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视热点 | 国庆档热门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的艺术特征:宏观叙事与微观表达

2023-10-19 08:59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由陈凯歌执导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以志愿军群像为主线,全景式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在各个战线上保卫祖国的英雄儿女,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三年的恢宏史诗。《志愿军:雄兵出击》延续了《长津湖》系列的战争史诗格局,注重震撼性视听效果的呈现,歌颂了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是对抗美援朝题材“新主流”电影创作的延续和发展。

一、主题:抗美援朝精神

2023年既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中国电影必然不能缺席,必须要通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纪念革命先烈,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推动文化传承,以此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中国电影的时代使命和文化责任。《志愿军:雄兵出击》,通过对抗美援朝这场新中国立国之战的全景式、立体式展现,实现了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生动注解,让观众深刻理解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增强了人民的历史自觉和精神力量。影片所展现出来的抗美援朝精神,可以从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方面理解。

二、场景: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塑造

除却思想精深,《志愿军:雄兵出击》在艺术表达上也足够精湛,很多细节富有历史质感、艺术张力。众所周知,战争题材电影的戏剧张力和视觉吸引力主要来自于战争场面的塑造。《志愿军:雄兵出击》对战争场面的塑造,做到了“三高”,即真实度高、丰富度高和可看性高等。 1.真实度高:真实,是电影艺术的生命。对于战争题材电影而言,真实更是它赖以生存的基因。为了向观众还原高度真实的战争场面,《志愿军:雄兵出击》不仅 1:1 还原仿制了飞机、坦克、枪支、军服等武器和装备,还通过特技手段真实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弥漫的战场。如为了还原松骨峰阻击战役的惨烈景象,影片拍摄现场动用了10 多个“火烧人”,以此让观众切身体悟战争的残酷性。 2.丰富度高: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首部,《志愿军:雄兵出击》不仅再现了朝鲜战场中三场关键战役:两水洞战役、三所里战役和松骨峰阻击战,还呈现了由伍修权率领的外交队伍在联合国与美国展开的“没有硝烟的战争”。除此之外,影片还展现了多种作战手段,如遭遇战、肉搏战和隐蔽战等等,具有较高的丰富度,能够让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短兵相接的细节和过程。 3.可看性高:《志愿军:雄兵出击》所塑造的战争场面极为壮观,堪称国产战争电影的视觉标杆。一方面,影片注重战斗细节的刻画,将快速剪切、空中拍摄、景别交叉、烟火特效等战争片常用的影像技巧运用到了极致。如影片中的松骨峰阻击战,创作者便尝试让摄影师吊着威亚在空中拍摄,以此让观众获得穿梭于“枪林弹雨”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影片充分运用数字特效来展现宏大场面。如影片开头,美军第7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海面各色军舰云集,空中庞大机群轰鸣,每一帧都挑动着观众的情绪和神经。

三、叙事:宏观思维与微观表达的平衡统一

影片采取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策略。 宏观层面,影片开头介绍了朝鲜半岛局势以及美、苏等大国的态度,随着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我国领导人做出了志愿军渡江入朝的决策。随后,影片交代了首批志愿军将士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的过程。影片后半部分,亦有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慷慨陈词、向世界发出庄严宣告的情节。 微观层面,影片详细地描述了志愿军入朝后的几场激烈战斗,既有对战争场面的逼真呈现,亦有对人物形象性格的细腻刻画。例如影片一方面详细刻画了毛泽东与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情、李伊默和李晓之间的父女情以及志愿军战士们之间的袍泽情,另一方面则详细描绘了新兵杨三弟的成长弧光,展现了其从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到英勇果敢的成长蜕变过程。这些情感线索,有效激发了观众的共情与共鸣,进而使影片与观众建立起了共同体美学。

四、人物:真实细腻的人物群像

陈凯歌时时将笔墨泼在具体的角色、对话及细节上,就是要使得影片在宏观建构历史的必然性时,也有微观上的创作来支撑整个事件的书写,使其从宣教科普转为具体可感的故事,使得遥远的历史叙事能够链接当下的情感体验,最终让战争具备法理上的正义与来自人的温情。惟其如此,该片才能脱离战争片总是“为战争而战争”的窠臼,成为一部更具史诗品质的佳作。当然,对陈凯歌而言,这不成问题。该片的人物群像在虚实之间游刃有余,甚至颇有华彩。 首先,影片塑造了一组鲜活立体的志愿军群像,据史实而来的真实人物支撑起了整部电影的叙述骨架。片中,辛柏青饰演的李默尹富有战争智慧,朱亚文饰演的吴本正带着科学家的理性色彩,肖央饰演的赵安南桀骜不驯又不惧艰险,张宥浩饰演的杨三弟在战争历练中不断成长……作品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志愿军战士群像。而且,特型演员唐国强、刘劲等人继续出演毛泽东、周恩来等这些领袖角色。他们的经验、气质及神韵,早已让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全国观众普遍认可为领袖的银幕化身。因此,他们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观众的“入戏”成本,是让观众沉浸到那个年代的不二法门。 其次,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志愿军,是许许多多无名的英雄,影片不仅刻画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还要对很多无名英雄进行艺术化呈现。影片以志愿军司令部高级参谋李默尹为主线,通过他的视角,逐步展现每一个角色,让观众像朋友、战友、亲人一样认识每一个平凡伟大的英雄。 再次,影片还借助多元的人物背景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运用接地气的情节描写,深刻揭示了每一个为抗美援朝贡献力量甚至牺牲生命的中华儿女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比如38军军长梁兴初虽是一员骁勇善战的虎将,却为了减少伤亡而耽误了军机;刚参军的杨三弟深陷战友牺牲的痛苦之中,害怕震耳欲聋的轰炸声;倔强务实的归国军工专家吴本正为了缩小与美军在装备上的差距,承受巨大压力,变得急迫焦虑等。 总之,《志愿军:雄兵出击》通过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塑造和多元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和无私奉献精神。

五、视听:形神合一的表现手法

《志愿军:雄兵出击》充分发挥了视听语言的独特优势,通过生动的画面、音效和音乐,将观众带入到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中。首先是影片中的音效元素,如炮火声、飞机轰炸声、枪声等,增强了影片的沉浸感和真实感。其次是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情感表达。影片中的音乐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又很好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例如,在战士牺牲时,运用了低沉哀婉的音乐来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之情;而在展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时,则运用了慷慨激昂的音乐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再次,影片巧妙运用蒙太奇手法,把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叙事结合在一起,把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营造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例如,影片把中国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大会发言的画面,与松骨峰上3连战士同敌人殊死搏斗的画面交替剪辑在一起。尤其是松骨峰遭到敌人炸弹轰炸后幸存战士们从焦土中举起手的动作,与联合国大会上伍修权举手的动作并置,既强化了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的联系,也深刻地揭示出国家尊严与生命个体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战场上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才能使列强承认中国的国际地位,人民的生命安全才有保障。另外,影片运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巧妙地对比展示了中美两国军队在战争中的不同状态和处境。例如,在冰天雪地中,志愿军战士忍受着寒冷和饥饿,潜伏等待攻击命令,而美军却在热烈庆祝感恩节,尽情享用美食。这种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志愿军的坚韧不拔和昂扬乐观的精神气概。

结语

作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的诞生,离不开创作团队工匠精神的支撑。据悉,为了使影片达到精良的制作水平,创作团队对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心雕琢——不仅画了上万张的美术概念图,搭建了一万多平米的道具库,收集制作了 25000 余套道具服;还对每位角色的人物造型进行了深度思考,按照真实的人物原型对演员的颧骨、额头等部位进行化妆改造。正是这种锱铢必较的工匠精神,让影片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品质得到了有效保证。总的来看,影片对抗美援朝精神的书写,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对人物情感的描写以及对各类细节的雕琢都具备较高的水准,称得上是一部诚意满满的标杆之作。

参考文献

1.饶曙光,兰健华. 《志愿军:雄兵出击》:宏观思维与微观表达的平衡和统一[N]. 中国电影报

影视热点 | 国庆档热门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的艺术特征:宏观叙事与微观表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