵第4军)应向西南发起进攻,总方向是阿布加涅罗沃、科捷利尼科沃(科捷利尼科夫斯基)。
按照计划,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转入反攻的日期定为11月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则为11月10日。后来,由于往集结地域运送部队、弹药和油料有困难,进攻的时间推迟了10天。各个方面军转入进攻的日期先后不一,是由于任务纵深不同,还因为必须保证各突击集团同时到达预定会师的顿河畔卡拉奇、苏维埃茨基地域。
在开展斯大林格勒方向反攻准备工作的同时,大本营命令其他一些方面军首长也做好部队积极进攻的准备。
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奉命在没有得到特别号令以前,不得实施任何局部性的战役,要部队作好准备突破敌人对列宁格勒的围困。
西北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应于1942年10—11月在莫斯科方向共同实施进攻战役,以击溃勒热夫地域和诺沃索科尔尼基地域的敌人。战役代号为“火星”。完成战役准备的期限初步定为10月21日,行动开始的日期为10月23日。
南高加索方面军奉命固守所占领的地区,其北方集群的部队应作好进攻准备,以便击败敌军莫兹多克集团。北方集群限期于11月3日完成战役准备,专候大本营的号令开始行动。
由于建立后备部队的工作进行顺利,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得以在11月月中着手准备代号为“土星”的新战役。这次战役是战略反攻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斯大林格勒反攻进行两三个星期以后,以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左翼部队和西南方面军的右翼部队,从顿河中游地区经米列罗沃向罗斯托夫实施深远的分割突击。按照“天王星”和“土星”战役的实施计划,有近60个师的敌军将处于苏军的打击之下。如果“土星”战役成功,北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也可能被苏军合围。
大本营在计划和组织斯大林格勒反攻时,还规定在西方方向、西北方向和北高加索采取积极行动钳制敌人的兵力。大本营估计到,一旦敌人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和北高加索陷入困境,德军统帅部必将从其他地域,特别是从勒热夫和维亚济马地域抽调部分兵力驰援其南方集团。这时便应该发起“火星”进攻战役。战役的目的,不仅是钳制敌人的兵力,在勒热夫—维亚济马突出部一带击败敌人,而且还要进一步把敌人预备队吸引到这个方向上来。在斯大林格勒进攻战役中,南高加索方面军部队在莫兹多克地域的反突击也要起这样的作用。
在斯大林格勒方向,苏军集中了主要的兵力兵器,并在这一方向展开了庞大的预备队,从而造成了数量上的优势。与此相反,德军在这一方向却没有掌握相当数量的预备队。截至11月18日,苏军三个方面军共有1042218人(其中作战兵力为782548人),22019门火炮和迫击炮,1550辆坦克,1529架作战飞机(1277架可用):

德B集团军群共有约100万人,其中德军48个师共60万人,其余是战斗力很差的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军队。在三个方面军正对面的德、罗、意军队有521703人(作战兵力为234252人),508辆坦克和强击炮,不到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732架作战飞机(402架可用):

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下:

在反攻的准备期间,苏军还成功实施了战略欺骗。为了在战略上收到出敌不意的效果,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2年10月中旬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各方面军发出指令,要求停止一切局部性进攻战役,一律无条件地转入坚决防御,并要求做好这次防御的各项准备工作。总参谋部给各方面军的防御指令均经直通线路下达,且未采用密码,因此很快即为德国侦察机关所截获。与此同时,最高统帅部还设想,苏军在西方方向保持大量兵力并由他们进行局部性进攻战役,将会使敌人产生错觉,似乎苏军正是要在这里开始大规模的冬季攻势。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在采取各种措施制造假情报的同时,特别注意对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准备实施突击一事保守秘密。一切涉及即将进行反攻的来往文件和通话均被绝对禁止,各种号令一律采用口头方式,并仅向直接执行人发布。部队的集中和调动都在夜间进行。最高统帅部对涉及反攻准备的任何泄密行为都立即采取了措施。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代表亲临各方面军指导工作也有助于对正在准备中的战役企图进行保密。他们无需通、过总参谋部和方面军指挥部之间的往返通信,可以就地解决各方面军之间组织协同动作的问题,以及战役计划和准备工作方面其他一些原则问题。
德军侦查机关和指挥部果然作出错误判断。1942年秋,德军统帅部错误地认为,苏军在夏季交战中损失惨重,无力转入战略进攻。东线外军处负责人盖伦对苏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作出了错误判断。11月6日,东线外军出提交的一份报告估计苏军未来的主要军事行动方向是中央集团军群地带,同时表示尚不清楚苏军是否打算与此同时在顿河地区举行重大战役。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后来说,当时总参谋部估计到了苏军将进攻B集团军群左翼,以此作为冬季攻势的开端。“我们仍然无法确实知道在漫长的侧翼防线上,他们究竟选定何处作为进攻点,是靠近斯大林格勒的罗马尼亚人防区,还是往西的意大利人防区,还是更往西的匈牙利人防区。”而到了11月上半月,情况愈来愈清楚,“他们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西北,很可能就在罗马尼亚人防守的地区。我们还搞不清楚的是:俄国人究竟在哪一天发动进攻。”至于说从斯大林格勒以南地域发起的第二个突击,则更是出乎德军指挥部的意料之外。
在准备进攻的过程中,苏军极尽一切可能建立起充足的物资储备。仅按统一的军运计划,向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就发出了3295次列车,或者说约14.2万节车皮的兵员和物资。1942年7—11月,从总军械部的仓库和基地向西南方向各方面军共运送了步枪88738支、冲锋枪34372支、机枪5302挺、反坦克枪8196支、迫击炮5530门、火炮2374门。各方面军的弹药保障程度如下:

三个方面军燃油储备情况如下:

反攻开始前,各部队中粮秣的储备量十分富余。在反攻开始前夕,各方面军的粮秣储备由15个月增加到20个月。
后方机关还为保证部队的被服供给做了大量工作。1942年8—11月,共向作战部队和后方各军区总计运送了1.03万节车皮的冬服。
在部队的医疗保障方面也采取了重要措施。在反攻开始前,共为斯大林格勒方向三个方面军准备的伤病员床位即已超过17.64万张,因而在反攻过程中部队伤病员可以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护。
合围保卢斯集团

1942年11月19日7:30,在28公里的地段上,苏军3500门火炮和迫击炮向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防御阵地猛烈开火。80分钟的炮火急袭后,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的第65集团军转入了坚决的进攻。西南方面军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各兵团在炮火支援下,近11时向纵深前进4—5公里。为完成突破,坦克第1、26、4军,近卫第3军和骑兵第8军先后在这一地区进入交战。至日终前,西南方面军步兵师向前推进了10—19公里,而坦克军则前进了25—35公里。第65集团军因遭敌猛烈抵抗,仅前进3—5 公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线在谢拉菲莫维奇西南和克列茨卡亚地域两个地段上被突破。罗马尼亚第2军和第4军被击溃,其残部和驻守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的第6军被苏军从两翼包抄。德军指挥部把战役预备队投入战斗,企图阻止苏军继续前进并堵塞突破口,但未得逞。德第48装甲军在11月19—21日将原有的80—90辆坦克损失了约一半。

由于作战地带浓雾弥漫、大雪纷飞,能见度不超过200米,不适宜飞行,因此,苏军航空兵只能以小机群为单位活动,炮兵只能在无法进行观察的条件下向目标射击。原计划由航空兵担负的压制敌军的部分任务不得不交给炮兵完成;原来制定的炮兵进攻计划仍决定基本不动,照样执行。
敌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抵抗。11月20日,在整个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的进攻地带内敌军的抵抗增强了。德军和罗马尼亚部队一面以抵抗枢纽部为依托,一面派出坦克部队在苏军各坦克军翼侧和后方机动作战,从而在不少地方得以长时间拖住实施进攻的苏军突击集团的基本兵力,致使西南方面军各坦克军在反攻开始的第二天没有获得明显的战果。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的诸兵种合成兵团,以及已进入突破口的骑兵第8、3军,巩固了各坦克军的战果并扩大了进攻正面。在这些集团军的内翼侧,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他们成功地包围了已落在苏军突击集团后方的罗马尼亚第4、5军。在两天的战斗中,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的突击群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向南突击,歼灭3个敌步兵师,俘敌2000多名,缴获205门火炮和大量其他军用装备。西南方面军的快速部队在进攻头两天向前推进了35—40公里。

11月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51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左翼各兵团向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第6军发起了进攻。当日即突破敌人防御,保障坦克第13军、机械化第4军、骑兵第4军进入了突破口。罗军阵地一片混乱。一名德国军官曾经亲眼目睹了这个场面:“实际上苏军的推进毫无阻挡。恐慌迅即蔓延到后方地域。许多罗马尼亚军官甩掉士兵,乘机动车逃走。罗马尼亚士兵有的乘机抢劫财物,有的则丢弃武器,驱赶着成群的牲畜逃越荒野。在阵地纵深内构筑的防御工事和储备的补给品根本没有动用。只有罗马尼亚骑兵临危不乱,毫不示弱。在后方地域,德国人也遭到一些非难,尤其是主管民用补给与军械的官员。冬装仓库被破坏,武器库无人管理,临时燃料库被火焚毁,由于缺乏油料,车辆被丢弃在沿途。满载私人财物的卡车向北方全速行驶,官员们站在脚踏板上,紧紧地贴着车门。与此同时,苏军在前卫的掩护下,沿着道路持续向前推进。据我们的目击者说,苏军前卫一路未遇抵抗,直至进抵马林诺夫卡附近,才同德军一个战地救护连遭遇受阻。这个连是为了保全自己与伤病员的宝贵生命而战斗的。”
经过两天的进攻,各方面军部队取得巨大战果: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遭到重创;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翼侧被迂回;对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的罗马尼亚军队集团已形成大纵深包围之势。与此同时,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坦克第5集团军,以及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集团军的部队也正顺利地完成建立合围对外正面的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各方面军司令员于11月20日晚进一步向各集团军明确了任务,要求最大限度地加快进攻速度。快速兵团不应和实施反冲击的敌军恋战,而要绕过敌人的支撑点高速度地向前推进,以便尽快地完成对敌军主力的合围。

11月21日,西南方面军坦克第26和第4两个军进入马诺伊林地域,随后突然转而向东,取捷径,直向顿河卡拉奇地域急速前进。德军第24装甲师实施的反冲击并未能阻滞苏军坦克第4军和近卫骑兵第3军前进。日终前,坦克第4军先头部队已接近戈卢宾斯基,坦克第26军则进抵奥斯特罗夫地区、普列西斯托夫斯基村(卡拉奇西北35公里处)。这一天,原打算有计划转移的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部只得由戈卢宾斯基向下奇尔斯卡亚仓皇逃窜。保卢斯的副官亚当后来回忆了这次溃逃:
集团军供给处距下奇尔斯卡亚附近的顿河大桥已经不远了。但我们现在所经受的一切远远超过以前所经受过的。一幅可怕的图画!载重汽车、小汽车、司令部的车辆、摩托车、骑兵、马车在苏军坦克面前惊慌失措地向西逃窜,它们互相挤撞,你卡我,我卡你,车辆翻倒了,堵塞着通路。步兵在它们之间钻来钻去,或原地踏步不前,或挤过去,或爬过去。谁要是绊倒在地上,那他就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将被踩死、辗死或压死。
在急于奔命中,人们扔下了一切可能影响逃跑速度的东西。扔掉了武器、炮弹、路上到处停着成车的弹药、野战炊具和辎重队的马车。但马已被人骑走,谁都知道骑在马上可以跑得更快些。上奇尔斯卡亚一遍混乱。从坦克第4集团军跑出来的人同从北面来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部队及步兵第11军的后勤部队汇合了。他们全部惊慌失措,丧魂落魄。全部在往下奇尔斯卡亚跑。
转引自【苏】萨姆索诺夫:《200天大血战》,第455页
11月22日,第6集团军司令部撤到了下奇尔斯卡亚。
此时,苏军坦克第26军正向卡拉奇高速推进。能否尽快占领这一地域的顿河渡口,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坦克第26军能否及时地进入敌军后方。11月21日,军长决定夜间以突然袭击占领这些渡口。这一任务交给了摩托化步兵第14旅旅长菲利波夫指挥的先遣支队。22日凌晨,他们以奇袭的方式完整地夺取了卡拉奇西北的顿河大桥。23日,坦克第26军部队攻占了卡拉奇。

与此同时,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机械化第4军各旅正从东南方前来同他们会合。11月21日,他们在向苏维埃茨基前进途中攻占了几个重要支撑点,其中包括上察里津斯基,并重创设在那里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至此,德第4装甲集团军已被分割。11月21日日终前,西南方面军与顿河方面军先头兵团之间的距离已缩小到80公里。同日,对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的罗第3集团军的合围已告完成。这天晚上,希特勒下令第6集团军准备实施环形防御,并指示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及其司令部返回斯大林格勒地区。
在第51集团军地带上进入战斗的机械化第4军,于11月22日12时前出到苏维埃茨基地域。在机械化第4军右面行动的坦克第13军,前出到切尔夫连纳亚河一带。在机械化第4军进入苏维埃茨基地域、坦克第26军和坦克第4军进入卡拉奇地域之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距离至多只有10—15公里了。这天下午,保卢斯奉希特勒之命将指挥部迁往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古姆拉克机场。

11月22日晚,保卢斯向魏克斯发报,说弹药与油料补给已成当务之急,第6集团军仅剩6天的口粮。他提出,要设法守住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的地域,必须将足够的补给品运进斯大林格勒。但是,如果他守不住罗马尼亚军队留下的缺口以南的阵地,便要求有机断处置的权力,向西南方向突围。当晚22时,希特勒回复说:“第6集团军暂时遭到包围。我了解第6集团军及其指挥官,我知道该集团军会在这种艰难情况下英勇地坚守。集团军应知道,我将尽一切努力为你们提供帮助和救援。我会在适当的时候下达新命令。”
11月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将德第6集团军、第4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20步兵师和第1骑兵师共30余万人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地域。至此,苏军在敌正面打开了一个宽达300公里的大缺口(从博科夫斯卡亚到萨尔帕湖)。合围圈对外正面总长是450多公里。但实际上只有276公里有部队掩护,其中西南方面军地带内是165公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地带内是111公里。对外正面与对内正面最近距离只有15—20公里,此处正好是在苏军没有建立绵亘正面的苏维埃茨基—下奇尔斯卡亚方向和苏维埃茨基—阿克赛方向。

同日,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的罗军2.7万人向苏军投降。
11月19—23日,斯大林格勒地带的德军有3.4万人阵亡或被俘,另有3.9万人逃出包围圈。罗军损失9万人。德军和罗军损失了约300辆坦克和强击炮、370门火炮、1100门迫击炮、1000挺机枪、1266门反坦克炮、2500支冲锋枪、3.5万支步枪、100万发炮弹、500万发轻武器子弹和200辆汽车。
压缩包围圈
在刚刚合围了第6集团军之时,苏军对被围敌军人数的判断出现了差错。根据参加反攻的各方面军以及总参谋部的最初侦察材料统计,保卢斯上将指挥的被围集团总数为8.5—9万人。而事实上,正如后来所知,该集团竟拥有30多万人。基于这样的判断,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派驻斯大林格勒方向各方面军的代表、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于11月23日在给斯大林的例行报告中,在判断情况和确定各部队的任务时认为,敌军必将立即采取一切措施,调动援兵由外向内实施突击,援救斯大林格勒被围的军队。因此,据他的意见,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快地消灭敌军被围集团,使苏军参加这个战役的兵力脱出身来。为此,他认为在完成这个基本任务之前必须尽最大可能切实地将被围集团与前来增援的敌军新锐兵力隔离开来,这就必须紧急建立牢固的合围对外正面,并在其后配置足够的由快速部队组成的预备队。华西列夫斯基建议,位于合围对内正面上的三个方面军部队的部署不需作重大调整,也不必进行补充准备,最好从11月24日清晨起就继续采取坚决行动,消灭被围之敌。斯大林批准了他的建议。华西列夫斯基于23日夜间即向各方面军司令员下达了消灭被围敌军的任务。
根据指示,各方面军作战行动的总的企图是向古姆拉克实施向心突击,分割被围的敌军集团,并将其各个歼灭。执行这项任务的部队有:西面是西南方面军第21集团军,并以坦克第26和第4军加强;北面是顿河方面军第65、24、66三个集团军;东面和南面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64和57集团军。与此同时,西南方面军的近卫第1集团军和坦克第5集团军应坚守克里瓦亚河和奇尔河一带已占领的地区,阻止敌人从西南方向实施的反突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骑兵第4 军和第51集团军各步兵师奉命从南面保障战役的实施。
11月24日晨,三个方面军开始执行自己肩负的任务。
西南方面军第21集团军从11月24日早晨起,恢复了在东方向上的进攻,并在11月27日前,让主力渡到顿河左岸。该集团军准备继续前进时,被敌人挡住了。
顿河方面军第65集团军也于24日晨恢复进攻,在韦尔佳奇、佩斯科瓦特卡方向上发展进攻。经过了4天的激烈战斗,该集团军向前推进了25—40公里,抵近了敌设在顿河东岸的第二条防御线。
第24集团军本来应该应前出到韦尔佳奇、佩斯科瓦特卡地域,并与第65集团军一道完成对顿河左岸之敌的包围。但11月24—27日,该集团军未能完成任务,德军指挥部得以将自己一个集团的部队从顿河小弯曲部撤到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主力那里。
第66集团军从叶尔佐夫卡往奥尔洛夫卡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其进攻行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集团军所属各部队在雷诺克地区得以和戈罗霍夫上校的部队会合,但与第62集团军的大会师没有实现。
这几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同样没有取得明显的战果。
11月28—30日,三个方面军仍在继续进行激烈的战斗。在这几次战斗中第21、65、24集团军所属部队占领了敌十分坚固的抵抗枢纽部——佩斯科瓦特卡和韦尔佳奇。其它地段上敌人继续在坚守他们所盘据的地区。
与此同时,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天气也有所好转,航空兵得以恢复积极行动。航空第2、17两集团军的各兵团,经常在对外正面的上空活动;而航空第16、8两集团军的各兵团,主要是在合围地域的上空活动。11月24—30日,苏军航空兵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共出动5768架次,平均每昼夜824架次,比敌航空兵出动架次多4倍。苏军航空兵取得了制空权。
11月19—30日,德军和罗军共损失14.5万人,其中6.5万人被俘;同时损失3600挺机枪、2900门火炮、700门迫击炮、300多辆坦克、超过250架飞机、7500部各种类型的汽车、1500辆摩托车和大批其他军用装备和物资。苏军损失7.94万人(其中1.84万人阵亡)、359辆坦克(145辆彻底毁坏)和125架飞机。

截至11月30日,被围敌军集团所占领地区的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南北为30—40公里,东西为70—80公里,面积为1500平方公里。但是,苏军未能分割陷入合围的敌军。敌军撤出了顿河小弯曲部的兵团,用以加强罗索什卡河西面的阵地。敌军加大了部队战斗队形的密度,在合围圈内积极地机动使用预备队,巧妙地利用构筑有防坦克工事的有利的防御地区。在严冬和没有道路的条件下,苏军经过十天来连续不断的进攻十分疲劳,且有伤亡,这也影响了上述任务的完成。
而在11月底,又发生了新的情况,迫使苏军改变部署。华西列夫斯基后来回忆:“11月底和12月初,合围对内正面上的力量对比继续变得对我不利,因为我们没有现成的预备队,不得不抽调合围圈上的部队来加强对外正面,这在西南面和南面尤其必要。这时我们开始收到关于敌人从苏德战场其他地段以及西欧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增调部队的情报,所以上述调动就更加必要。11月底,我们不得不在对内正面和对外正面之间作些变更,将对内正面的顿河方面军第65和第21集团军的几个步兵师调往对外正面,以加强托尔莫辛方向,把留在对内正面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集团军的几个步兵师调去加强科捷利尼科沃方向。”截至12月1日,苏军在合围对内正面有48万人、465辆坦克、8490门火炮和迫击炮(不含高炮和55毫米以下迫击炮);而包围圈内的敌军在11月23日约有32.8万人,11月24—30日又伤亡了1.4万人,还剩下31.4万人。

12月初,根据总高统帅部的指示,苏军又一次试图分割并消灭被围敌军。但是,由于力量不足,再加上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协调不善,这次仍然没有取得显著结果。敌人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网,进行疯狂抵抗,对苏军的每次进攻都实施激烈的反冲击。
也正是在苏军发起压缩包围圈战斗的前一天,11月23日,魏克斯向希特勒报告,空中补给连第6集团军1/10的需要量都不能满足。当晚,经魏克斯同意,保卢斯以个人名义向希特勒拍发了一封电报,要求获得机断处置的权力,并指出只有集结部队向西南方向撤退才能拯救第6集团军。火炮与反坦克武器的大部分弹药已消耗殆尽,许多炮连已根本没有弹药。只有迅速地采取行动方能预防第6集团军的早日覆没。收到保卢斯的电报后,蔡茨勒极力劝说希特勒将第6集团军撤到安全之地,但希特勒没有同意,也没有作出决定。第二天早上,空军总司令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德国空军一定能向被围部队提供充分的空中补给(每天500吨)。希特勒大喜,随即宣布斯大林格勒为要塞。第6集团军本想得到希特勒突围的决定,结果却是一道留在伏尔加的命令。11月26日午夜前5分钟,希特勒以他个人的名义向第6集团军的所有士兵发了一封电报,他在电文中命令他们坚守阵地,并向他们保证,他将倾其全力支援他们。

由于被围敌军人数众多,要想对他们进行充足的物资供应十分困难。若按每人每日约需7磅物资的最低需要量计算,那么每天合计约需850吨物资。这还不包括为突围或支援其他部队突入所需的储备。第6集团军原要求每日空运750吨物资,这样,一天就需要飞行380架次。后来保卢斯又把要求的数量降低到了500吨。冬季气象条件不良,白昼又短,加之塔钦斯卡亚附近的机场设备有限,想让许多飞机每日飞行一架次以上是不现实的。由于在苏联的冬季,可使用的飞机的数量一般不超过实有数的35%。即使有必要的机场,地面维修保养组织、装卸组、调度组以及补给与运输系统,也需要1000余架运载量为2吨的容克52型飞机参加这次空运。空运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空中和机场的安全、良好的飞行气象条件以及出发与接收机场的经济航程。当时,德国空军只有750架容克52型飞机,而且分散配置在整个欧洲与非洲,可立即用于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更是只有47架。此外还缺少必要的机场与地面运输机构。包围圈内有7个机场,其中6个只相当于简易机场,只有皮托姆尼克机场能在夜间使用。而要保证足够的物资供应,在包围圈内就至少要有4个安全的降落场。在包围圈外,只有塔钦斯卡亚和莫罗佐夫斯克两处的机场最近,可这两个机场离包围圈分别为150和125英里,明显不够用。西南方向的空情也恶化了。苏军航空兵十分活跃,且苏联的冬天也临近了。有鉴于此,戈林硬把轰炸机当运输机使用,可即便是这样,仍然连500吨所谓最低需要量的物资都无法提供。在整个包围期间,德国空军平均每日只能运进物资90多吨(一说104.7吨),只有在12月19日这天运进了290吨物资,也是最多的一天。在包围期间,德军运输机共损失488架(266架Ju-52、42架Ju-86、165架He-111、9架FW-200、5架He-177、1架Ju-290,这些飞机中有166架被击毁,108架失踪,214架报废),机组人员1000名,其中有许多是骨干力量,只有航空学校的教官才能一接到通知就可替代他们。不过,德军运输机还是将伤员和专家共4.2万人撤出了包围圈。
相持不下
对斯大林格勒敌军的合围一经完成,立即开始了紧张的顿河中游进攻战役(“土星”战役)的准备工作。这一战役的目的是发展斯大林格勒—罗斯托夫方向的反攻。预定由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相邻的翼侧部队来完成。11月24—26日,遵照斯大林的指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代表会同各方面军司令员最后确定了战役企图,拟定了重新调整兵力部署及进行物质技术保障等方面的重要措施。

与此同时,希特勒也积极准备给保卢斯解围。11月21日,隶属中央集团军群的第11集团军司令部改编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随后,司令部奉命南调。11月27日,该集团军群正式成立,其编成有:被围的第6集团军,以幸免被围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为主编成的霍特集群,由罗、德军队混合编成的霍利特集群,由被击溃的罗、德兵团的混成部队组成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残部。曼施泰因任集团军群总司令。该集团军群在韦申斯卡亚到马内奇河的6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任务是阻止苏军向西推进,并将其驱回攻势发起前的原阵地上,以救援第6集团军。
12月1日,“顿河”集团军群指挥部命令实施“冬季风暴”作战。命令规定:(一)第4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以东的科捷利尼科沃地域以主力发动进攻。进攻开始时间不早于12月8日。该集团军的任务是:突破掩护正面,向占据斯大林格勒以南或以西合围对内正面的苏军后方和翼侧实施突击,并击溃那里的苏军。(二)“霍利特”集群内的第48装甲军由下奇尔斯卡亚车站一带顿河和奇尔河上的登陆场向苏军后方实施突击。(三)第6集团军要在集团军群司令部规定的某天向包围圈西南往顿斯卡亚察里察河突围,与进攻中的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

本来,在下奇尔斯卡亚附近奇尔河一线固守的德军,距被围困的保卢斯部队只有40公里,德军在这里据守着奇尔河以北和顿河以东的一些小型桥头堡。而科捷利尼科沃集团(“霍特”集群)在发起进攻之前,却在离保卢斯部队120公里的地方。而如果选择后者,就必须穿越苏军控制的80多英里的荒野。这片荒野毫无遮蔽,有无数条小河由东向西注入顿河。结冰的河流本身并不是障碍,但它们却把坦荡的平原冲出无数条很深的沟壑或两壁陡峭的冲沟,形成巨大的反坦克障碍。曼施泰因原来也计划沿两个方向:第4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东部的科捷利尼科沃地域,“霍利特”集群从奇尔河中游向卡拉奇为第6集团军实施的解围行动。然而,“顿河”集团军群本身的兵力严重不足。曼施泰因后来说:“计划配属给第57装甲军的第15空军野战师需要几周时间才能组建完毕。当它最终组建完毕,并在态势危急时刻(解围问题早已无望)投入战斗时,几天之内便土崩瓦解。答应配属给‘A’集团军群的统帅部预备队炮兵,除一个烟幕迫击炮团外,其余根本没有到达。计划配属给霍利特集团军级集群的7个师中有2个师(第62、294师)早已投入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防线,为的是使它能至少站住脚跟。如果将这两个师调走,罗马尼亚第1、2军的防线便会立即崩溃。因此说,这2个师根本就不应算在解围部队之列。另外许诺的第3山地师也杳无音信。它的一半兵力已在火车上,已被陆军总司令部拨给‘A’集团军群,用以应付一个局部危机。另一半也出于同一原因留给中央集团军群。在苏军发动攻势之初便参加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战斗的第2装甲师,已成强弩之末。它在11月的激烈战斗中遭到重创,已谈不上什么战斗力。鉴于空军野战师无力承担进攻任务,实际上第4装甲集团军能够参加解围作战的突击力量只有第57装甲军下属的两个师;霍利特集团军级集群只有第48装甲军军部及其下属的第11装甲师和第336步兵师。后续调来的第17装甲师和第306步兵师是陆军总司令部用来弥补解围行动中的损失,但其兵力有限,且到达时间过晚,对解围作战于事无补。”
曼施泰因由此得出结论:“在这种状况下,事情很快就清晰了,原计划从两个方向上——第4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东部的科捷利尼科沃地域,霍利特集团军级集群从奇尔河中游向卡拉奇——为第6集团军实施的解围行动,由于兵力不足而无法实施。充其量我们只希望能集中较强兵力于一点。”
综上所述,“顿河”集团军群能够用于解围战役的只有第4装甲集团军。虽然它的力量也严重不足,但它距斯大林格勒较近,而且在开往斯大林格勒的路上也无须克服顿河这样的障碍。曼施泰因后来还说:“我们还希望,苏军不会料到我们在顿河东岸发动解围攻势,因为从总体形势看,德军在这里集中较强兵力蕴藏着巨大风险。正因为如此,苏军最初在科捷利尼科沃方向上只部署了较少兵力,用以掩护其合围圈。在第4装甲集团军当面,敌人目前只有5 个师,而在奇尔河畔部署了15个师。”
就在敌人设法为第6集团军解围之时,苏军指挥部正继续准备歼灭斯大林格勒地域和顿河中游敌人的战役,并设法巩固斯大林格勒以西的合围对外正面。11月底,开始了代号为“土星”的新进攻战役的准备工作。12月2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批准了由西南方面军副参谋长伊万诺夫汇报的“土星”战役作战计划。战役企图是向米列罗沃、卡缅斯克—沙赫京斯基总方向实施钳形突击:一个突击由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第6集团军相邻的翼侧部队从奥谢特罗夫斯基登陆场(上马芒以南)实施;另一个突击由西南方面军近卫第3集团军的部队从博科夫斯卡亚地域实施。战役第一阶段预定合围并歼灭意大利第8集团军,第二阶段两路部队共同向米列罗沃、罗斯托夫方向发展突击。

与此同时,肃清保卢斯集团的准备工作在继续进行。11月30日,为执行最高统帅部命令,华西列夫斯基向顿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下达了任务:恢复合围的对内正面上的攻势,分割并消灭敌军集团。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决定以第21、65、24集团军的兵力在卡尔波夫卡和巴布尔金一带实施主要突击。为此须先进行局部战役,消灭卡尔波夫卡、德米特里耶夫卡和马里诺夫卡地区的敌人,尔后进入罗索什卡河一带,并在那里展开部队,向古姆拉克总方向发动攻势。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拟以第62、64集团军向阿列克谢耶夫卡实施主要突击。这两个方面军须先分割保卢斯集团,然后加以歼灭。两个方面军指挥部在12月1—3日部分地调整了部署,加强了合围对外正面,从西面和南面保障了这场战役的实施,避开了敌人各种可能的迎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57集团军和整个预备队都用来遂行这项任务。
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部队,12月初向被围的德军发动了进攻。但顿河方面军的第21、65、24集团军在卡尔波夫卡、马里诺夫卡地域遭到敌人疯狂反扑,在12月2日前未能进入方面军预定的展开地域——罗索什卡河一带。第62、64和57集团军的右翼部队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未能取得明显战果。德军利用苏军以前建立起来的防御围廓,在新的地段组织了强有力的防御。此外,合围的对内正面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德军的变化,合围对外正面南段和西南段的形势也十分严峻。苏军不得不派出部分兵团加强这几个方向的力量。12月1—3日,对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部署作了部分调整。经过调整,这两个方面军12月4日前在合围的对内正面从48万人减少到30万人左右,同时拥有312辆坦克。而包围圈内的敌军仍有27.5万人(截至12月6日)。显然,苏军靠这样的兵力是无法完成歼灭被围敌军计划的。
12月8日,最高统帅部要求调整部署。12月9日,华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提交了新计划,计划拟定分先后三个阶段分割和歼灭被围的敌军集团:第一阶段,顿河方面军消灭罗索什卡河以西的4个步兵师;第二阶段,顿河方面军(以近卫第2集团军为主)往东南对沃罗波诺沃实施突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第64集团军经佩斯昌卡向沃罗波诺沃实施突击、与之相呼应,以此孤立被围敌军集团南部的部队,尔后加以俘获;最后是第三阶段,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合围的对内正面作战的所有集团军向古姆拉克总方向实施突击,彻底挫败被围敌军的抵抗,最后加以歼灭。
12月11日,大本营基本上批准了这项计划,只是要求将战役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合并在第一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两大方面军的部队一进入巴萨尔基诺、沃罗波诺沃车站地区,就立即分割敌人,尔后歼灭敌集团西部和南部的部队。该阶段要在12月23日以前结束。命令规定发动战役的时间为12月18日。
这时,在合围的对外正面的坦克第5集团军的部队,从12月2日晨起,对敌人发动了突击,经过激烈的战斗,夺取了下卡里诺夫卡地域的奇尔河登陆场。12月3—6日,坦克第5集团军又打退了敌步兵第336师、第11装甲师,野战航空兵第7师的反击。12月7日,坦克第5集团军恢复攻势,强渡奇尔河,其左翼部队于16时前夺取了奥斯特罗夫斯基、利辛斯基和79号集体农庄等地。不过,敌人在苏罗维基诺、奥斯特罗夫斯基、利辛斯基一线展开反扑,挡住了苏军的进攻。在以后的几天里,德军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击,迫使坦克第5集团军退到出发地区。尽管敌人守住了下奇尔斯卡亚附近顿河左岸的登陆场以及雷奇科夫斯基和上奇尔斯基地区奇尔河左岸的几处登陆场,但坦克第5集团军仍然牵制并消耗了敌人的兵力,使其不能参加解围行动。曼施泰因后来承认:“当位于顿河以东的第57装甲军在科捷利尼科沃地域完成集结之后,12月10日,位于顿河以西的苏军又以强大兵力对我们奇尔河下游的防线再度发起攻击。很明显,将第48装甲军从这一防线调出,并从奇尔河——顿河桥头阵地出发,与第57装甲军协同行动的企图,再无法实现了。”
粉碎“冬季风暴”

由于德第48装甲军卷入了与苏坦克第5集团军的战斗中无法脱身,且受到严重损失,曼施泰因被迫仅以霍特集群的第57装甲军去救援保卢斯。此时,该军仅有第6、23装甲师,而本应分配给救援行动的第17装甲师(12月10日起为“顿河”集团军群预备队,在米列罗沃)和第306步兵师仍在陆军总部控制下,直到第57装甲军向北发起突击后才转隶“霍特”集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曼施泰因决定沿季霍烈茨克—斯大林格勒铁路线的一个狭窄地段实施突击,并由此突破苏军的合围正面。
第6装甲师是不久前从法国调来的新锐师,拥有141辆可用坦克和40辆各类自行火炮,另有19辆在修坦克;第23装甲师由于在战斗中大遭削弱,仅剩30辆可用坦克。第57装甲军只有不超过3万兵力。负责掩护该军右翼的是同属霍特集群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共3.9万人(只有1.2万人可以作战),战斗力极差。

与此同时,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第62、64、57集团军加固了雷诺克至普鲁德博伊会让站长91公里地段上的阵地,做好了对被围敌军发动进攻的准备。突击第5集团军、第51和28集团军战斗在合围的对外正面,该地段总计长达365公里(至埃利斯塔和阿斯特拉罕)。
在合围的对外正面,在下奇尔斯卡亚与敌军集团对峙的突击第5集团军的密度最大。该集团军防守在近95公里长的正面上,有7.1万人、252辆坦克、814门火炮和迫击炮。第51集团军的兵力兵器很弱,且防守在约140公里的地带内,拥有3.4万人、77辆坦克、419门火炮和迫击炮。该集团军地带的战役密度是每个师的正面达28公里,每公里正面仅有0.5辆坦克,约3门火炮和迫击炮。每个师平均近4000人,每连30—50人。第28集团军有4.4万人、40辆坦克、707门火炮和迫击炮。该集团军防御正面达130公里长。突击第5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的物质保障,特别是弹药和燃料保障不足。
就在曼施泰因厉兵秣马准备突击之时,苏军最高统帅部识破了敌人的意图,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制定了打退敌人从科捷利尼科沃地域和下奇尔斯卡亚登陆场发动的突击的措施。同时,决定暂缓实行消灭敌被围集团的战役。大本营命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打破敌人向被围集团靠拢的企图,恢复各自在斯大林格勒的阵地。为从南边巩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各部在敌科捷利尼科沃集团对面的阵地,派出了近卫第2集团军。并决定突击第5集团军捣毁雷奇科夫斯基村地域的敌登陆场,以阻止敌科捷利尼科沃集团和下奇尔斯卡亚集团联合作战。
12月12日前,苏军在合围对外正面上部署有突击第5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共有8个步兵师、1个筑垒地域、2个机械化军、2个骑兵军、4个坦克旅,最高统帅部的8个炮兵和迫击炮兵团及2个高炮团,共11.5万人,329辆坦克,1133门火炮和迫击炮,220架飞机。

12月12日晨,德霍特集群从科捷利尼科沃地区向东北发起了进攻,把主要突击投向季霍烈茨克至斯大林格勒铁路线的一个狭窄的地段上。在这里,德第57装甲军第6、23装甲师向苏第51集团军步兵第302、126师阵地发起了进攻。步兵第302师的防御阵地被突破。晚间,第6装甲师先遣部队在个别地段上推进到了阿克赛河南岸,但未能完成最重要的任务:夺取阿克赛河上的渡口;第23装甲师进入了涅贝科夫以北地区。苏军步兵第302师的部队则退到奇列科夫—涅贝科夫—“捷尔诺威”集体农庄一带。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要求第51集团军司令员特鲁法诺夫守住此前占领的地区,并恢复步兵第302师的态势,同时从方面军预备队派出喷火坦克第235旅和步兵第87师加强第51集团军。叶廖缅科同时下令突击第5集团军司令员波波夫加快集结,以便在雷奇科夫斯基地区发动进攻,捣毁那里的德军登陆场。

12月13日,德军继续进攻。德第6装甲师在7小时内推进了25公里,在阿克赛河上夺取了登陆场。德军部分兵力由此出发,向上库姆斯基(这里具有从南向北通往斯大林格勒最方便的道路)推进,并夺占了这个村子。次日,第23装甲师也推进到了阿克赛河边,并建立了登陆场。此时,出现了德军有可能突破合围的对外正面的现实危险。12月14日22:30,最高统帅部命令:“指环”战役第一阶段暂缓执行。建议将近卫第2集团军调到与敌科捷利尼科沃对峙的作战部队的后方。同时命令顿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继续进攻被围敌军。同时还规定了南面的部队应粉碎敌科捷利尼科沃集团,在最近几天里以第51集团军和近卫第2集团军的兵力夺取科捷利尼科沃,并在那里设防固守。
在近卫第2集团军到来之前,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部队必须顶住霍特集群的猛攻。方面军首长决定以这些部队的积极行动切断进攻在前边的德军坦克同摩托化步兵及后勤之间的联系,然后在阿克赛河地区将它们各个击破。为此,第51集团军组建了突击集群,其编成内有机械化第4、13军,喷火坦克第235旅,独立坦克第234团和步兵第87师第1378团。
于是,从12月14日清晨起,对峙的双方部队重新转入积极的行动。在已经成为基本战斗枢纽的上库姆斯基农庄地区,双方进行了反复争夺。这一天,苏军企图夺取这一地区,但未能成功。次日,苏军机械化第4军主力投入交战,打击德军第6装甲师;机械化第13军的坦克和步兵利用阿克赛河北岸的阵地挡住第23装甲师向北发起的突击。
12月15日,机械化第4军同其加强部队一起进行了夺取上库姆斯基农庄的战斗。A·库尔科夫少将(当时是中尉)叙述说:“回想起这次战斗,好象就发生在不久以前。给我们坦克排下达的任务是,担任战斗警戒,前出至距团主力前方一千米处,隐蔽在草丛中,监视敌人的开进。快到14点,在上库姆斯基和‘三八’集体农庄之间出现了第一个坦克纵队,而后又出现了两个纵队,总共有50—60辆坦克。我们排有三辆T-70坦克,在团主力编成内有15辆坦克。
敌军坦克从翼侧绕过机械化第4军的主力,便向隐蔽在左边的步兵射击。其中一个坦克纵队直接朝我排开来。这时,我坦克上的无线电台发生故障。因而,不论从连长那儿,还是从团长那我都得不到指示了。我预先通知各位车长,让他们在我没有开火之前,谁也不要开火。德军坦克已在800—1000米的位置上了。希特勒匪徒发现了干草堆,显然,他们怀疑中了埋伏,便使用杀伤炸弹对其实施射击。一枚炸弹在我的坦克旁爆炸了。这声爆炸将我坦克上的杂草伪装全部掀掉。这时,我坚持不住了,便开了火。第一炮就成功地击中为首的坦克。其他车长也都开了火,很快又有两辆敌坦克被击中。但敌众我寡。于是,我率坦克排到达离团主力翼侧很近的地方。醉心于与我排作战的希特勒匪徒出乎意料地遭到我团主力翼侧的强大炮火的袭击。法西斯分子丢掉几辆坦克,只得撤退。这时,M·托尔斯特赫中尉遵照阿斯拉诺夫的命令,率领自己的连队发起冲锋”。阿斯拉诺夫中校的坦克团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没有让敌坦克突破自己的战斗队形。
【苏】萨姆索诺夫:《200天大血战》,第511—512页

当天下午,机械化第4军进攻部队以协调一致的突击将德军赶出了上库姆斯基农庄。12月15日以强行军赶到上库姆斯基地区的步兵第87师的第1378团也参加了这次战斗。为表彰机械化第4军全体指战员的英勇善战和集体的英雄主义精神,1942年12月18日将该军改编为近卫机械化第3军。
在德军这边,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前德国将军汉斯·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提到了当天的战斗:
波佩斯库骑兵军【原译者注:骑兵集群】辖下的罗马尼亚第8骑兵师夺取了达尔加诺夫。第57装甲军后方和侧翼持续遭受的威胁有所增加,12月15日,第23装甲师被迫投入其摩托化部队,抗击突然出现在卡沙拉地域(萨莫欣西南方7公里)的敌坦克和步兵。该师先遣部队在舍斯塔科夫村(克鲁格利亚科夫以西5公里)夺得另一座登陆场。此时【12月15日】,第6装甲师正与敌人进行坦克战,对方派出三个坦克旅辖下的三个坦克团攻向上库姆斯基地域,增援在那里战斗的部队。激战中,第11装甲团损失惨重,没能取得任何战果,被迫退回位于扎利夫斯基的登陆场,该团及时赶到,对正从西面进攻登陆场的敌坦克部队之后方发起打击。第11装甲团损失23辆坦克。
波佩斯库骑兵军夺取沙尔努托夫斯基村,“比朔夫”战斗群占领绍舍尔达金……当日,上奇尔斯卡亚的桥梁遵照“霍特”集团军级集群司令部的命令弃守。
转引自《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终局》卷2,第140页
与此同时,12月13—15日,突击第5集团军转入对在雷奇科夫斯基—上奇尔斯基地域作战之敌的进攻。经过激战后,坦克第7军、步兵第258师和近卫步兵第4师将德军从登陆场赶了出去,这就减轻了第51集团军在科捷利尼科沃方向上的困境。

12月16日,德第6装甲师继续进攻。由于苏军“密集地使用了新式的、经过巧妙伪装的反坦克武器”,该师仍未能夺取上库姆斯基。当天中午,苏军第51集团军步兵第302师袭击了德第23装甲师在克鲁格利亚科夫北部的登陆场,该师不得不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才守住了登陆场。德军为了击退苏军在阿克赛河北面对第57装甲军右翼的猛攻,不得不投入第23装甲师的所有部队,这样一来,继续遂行进攻的部队只有第6装甲师。此时,霍特集群距离包围圈尚有50公里,而按照计划,霍特集群距离保卢斯集团剩下30公里时,保卢斯集团才实施迎击。
也正是在这一天,保卢斯按照曼施泰因的要求开始策划旨在突出重围并与第57装甲军会师的“霹雳”行动。遂行这一任务的是胡贝的第14装甲军(获得第29摩步师的加强)。然而,该军只有50—80辆坦克,拥有的燃料还不够开20英里。这就意味着,霍特的部队必须打到布济诺夫卡村附近的高地,这里离防御外围的直线距离大约是20英里。只有这样,突围的装甲部队才谈得上作突围努力。这还意味着霍特必须向被围的集团军提供不能空运进去的一切物资,包括各种给养,尤其是燃料。
12月17日,德第17装甲师终于到达了战场。德军重新向上库姆斯基发起进攻。第6、23装甲师共同向北实施突击,以便绕过上库姆斯基东面的绕过扎戈茨科特以夺取上库姆斯基。但是,第23装甲师没有拿下扎戈茨科特,第6装甲师起初突破了苏军的顽强抵抗,并得以顺利地向前推进,然而却很快遇到了麻烦。时任第6装甲师第11团第8连连长的沙伊贝特后来写道:“我们前面的阵地构筑得非常好,顽强之敌利用窄而深的散兵壕得以自卫。没有一个人投降,尽管我们全营都已接近这个地域并已楔入步兵掩体之间。”沙伊贝特继续说:
然而,我们又及时地推进到上库姆斯基,并开始了第二次决斗。但是,村边的防御体系却难以突破。此外,尽管使用俯冲轰炸机对该地区进行了预先轰炸,防御者的火力还是十分猛烈。在左翼出现的敌坦克迫使我们向北撤退。
当我们到达我们12月15日遣弃的战场时,天已黑下来了。我们的那些被烧毁的坦克仍然还在那里。但是我们拖不走它。俄国人企图切断我们的退路。他们在这天作战得非常勇敢。我们被迫冒着被包围的危险在夜幕的掩护下撤退。
在曳光弹的引导下,我们向南撤退,半路上,磁上了我们师的摩托化步兵。
所有的对策都白白落空了。
转引自【苏】萨姆索诺夫:《200天大血战》,第514页
上库姆斯基仍然牢牢地掌控在苏联人手中。
这一天,德军还对苏军独立反坦克炮第20旅刚刚占领的格拉莫斯拉夫卡镇前面的146.9高地发起进攻。德军坦克在发动进攻时利用地皱,向翼侧穿插,并以部分兵力绕到营战斗队形的后方。时任旅政治部主任的布勃诺夫后来回忆:“坦克飓风般地射击着,希特勒步兵用自动步枪连续不断地扫射。我们整个防御纵深内都在战斗。反坦克手们拼博到到最后一粒子弹,最后一枚手榴弹。军人们将敌人的坦克、装甲汽车击毁,烧掉,不断打击敌步兵。但是,敌人还是进逼,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向我们的掩体驶来,并在掩体上象熨斗一样压了过来。但是,坦克刚一开过掩体,我们的军人们——列兵、军士和军官们就爬起来,追着装甲车实施射击。”当日15时前,该旅受到严重损失,余部从146.9高地辙向新的阵地。
12月18日,德第17装甲师正式投入战斗。这个师在阿克赛河下游的格涅拉洛夫斯基地区渡过河后,向位于上库姆斯基以西7公里处的“三八”集体农庄推进。该师在进至“三八”集体农庄后,击退了苏军坦克部队的进攻,但旋即被苏军的新锐坦克和摩托化部队所阻。
这天清晨,德第6装甲师在强击机和轰炸机的密集突击的支援下重新进攻上库姆斯基。德军的矛头直指季阿萨米泽中校的步兵第1378团这些天英勇坚守的地区。在137.2高地,24名红军战士英勇地抵抗着敌人的疯狂进攻,步兵第1378团第3营的一个连在瑙莫夫上尉的指挥下与夜间编入该连的一个反坦克枪排一起击退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这次战斗中,英勇不屈的军人们消灭了敌18辆坦克和许多官兵。直到下午,德军才得以夺取137.2高地。宁死不屈的英雄们壮烈地牺牲了。当日黄昏前,在阿斯拉诺夫坦克团和季阿萨米泽所部预备队的打击下,突入之敌被击退,137.2高地上的防御阵地又得以恢复。这一天,上库姆斯基农庄仍然牢牢控制在苏联人的手中。
12月19日,不甘心失败的德第57装甲军再度发起进攻,力图夺取上库姆斯基并前出到梅什科瓦河。这天中午,德第17装甲师部队夺取了上库姆斯基,并于下午攻占下库姆斯基,进而到达梅什科瓦河南岸。当晚,第6装甲师部队夺取了梅什科瓦河畔瓦西里耶夫卡和附近一座桥梁。该桥被夺取后,第6装甲军距离斯大林格勒包围圈还有48公里。与此同时,苏军发起了反冲击,意图包抄第17装甲师侧翼,该师虽然击退了苏军的反冲击,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德军攻向格罗莫斯拉夫卡的行动受挫。第23装甲师在攻向格尼洛阿克赛斯卡亚车站的同时,在克鲁格利亚科夫东北方被苏军机械化第13军部队所阻。
这天18时,曼施泰因向保卢斯指出,局势的发展可能需要在“冬季风暴”行动之后紧接着发动“霹雳”行动,因此必须立即着手"霹雳"行动的准备工作。不过,这一行动要等有明确的命令之后才能开始。因为几小时前,即14:35,曼施泰因已请求蔡茨勒批准整个第6集团军的突围计划。保卢斯表示,他仅存的燃料只够他的坦克开12英里。由于苏军的严密封锁,霍特的解围部队始终无法冲开一条血路,第6集团军本身的力量已经不允许他们再作冒险,再加上保卢斯始终没有接到突围的明确命令,“霹雳”行动终究没有实行。
根据12月19日14:10的报告,12月12—19日,德第57装甲军损失94名军官、1519名士官和士兵,约为总实力的10%。该军作战兵力还剩15666人。另外,第6装甲师第11团第8连连长沙伊贝特后来提到第6装甲师12月12—20日损失1100人,“连续几天的战斗,连队人数下降了大约50%。连一级的指挥人员也有受损失,无人代替他们。”据报告,截至12月21日凌晨,该军彻底损失了25辆坦克,另有83辆坦克被击伤;第6装甲师仅剩9辆可用坦克(另有27辆在修),第17装甲师——36辆,第23装甲师——20辆。苏军各部也损失严重。步兵第1378团12月19日只剩212人,他们最终向北突围,20日晨到达格罗莫斯拉夫卡地域;近卫机械化第3军(原机械化第4军)12月15—19日阵亡994人、负伤3497人、失踪1075人、折损52辆坦克,该军在12月20日仅剩6833人、40辆坦克。
德军并不甘心救援行动的失败。12月20—23日,德军企图在梅什科瓦河地区攻克苏军的抵抗,并突破包围,与保卢斯集团会合。第17装甲师企图在格罗莫斯拉夫卡地区渡过梅什科瓦河,第23装甲师在卡普金卡和克鲁格利亚科夫正面发动进攻。
12月20日,德军装甲兵和步兵在北和东北方向上实施攻击。争夺下库姆斯基、瓦西里耶夫卡、切尔诺莫罗夫、格罗莫斯拉夫卡、卡普金卡的战斗在进行着。近卫第2集团军牢固地坚守着占领的地区,新开来的部队在不断集结着。德第6装甲师第11团在在当天的战斗日志中记载道:
瓦西里耶夫卡,1942年12月20日:俄国人逐渐扩大的抵抗在夜间变得更加猛烈。我们的兵力已经很薄弱靠21辆没有油的坦克,以及在装甲输送车上的两个连队是不可能去扩大登陆场和继续向前推进的。因此,下达了在北岸占领环形防御的命令。在敌人不断增强的压力下,在步兵、炮兵和迫击炮的扫射下,还是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多次突击,守住了登陆场,并有希望到第二天等来从佐林科普集群那儿调来的增援部队。
4时30分打退了敌人的首次猛攻……被击毁了的几个坦克乘员组被用于加强摩托化步兵。加乌什德营的第一连于16时45分到达,但是人数不多。在19时之前,登陆场上一共来了两个排……因此,楔入登陆场西北部之敌仍未清除……严重缺水是难以忍受的,特别是伤病员。从昨天下午就有25辆坦克坏了,一部分是技术原因,但主要是在作战中毁坏的。第一营共有7辆坦克……
傍晚,佐林科普集群挤满了登陆场,但仍然不能将少数,但却十分顽固之敌从村庄南边赶走。
坦克第23师的部队位于比尔佐沃依地区,在坦克第6师的右翼;暂时还没有到达梅什科瓦河地区的坦克第17师从左边向戈罗莫斯拉夫卡发动进攻。
最主要的任务是清除南岸上的瓦西里耶夫卡的部队。在这里,俄国人埋伏在房屋里,各房之间构成了极其严密的防御体系。这儿的敌人,同在高高的北岸上的敌人一样,到现在为止,一直阻碍我们用装甲输运车向登陆场输送物资和补充新兵员。俄国人驻守在村庄两面的高地上,用扫射,特别是用反坦克防御控制着高地,监视着南岸。在南岸的开阔地带,几乎不可能找到合适的炮兵阵地。
转引自【苏】萨姆索诺夫:《200天大血战》,第521—522页
12月21日,激战仍在继续。近卫第2集团军在当日的作战日记中写道:“近卫第2集团军的部队以牢固的防御将敌人阻止在格罗莫斯拉夫卡、伊万诺夫卡、瓦西里耶夫卡、卡普金卡地区。敌人企图将我军赶出格罗莫斯拉夫卡。18架轰炸机连续对小镇实施轮番轰炸,14时30分,敌人以40辆坦克的兵力对格罗莫斯拉夫卡南郊发动进攻,结果丢下9辆被烧毁的坦克,急速退回原阵地。”近卫步兵第1军的步兵第98师和歼击反坦克炮第20旅顽强地守卫着格罗莫斯拉夫卡。德国陆军总部在这一天指出:“向前推进的第57装甲军只取得些许进展。下库姆斯基登陆场的压力极大,致使第17装甲师难以前进。”
12月22日一整天,梅什科瓦河北岸的战斗一直在进行。德军在格罗莫斯拉夫卡、伊万诺夫卡、瓦西里耶夫卡、卡普金斯基等地发动攻击。近卫第2集团军所部经过反复突击,清除了梅什科瓦河北岸下库姆斯基至瓦西里耶夫卡一带的德军,但在瓦西里耶夫卡和卡普金斯基的德第6、17装甲师守住了占领的阵地。这里一直到第二天还在进行着激烈巷战。
12月23日,德第6装甲师仅剩41辆坦克,第17、23装甲师也只有36辆可用坦克,这意味着将救援行动推延数日,待需维修的80多辆坦克部分返回,第57装甲军才能拥有80—100辆坦克和强击炮,以此向北进攻。由于苏军西南方面军在顿河中游发动了猛烈进攻,“顿河”集团军群的左翼态势不断恶化,曼施泰因不得不将负责解围的第6装甲师向西调到莫罗佐夫斯克地域。至此,德军解围部队在12天内已向前推进了75—80公里,其进攻被完全阻止。
12月24日起,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向霍特集群发起了强大的反攻。苏军投入了14.9万人、635辆坦克、1728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294架战机,而德第57装甲军此时只有5万人(作战兵力1.55万)、36辆可用坦克。这天,苏军加强有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的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在突击第5集团军部分兵力配合下转入坚决进攻。近卫第2集团军以2个步兵军、近卫机械化第2军和坦克第7军从北面向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实施主要突击。第51集团军所属坦克第13军、近卫机械化第3军和机械化第6军从东面向杜博夫斯科耶总方向实施辅助突击,经由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正面突入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集团的后方。在进攻第一天,苏军向前推进了4—16公里,德军被迫放弃了上库姆斯基和梅什科瓦河对岸的瓦西里耶夫卡登陆场,撤至从上库姆斯基以南向东延伸过146.9高地,直至格尼洛阿克赛斯卡亚车站以西铁路线的防御阵地。

12月25日,苏军继续向前猛攻。德第57装甲军向南退过阿克赛河。近卫第2集团军协同推进的两个步兵军,以坦克第7、近卫机械化第2军为先锋,一举夺取上库姆斯基地域,并前出至科瓦列夫卡和克鲁格利亚科夫以北地带。近卫第2集团军左侧,第51集团军辖内部队渡过阿克赛河,赶往第一茹托夫国营农场。夜幕降临前,德第23装甲师仅剩12辆坦克,第17装甲师——7辆。
12月26日,苏军机械化第6军投入了战斗,其200多辆坦克从阿克赛镇附近向南突击,对第57装甲军第23装甲师右翼和提供支援的罗马尼亚“波佩斯库”集群左翼发起打击。德罗军向西南溃退,机械化第6军前出到第二茹托夫村。截至日终前,遂行进攻的近卫第2和第51集团军较为轻松地粉碎了第57装甲军沿阿克赛河的防御,已位于阿克赛河与科捷利尼科沃的中途。
12月27日,苏军机械化第13军和近卫机械化第3军(每个军不到100辆坦克)组成的一个快速集群,从佩列格鲁兹内和萨多沃耶地域发起一场庞大的坦克突击,意图穿过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从南面纵深包围敌科捷利尼科沃集团。截至黄昏时分,两个机械化军向西南方推进了35—60公里,突破了罗马尼亚第1、4步兵师的防御。这天中午12时整,近卫第2集团军坦克第7军从北面攻击科捷利尼科沃,但从行进间发起的突击未能奏效。不过,该军还是推进到了科捷利尼科沃西北25公里处。在3—4天的时间内,苏军已向前推进了75—80公里,相当于敌霍特集群之前12天内推进的距离。
12月28日,苏军坦克第7军从北面冲向科捷利尼科沃,机械化第13军将德军第156摩步团驱离科捷利尼科沃东南方48公里处的舍巴林,近卫机械化第3军夺得科捷利尼科沃东南方85公里处的扎韦特诺耶。18时整,坦克第7军各旅冲进了科捷利尼科沃城北郊和西郊,同顽抗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12月29日晚,苏军近卫第2集团军坦克第7、机械化第6和近卫步兵第13军收复了科捷利尼科沃,缴获了65门完好的火炮和迫击炮、15架飞机、大批弹药、6车皮粮食。
12月30日,机械化第13军和近卫机械化第3军分别到达列蒙特纳亚车站和济莫夫尼基东部接近地。机械化第13军在上萨利斯克和尼科利斯基地域消灭和俘虏了4000多名罗马尼亚官兵,缴获了18门火炮、40门迫击炮、150挺轻机枪,60挺重机枪、近2000支步枪。至此,苏军已经向前推进了100—150公里。
12月31日前,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部队已推进到上鲁别日内—托尔莫辛—茹科夫斯基—科米萨罗夫斯基—格卢博基一带地区。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被全歼,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遭到严重损失,该集团后退到马内奇河对岸。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与合围对外正面的距离扩大到二200—250公里。其中,仅第57装甲军在12月12—29日就伤亡了8000人,损失了约160辆坦克和强击炮、177门野炮和迫击炮。到月底时,该军又伤亡了8000人,剩下的坦克已不到30辆。方面军各兵团在12月24—31日解放了130多个居民点,俘获和歼灭敌军官兵1.6万名,缴获坦克70辆、火炮和迫击炮347门、飞机20架和大量其他技术兵器。至此,德军的解围行动完全破产了。
在科捷利尼科沃战役中,坦克第7军因战功卓著,被改编为近卫坦克第3军,并荣获“科捷利尼科沃”称号,军长罗特米斯特罗夫少将被授予一枚二级苏沃罗夫勋章,并晋升为坦克兵中将。机械化第6军改称为近卫机械化第5军,荣获“济莫夫尼基”称号。
“小土星”
由于德军于12月12日发起了解救第6集团军的军事行动,斯大林不得不将原计划用于“土星”行动的近卫第2集团军用于阻援。为此,苏军最高统帅部被迫缩减“土星”行动的规模,拟定了新的“小土星”行动计划:歼灭顿河和奇尔河南面及西面的轴心国军队,并夺取塔钦斯卡亚和莫罗佐夫斯克至关重要的机场和补给基地,从而切断第6集团军的“后勤脐带”。具体计划是:西南方面的近卫第1、3集团军应该包围并消灭意大利第8集团军及霍利特集群,尔后再向莫罗佐夫斯克进攻。同时,沃罗涅日方面军第6集团军的任务是从上马蒙以西地区向坎捷米罗夫卡总方向实施突击,以保障西南方面军突击集团的进攻。坦克第5集团军与突击第5集团军相互配合粉碎下奇尔斯卡亚及托尔莫辛地区的敌军,以便完全孤立被围兵团。苏军最高统帅部还确信,如果“小土星”行动取得成功,“顿河”集团军群要想在顿河以西恢复一道连贯的防线、就必须停止向斯大林格勒发起的救援行动。

在顿河中游,苏军一共集结了36个师,共415476人(含战斗部队和后勤部队),拥有1030辆坦克、5024门火炮和迫击炮(不含50毫米迫击炮和高射炮)、415架战斗机。而苏军将要进攻的敌军部队有20万人,约100辆坦克。后来在战役过程中,德军获得10万援兵,苏军也得到约6万援兵。

12月16日上午8时起,苏军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由于浓雾弥漫,苏军的飞机直到中午仍然不能起飞,而炮火也未能压制住敌人的火力配系,这使得部队的进攻发生了困难。9:30,苏军开始向敌人阵地冲锋。
苏军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各部队从冰上和建立的各渡口强渡顿河,并从奥谢特尔登陆场开始进攻,在宽大正面上向敌人阵地冲击。经过三个小时的战斗,第6集团军几个师冲进新卡利特瓦和杰烈佐夫卡,并向敌防御纵深楔入2—3公里。中午前,近卫第1集团军的几个步兵团在集团军两翼又向前推进了1.5—2公里。为加快突破敌防线的速度,两个方面军的司令员将坦克第25、18和17军投入战斗。但是由于没有进行预先的工程侦察,坦克一开始就碰上了地雷,遭到伤亡,被迫暂停进攻等待排除地雷障碍。由于要在地雷场中开辟通路,坦克兵团迟至次日晨才进入交战。
下午,天气好转,苏军航空兵向敌战斗队形和敌机场实施突击。敌人对苏进攻步兵师的推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企图将他们逼退到出发地位,并将战役预备队投入反攻。当日日终前,苏军在第6集团军进攻地带上向前推进了4—5公里,在近卫第1集团军主要突击方向上,向前推进了2—3公里,而近卫第3集团军这天则没有什么进展。
12月17日晨,苏军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各部重新发起进攻。各坦克军也积极配合,先后参战:首先是坦克第25、18军,尔后是坦克第17、24军。日终前,这两个集团军突破了敌人的战术防御地幅,向前推进了20—25公里。
12月18日,法西斯军队在其集团军防御地区进行的抵抗尤为顽强。因为该地区如被突破,苏军就能打开通往意大利第8集团军主力后方的道路。意军各兵团和与之共同作战的德军兵团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才开始向南方和东南方向撤退。近卫第3集团军部队在博科夫斯卡亚地域也遇到了同样强烈的抵抗。直到近卫机械化第1军进入交战,该集团军各部才得以完成对敌战术防御地幅的突破。当日日终前,法西斯军队从新卡利特瓦至车尔尼雪夫斯卡亚的正面(200公里)被分割为4个孤立地段。

在三天的战斗中,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所部摧毁了敌人有组织的防御。在第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地带内,突破口扩大到宽60公里,深40公里。在近卫第3集团军进攻地带,敌防线被突破20公里。经过数次战斗,苏军击溃了2个德国步兵师和2个意大利步兵师。
12月19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将沃罗涅日方面军第6集团军拨给西南方面军指挥。
12月19日,苏军第6集团军坦克第17军冲进了德军的大型补给基地——坎捷米罗夫卡,缴获了弹药、补给火车与物资堆积所。20时,城内敌军被完全肃清。德军丢失了坎捷米罗夫卡,意味着他们在沃罗涅日与罗斯托夫之间的交通线被切断了。20日,苏军几个坦克军冲进了卢甘斯克州东北地区,成为解放乌克兰的前奏。

也正是在12月19日这天,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坦克第24军投入了战斗,其锋芒直指敌塔钦斯卡亚。5天之内,该军向纵深推进了240公里,成功地捣毁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后方。12月24日,该军夺取了塔钦斯卡亚,占领了粮食、军械、被服和燃料等各种仓库及机场。德军损失了50多架飞机。苏军坦克兵占领了塔钦斯卡亚,就切断了此前敌人运送部队和军需物资的唯一铁路交通线:利哈亚—斯大林格勒铁路。
与此同时,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坦克第25军和近卫第3集团军近卫机械化第1军向莫罗佐夫斯克方向猛烈进攻。
近卫第1、3集团军的快速兵团和步兵部队以神速的行动分割、包围,最后歼灭了从顿河中游逃窜的敌人。近卫第1集团军于12月22日在阿尔布佐夫卡、茹拉夫卡包围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大量兵力。意军集团被分割,于12月24日全部投降,1.5万人作了俘虏。近卫第1和第3集团军包围并歼灭了驻在阿列克谢耶沃、洛佐夫斯科耶、加尔特马舍夫卡、切尔特科沃、上奇尔斯基等地区及卡缅斯基地区以东、克鲁日林地区的敌军。德意军在顿河和奇尔河上达340公里的阵线被击溃。西南方面军各部队向前推进了150—200公里,于12月24日前,分别挺进到坎捷米罗夫卡,塔钦斯卡亚和莫罗佐夫斯克以东地区。

为挽救德意军在顿河中游已然崩溃的防线,蔡茨勒于12月23日要求曼施泰因将第48装甲军军部和第11装甲师以及第57装甲军的第6装甲师调往莫罗佐夫斯克地域。与此同时,陆军总部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了第30军军部,并于12月23日为其配属了8个师(多为残部)的兵力,该部负责在伏罗希洛夫格勒和卡缅斯克附近掩护北顿涅茨河上的渡口,并封堵意大利人与霍利特之间的缺口。
12月25日,集结在莫罗佐夫斯克西南方的德军第11装甲师挥师西南,去堵截苏军坦克第24军。与此同时,第6装甲师第4装甲掷弹兵团组成的一个战斗群向西推进,分隔坦克第24和第25军;该战斗群随后转身向南,从西北方打击坦克第24军部队。而此时的坦克第24军仅剩下了58辆坦克,燃料和弹药均不足。在接下来的三天内,该军利用缴获的油料(弹药仍紧缺),并实施环形防御,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冲击。12月28日1时半,该军得到了西南方面军首长的许可,率部突围。与此同时,斯大林也指示救出该军。这天拂晓前,该军以突袭的方式冲出了敌人包围。此时该军还剩不到20辆坦克。该军因全体指战员在敌人深远后方作战中英勇善战、顽强不屈、严守纪律,被改编为近卫坦克第2军,并获得塔钦斯卡亚军的荣誉称号。军长巴达诺夫因对所属部队指挥有方,被授予二级苏沃洛夫勋章,他是荣获该勋章第一人。大批官兵荣获政府奖赏。
至12月31日日终,西南方面军已经前出到新卡利特瓦—马尔科夫卡—别洛沃茨克(不含)—沃罗希诺—米列罗沃—伊利因卡—斯科瑟尔斯卡亚—车尔尼雪夫斯卡亚一线,并在此设防固守。两周之内,苏军向前推进了150—200公里,前出至敌“顿河”集团军群后方。苏军歼灭意军5个师又3个旅,击溃罗马尼亚军队5个师和德军1个师,另有德军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受到重创。苏军俘敌约6万名,缴获飞机368架、坦克176辆、火炮1927门,以及其他战利品。在进攻过程中,共解放了1246个居民点,几万名苏联公民获得了自由。德军统帅部为制止西南方面军的突破,被迫耗尽了用于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预备队,并放弃了继续解救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的集团的企图。
全歼敌寇
包围圈内的法西斯官兵的生存状况持续恶化。截至12月18日,包围圈内仅剩24.96万人(含1.3万名罗马尼亚人、1.93万名俄国“志愿者”和附属人员、6000名伤员),其中作战兵力仅有2.82万人,包括2.5万名步兵和3200名前线工兵;仅剩103辆坦克和35辆强击炮。包围圈内德军的给养状况也越来越差,第3摩托化师的丁勒上校后来回忆:
12月初的天气还可以忍受。但之后不久便下起了大雪,天气变得十分寒冷。生活变成了一种痛苦……我们得不到任何补给。我们缺少面包,更糟糕的是缺少炮弹,最糟糕的是缺少汽油。汽油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一切。只要有汽油,我们就能取暖……到1942年的圣诞节,每天定量配给每个人的面包是100克;圣诞节过后,配给量减少到每人50克;再后来,只有那些在前线的人每天才能得到50克;团和团以上司令部的人根本就没有面包,其他一些人只能靠稀汤维持生命,为了增加营养,我们从挖掘出来的死马尸体上剥下骨头放在汤里一块煮。作为圣诞节的款待,集团军允许我们屠宰了4000匹现有马匹。由于我们师是摩托化编成,根本就没有马匹,因此情况最为糟糕,我们得到的马肉受到了严格的定量限制。
转引自【英】杰弗里·罗伯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一场改写历史的战役》,第138—139页

从1942年11月22日到翌年1月7日,包围圈内共有5万多名士兵死亡,其中大部分人死于饥饿、疾病和严寒。德军的士气也越来越低落,在包围期间,第6集团军中因拒绝作战和显露失败情绪而被判处死刑者在360名以上。但是,这并未起多大作用。 到12月底,包围圈又缩小到了1400平方公里,德军被苏军第65、21、24、64、57、66和62集团军团团包围,与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
由于德军在1942年12月12日发起了解围行动,原定于12月18日开始的消灭包围圈内敌军的战役被迫推迟。12月27日,顿河方面军首长和大本营代表沃罗诺夫炮兵元帅拟定了新的“指环”计划草案。次日,最高统帅部批准了计划,并作了许多重要修改。

顿河方面军承担了歼灭被围敌军的全部任务。大本营于1942年12月30日发出指令,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所属第62、64和第57集团军拨归顿河方面军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则改称南方面军,任务是向罗斯托夫总方向发展进攻。
1943年1月3日,罗科索夫斯基和沃罗诺夫提交了重新修改的第一阶段计划,并于次日得到批准。计划规定,部署在包围圈西北侧的第65、24、21集团军遂行主要突击,消灭包围圈西部和西南部1/3处的敌军,并在第三日日终前到达从122.9高地向南经扎帕德诺夫卡、135.6高地、锡涅奥科夫斯基、巴萨尔吉诺车站直到戈尔利亚波利亚纳国营农场1号地区一线。第65集团军部署在突击集团中央,向东南攻往新罗加奇克,并于第21、64、57集团军进攻部队配合,歼灭罗索什卡河以西之敌。第21集团军左翼部队将在第65集团军右侧向东南发起进攻,消灭包围圈西南之敌。第24集团军右翼部队在第65集团军左翼向东南发起突击,并掩护第65集团军左翼。第66、62、57、64集团军遂行辅助突击。第66、57集团军突击集团分别部署在包围圈东北侧和南侧,他们将发动进攻把敌人向东驱赶到斯大林格勒城,尔后,第57集团军右翼和第64集团军分别向北和东北发展胜利。第62集团军在城内牵制德第51军。计划原定于1月6日开始进攻,但由于加强兵器未及时运到,大本营被迫将进攻时间推迟到1月10日。进攻发起之前,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苏军统帅部于1月8日向包围圈内的敌军指挥部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认清形势,停止抵抗,缴械投降。苏军对全体投降的官兵将立即规定正常的给养标准,伤病员将得到治疗。若拒绝投降,将采取军事行动。保卢斯拒绝投降,于是,便只剩下了武力解决一途。

1月10日上午8:05,苏军7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向敌军阵地发出了怒吼。55分钟后,步兵和坦克开始进攻。进攻第一天,第65集团军楔入敌军防线1.5—4.5公里,其他集团军由于遭到了敌军顽抗而进展不大。不过,苏军仍然突破了敌军的主要防御地带。1月12日日终前,第65、21集团军前出到了罗索什卡河和卡尔波夫卡地区。
1月13日,为尽快摧毁敌军防御,并在主要突击方向向纵深发展战果,苏军重新调整了部署,主要突击力量从第65集团军作战地带转移到第21集团军,后者左翼应朝沃罗诺波沃车站方向进攻,前者右翼应朝新阿列克谢耶夫斯基方向进攻。第65集团军的行动得到第24集团军右翼部队从北面的支援。第57和64集团军从南面支援主要突击集团的进攻。13、14日,军队重新变更了部署,加强了第21集团军的力量,这两天的作战行动一直没有停止。
1月15日晨,方面军各兵团重新开始进攻。当日中午,德军叶尔希—扎帕德诺夫卡地段的防御被苏军突破。德军损失惨重,在苏军的突击下向斯大林格勒市区仓惶退却,指挥所也从古姆拉克迁移到市区附近。苏军追歼逃敌,至1月17日日终,已前出到大罗索什卡—贡恰拉—沃罗波诺沃一线,在这里遇到了敌军在预有准备的防御地区上的顽强抵抗。此时,环形包围战线的总长为110公里,纵深仅有20公里(到红十月村),从北到南是30公里。包围区的总面积由1400平方公里减少到了600平方公里左右。而自从1月12日起,包围圈内德军每天得到的物资12月的平均每天105吨减少到了不到60—80吨。

1月18日,罗科索夫斯基和沃罗诺夫制定了全线总攻的计划:第21集团军向古姆拉克、红十月村发动总攻,将敌军集团分割为两部分。第65集团军右翼部队配合第21集团军在亚历山德罗夫卡、红十月村北边实施突击。第24集团军也从西边发动进攻。第62和66集团军仍在合围地区的东北部发动进攻。为此,1月18—21日,顿河方面军休整、补充、重组、重新装备辖内部队。在此期间,第24和第65集团军,以及第21、66、62集团军的部分部队继续实施局部行动,以改善进攻阵地。1月19日,保卢斯向希特勒请求向南突围,未被准许。
1月22日,顿河方面军重新发起了全线进攻,在第64、57和21集团军进攻的22公里地带内集结了4100门火炮。苏军在4天内推进了10—15公里。第21集团军切断了古姆拉克以东的铁路线,第64、57集团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南部,第65集团军攻占了亚历山德罗夫卡和戈罗季谢。德军失去了最后几个机场,运输机和作战飞机已无法降落。1月22日,走投无路的保卢斯向希特勒说明“必须尽快做出决定,因为某些地段已开始解体”,希特勒回电“绝对不许投降”,并严令他们要坚守到最后一刻。到1月25日日终时,合围圈内只剩下不到100平方公里。德军被压缩在一小块地面上,南北的长度为20公里,而东西的宽度只有3.5公里。

罗科索夫斯基在对形势作了判断以后,决定以第21、65集团军由西向东,以第62集团军由东向西,向红十月村总方向实施合击,把被围敌军分割为两个部分,然后加以歼灭。1月26日,苏军发起了决定性突击。当天傍晚,第62、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胜利会师,敌军集团被分割为南北两个孤立的部分,一个在市中心,一个在北部的街垒工厂和拖拉机厂地域。
1月27—31日,第64、57、21集团军对南部的敌军集群实施了突击。第62、65、66集团军则展开了消灭北部集群的战斗。此时的德军士气沮丧,越来越多的人放下了武器,成批成批地缴械投降,仅在1月27—29日,第64集团军就俘敌1.6万人。1月31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元帅军衔,勉励他要斗争到底。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天,保卢斯及其以下5万人放下武器向苏军投降了。但是,北部的德国第11军继续负隅顽抗。于是,第62、65、66集团军继续打击敌北部集群。2月2日,第11军军长施特雷克尔及其以下4万余人被迫放下武器投降。至此,包围圈内的德国第14装甲军,第4、8、11和51军及其下属的第14、16、24装甲师,第8、29、60摩托化师,第44、71、76、79、94、100(猎兵师)、113、295、297、305、371、376、384、389步兵师,罗马尼亚第1骑兵师和第20步兵师全部被歼。

1943年1月10日—2月2日,在肃清包围圈的战斗中,苏军俘敌9.1万人,其中2500多名军官和24名将军;收埋敌尸14万具。9.1万名德军官兵投降后,由于战俘营中伤寒病迅速传播,两个月内就有5.5万名战俘死亡,连苏联派去的医护人员也受传染死了16个。剩下的3.6万人被送去劳动,此后又有一些人因病丧生,到战争结束时仅剩不到2万人。所谓5000人生还,实指遣返回西德的战俘,而多数战俘被遣返回东德。1942年11月23日—1943年2月2日,法西斯军队损失1666辆坦克和强击炮(大多是8月份战斗中损失并丢弃的)、7074门火炮和迫击炮(5762门火炮和1312门迫击炮)、12701挺机枪、156987支步枪、10722支自动武器(冲锋枪)、261辆装甲车和装甲运兵车、80438辆汽车、10679辆摩托车、3560辆自行车、811辆拖拉机/拖车、3列装甲列车、58部火车头、1403节车皮、696部电台和933部电话设备,苏军还击毁805架(120架战斗机、685架轰炸机和运输机)、缴获744架飞机。在75天内,法西斯军队在包围圈内就有14万军人死亡,另有4万余伤患者和少数技术专家由空运撤出,还有9.1万人投降被俘。包围圈外的德军死伤被俘也超过10万人,罗、意军的损失也将近20万人。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中也付出了巨大牺牲:牺牲、被俘和失踪154885人,负伤、患病330892人,合计485777人;损失2915辆坦克、3591门火炮和迫击炮、706架作战飞机。
在持续200天的大血战中,苏德双方共在斯大林格勒地域投入了150万以上的兵力,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伟大胜利,是苏联卫国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这之后,苏军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随着斯大林格勒反攻的胜利进行,苏军在从列宁格勒到高加索山前地带的广阔战线上转入了总反攻,开始大规模地把法西斯德军逐出苏联国土。

对德国来说,这次战役不仅使其丧失了大量的精锐部队,而且对德国军队和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震荡。
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蔡茨勒后来说:“【1942年】11月份,我曾告诉希特勒,如果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名士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我的话说对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这次大战的转折点。”
曾参加过对苏战争的蒂佩尔斯基希后来说:“虽然在整个战争领域中,有人认为北非战事比斯大林格勒会战占有更显著的地位,但是斯大林格勒城下的灾难却更强烈地震动了德军和德国人民,因为这一灾难更使他们感到痛苦。那里发生了自1806年以来未曾经历过的不可思议的事——被敌人合围的一个集团军覆灭了。”
前德军将领韦斯特法尔指出:“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对德国人民和军队的震动不小。的确也可以说,使他们感到害怕。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么大量的部队落得这般可怕的下场。”
在冷战时期,西方的历史书籍常常将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期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相提并论。事实上,无论是战役规模还是所产生的战略意义,后者都无法与前者同日而语。

大片光复国土
由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反攻获胜和敌军重兵集团遭到惨败,到1943年初,苏德战场的战略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苏军的急剧变化。苏军夺得了战略主动权,为大规模地把侵略者赶出苏联国土创造了先决条件。苏军指挥部现在已有可能在选定的方向上连续实施突击,迫使敌人就范。

早在1942年11月24日,朱可夫就指挥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共6个集团军545070人进攻勒热夫—瑟乔夫卡突出部(“火星”行动)。德军在此处约有30万人。起初苏军进展较为顺利,西方面军撕开了8公里的缺口,加里宁方面军楔入敌防线35公里。但是,由于德军巧妙地组织了防御,并包围了苏军部分进攻部队,苏军伤亡惨重,却无法拔除勒热夫—瑟乔夫卡突出部。12月16日,苏军被迫停止进攻。此役,苏军损失215674人(不可归队减员70373人)、184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100门火炮和迫击炮、120架作战飞机,却仅杀伤敌军5万人,只起到了牵制德军的作用。

与此同时,1942年11月24日到翌年1月20日,为粉碎中央集团军群左翼敌军集团,阻其调往斯大林格勒方向,苏加里宁方面军之一部发起大卢基进攻战役。在近两个月内,苏军牵制了近10个德国师,迫使德军统帅部给大卢基方向行动的军队加强了6个师,歼敌5.9万人,俘敌4000人(其中在大卢基市内歼灭7000人)。德军损失坦克250辆、火炮和迫击炮770门、汽车1150辆和大量其他武器和技术装备,6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遭重创。
1942年11—12月,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所部在大卢基方向和勒热夫—瑟乔夫卡方向实施的进攻战役以及西北方面军所部在杰米扬斯克地域发动的进攻,虽然战果并不显著,但还是迫使敌人从西欧调来5个师、1个旅,从德军陆军总司令部预备队调来3个装甲师,用以加强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与此同时,南高加索方面军部队在纳尔奇克、莫兹多克和图阿普谢等地域实施了一系列反突击,使敌A集团军群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德军指挥部从这里总共只抽调出2个师的兵力前往斯大林格勒,还要仓促由克里木抽调一些兵团顶替这2个师。此外,1942年11—12月,西方盟国的部队在北非采取了积极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德意军。因此,总的说来,1943年初苏德战场的形势使苏军最高统帅部有可能动用新锐兵力来扩大战略进攻的规模,并沿正面和向纵深发展战略进攻。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主要着眼于在顿巴斯方向和罗斯托夫方向扩张战果。西南方面军受命向北顿涅茨河推进,并以快速兵团经由哥尔洛夫卡向马留坡尔实施深远突击。南方面军和南高加索方面军则应集中主要作战力量于罗斯托夫方向,击溃北高加索的敌军集团。沃罗涅日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配合下击败敌B集团军群的主力。完成这些任务,就能解放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夺回这些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从而大大改善苏联的处境。与此同时,在西北、正西方向也将进行若干进攻战役。

在北高加索1月的进攻战役中,外高加索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向前推进了约600公里,粉碎了德军统帅部想把北高加索集团撤至罗斯托夫的企图,并重创该集团,将其基本兵力击退到库班河下游及塔曼半岛,使之与苏德战场上的其它德军完全隔绝。2月9日—4月4日,北高加索方面军(原北方集群)对敌克拉斯诺达尔集团发起进攻,右翼和中路向前推进了150—180公里,方面军肃清了库班河中游和下游部分地区的德军,并逼近塔曼半岛,并在新罗西斯克以南夺得一个登陆场。

为粉碎顿河下游的德军,南方面军(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外高加索方面军的配合下,于1943年1月1日发起了罗斯托夫战役。至1月23日,苏军推进到北顿涅茨河—顿河—韦肖雷—采利纳一线。经过激烈的战斗,苏军于2月14日解放罗斯托夫,随后追至米乌斯河,并于2月18日停止进攻。在一个半月中,苏军推进了300—450公里,重创了敌“顿河”集团军群。
与此同时,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翼侧集团的协同下,实施了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和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以粉碎顿河上游敌B集团军群主力。

1943年1月13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发起了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至1月18日,包围了敌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集团。1月19—27日,苏军歼灭了被围敌军。敌军损失惨重,仅匈牙利第2集团军就死亡3万人,被俘5万人。苏军向纵深推进了140公里,撕开了250公里的缺口,为实施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和向哈尔科夫方向进攻创造了条件。

沃罗涅日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于1943年1月24日发起了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进攻战役。1月25日,沃罗涅日解放。1月28日,苏军在卡斯托尔诺耶东南包围了德第2集团军基本兵力和匈牙利第3军。但由于苏军合围的兵力不足,且各部协同不善,被围敌军残部得以向西突围。此次战役,苏军向纵深推进了约120公里,击溃敌11个步兵师,为向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两方向进攻创造了条件。这两次战役后,在敌军防线上形成了一个从利夫内到库皮扬斯克宽达400公里防守薄弱的大缺口。
在西北方向,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于1月在拉多加湖以南东西对进,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同月,苏军在南方摧毁了敌军从沃罗涅日到高加索山前地带长达1200公里的防线,并向纵深推进约150—500公里,在个别方向上突破纵深达600公里。
为发展胜利,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南翼继续发起进攻,以便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同时计划在正西方向上对敌中央集团军群和在西北方向上对杰米扬斯克德军集团实施进攻,以便向北扩大苏军的进攻正面。

1月29日,西南方面军发起了伏罗希洛夫格勒进攻战役。至2月18日,推进了120—250公里,粉碎了德第1装甲集团军的基本兵力2个军,肃清了顿巴斯北部的侵略者。德军被迫从北顿涅茨河后撤到米乌斯河。南方面军也于2月17日到达米乌斯河。

2月2—3日,沃罗涅日方面军开始向哈尔科夫、库尔斯克和奥博扬方向发动进攻。2月8日,库尔斯克解放。2月15日,苏军挺进哈尔科夫,并于次日肃清了城内的残敌。3月3日,苏军前出至雷利斯克—苏贾—列别金—奥波什尼亚—明科夫卡一线。至此,苏军已前进了100—260公里。
2月上半月,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部队在800多公里宽的地带内发起进攻,向前推进了150—300公里,解放了库尔斯克、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罗斯托夫等城市和其他几百个居民点。但苏军此时已经元气大伤:到2月月中,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进攻能力已消耗殆尽。西南方面军快速集群的各坦克军内完好无损的坦克已所剩无几。坦克第3集团军所属各旅的坦克已少到屈指可数的地步。摩托化步兵营减员严重。部队的燃油只剩下0.5—0.75个基数,而主要口径的火炮和迫击炮的弹药只有0.3—0.5个基数。此外,由于靠近前线的机场已被敌人炸毁,而远处机场的歼击机又不能给予进攻部队以可靠的掩护,结果,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几乎完全得不到空中支援。
与此同时,希特勒统帅部指望通过撤退顿巴斯驻军、从西部调遣预备队和为转入反攻建立突击集团来挽救危局。它准备首先粉碎进逼第聂伯河的西南方面军,将其逐过北顿涅茨河,随后对哈尔科夫地域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实施突击,重新夺取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此后,拟从南面别尔哥罗德、北面奥廖尔,向库尔斯克总方向实施相向突击,重创在这一地域行动的苏军。预定由2月13日新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前“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为曼施泰因)实施反攻。2月18日,德军的反突击已准备完毕。
与此同时,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却误认为敌人将放弃顿巴斯撤往第聂伯河西岸,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也误认为敌人将撤往波尔塔瓦。据此,两个方面军的司令员都认为必须立即全力进攻,全歼他们认为将要后退之敌,并争取在春季道路泥泞季节到来之前,推进到第聂伯河地区。最高统帅部也根据他们在2月月中提供的情况,决定向南发展进攻,消灭敌顿巴斯集团,推进到第聂伯河,同时对战场中段的敌中央集团军群实施猛烈的突击。

2月19日,德党卫军第2装甲军从克拉斯诺格勒向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右翼发起了进攻。2月22日,德第48装甲军从锡涅尔尼科沃以东地域向巴甫洛格勒总方向实施突击,力求与党卫军装甲军会合。2月23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以左翼军队向克拉斯诺格勒对进攻西南方面军右翼兵团的德军实施翼侧和后方突击。但是,由于军队人员缺额很大和弹药不足等原因,进攻没有得到发展。3月3日,西南方面军被迫退至北顿涅茨河对岸。这就使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战役态势大为恶化,该方面军当时正以左翼军队实施哈尔科夫进攻战役。
此时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许多步兵师的人数不超过3500—4000人。后方延伸达250—300公里。武器、弹药、燃油、服装等均不足。由于燃油总共只有0.2个基数,运送弹药和给养非常困难,机械牵引的火炮也因此无法在战场上机动。方面军坦克部队总共只有70辆坦克。没有战役预备队。因此,方面军不得不于3月3日停止进攻。

3月4日,德第4装甲集团军对总共只有50辆坦克的坦克第3集团军实施突击。两天内,德军推进了6—8公里。3月6日,德军改变主突方向,转而向西,对第69集团军与坦克第3集团军的接合部实施主要突击。3月8日,德军将“肯普夫”集群的“劳斯”军投入交战。3月10日,德军在第69集团军与坦克第3集团军接合部撕开了一道60公里的缺口。由于兵力不足,苏军无法封闭缺口。3月14日,德党卫军装甲军攻占了哈尔科夫。当晚,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下令放弃哈尔科夫。3月17日,坦克第3集团军残部退至北顿涅茨河左岸。3月18日,别尔哥罗德失守。沃罗涅日方面军后退100—150公里后,于3月25日将敌阻于克拉斯诺波利耶—别尔哥罗德一线及沿北顿涅茨河至丘古耶夫一线,在此构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正面。苏军在哈尔科夫防御战中损失86469人(彻底损失45219人);损失322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185门火炮和迫击炮、110架飞机。
与此同时,苏军在西北、中央方向上,苏军除迫使德军撤出勒热夫—维亚济马和杰米扬斯克两个突出部外,未取得重大战果。入春后,除新罗西斯克附近外,苏德战场上的军事行动基本停止,直到7月初。

在从1942年11月到1943年3月底的冬季攻势中,苏军在部分地段上推进了600—700公里,光复国土48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德军在1942年下半年侵占的全部领土以及在战争第一年丢失的部分领土。苏军在反攻过程中大量地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德军死亡超过30万人,被俘达16万人,加上伤病人员,总损失近100万,其仆从军的损失也多达数十万。侵略者损失了3500多辆坦克、2.4万门火炮和4300架飞机。其中,侵略者在苏联南方的损失最为惨重。蒂佩尔斯基希后来谈到苏军在高加索至沃罗涅日发动的反攻时说:“此次进攻的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德军1个集团军和盟军3个集团军【按:应为4个,即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已被消灭,德军另3个集团军损失惨重。德军和盟军至少有50个师已不复存在。其他损失加起来大约还有25个师。大量技术兵器——坦克、自行火炮、轻重火炮和重步兵武器都断送了。技术兵器的损失当然要比敌人大得多。人员伤亡应该说是很严重的,而敌人即使也有很大伤亡,它毕竟拥有大得多的人力后备。德国在盟国心目中的威望已一落千丈。由于同时在北非遭到了无法弥补的失败,取得总胜利的希望破灭了。俄国人的士气大大提高。”的确,此后德军再也无力发动像1942年夏季那样的巨大攻势了,被迫全线转入防御,最多只能实施整体防御下的局部有限进攻。

主要参考资料
1、【苏】萨姆索诺夫:《200天大血战》
2、【美】戴维·格兰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终局》卷1、2;《巨人的碰撞》
3、【苏】普拉托诺夫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史概要》下册
4、【苏】帕罗季金等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第6卷
5、【西德】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德国观点)》
6、王波等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军事经济后勤史》
7、徐焰:《铁血苏德》
8、【英】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
9、【苏】格列奇科等主编:《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5卷
10、【德】蒂佩尔斯基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1、《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
12、《叶廖缅科元帅战争回忆录》
13、《纳粹将领的自述——命运攸关的决定》
14、《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