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合一经方诊断学

肝掌就是肝不藏血,指甲月牙紫色。动脉血堵塞在末梢留不回静脉。
在中医,肾衰竭可能表现为脾胃病,土不能制水。
八纲辨证

桂枝是纯阳药,偏于走表,桂枝用于虚证,是热药,偏于血分,比较燥,会消耗津液。

太寒头痛➡吴茱萸汤;太热头痛➡大黄黄连泻心汤;风证头痛➡桂枝汤。
还有肝郁头痛,气滞头痛,痰阻头痛,等等。
如果只考虑清热,热证可能会消除,但是整体阳气下降,人会更虚、更累。
我们要追求药“阴平阳秘,致虚受静”的健康状态。

先天之阳气:生长发育、骨骼发育、再生痊愈的能力。
后天之阳气:营养的消化吸收、储存,脏腑功能的完整发挥(脏腑功能的阴阳相加)。
整体阳气:①适应能力(例如:适应气温、饮食、时差)②脏腑协调能力③爆发力+耐力——恢复能力。
阳气高的人能适应暑热气候而不容易中暑。
氧交换效率不好的人,心跳会加快,是心脏加倍工作来代偿。五脏一个地方有问题,其他的脏器会尽量代偿它。
爆发力好阳够,耐力要阴阳都够,恢复的话阴比阳更重要。

脑部出来的神经超过一半和眼球有关系。
透析病人皮肤是灰的,完全不反光。
整体阳气≠热,阳气高是寒热平衡的,寒热各自走到该走的地方,该凉的地方凉、该热的地方热,就是整体阳气高。例如:心跳快是热、手足温是热,但心跳慢而手足温是阳(整体阳气高),手心温而手背凉是阳。小腹是温热,胸口稍微凉一点。
《小儿病源方论》
- 一要背暖 经云:其背脊骨第三椎下,去骨两旁各一寸半,是肺腧二穴也。若背被风寒,伤于肺脸经,使人毫毛耸直,皮肤闭而为病。其证或咳,或嗽,或喘,或呕哕,或吐逆,乃胸满,恶寒壮热,皆肺经受寒而得之故,宜常令温暖。
- 二要肚暖
- 三要足暖
- 四要头凉 经云:头者,六阳之会,诸阳所凑也,头脑为髓之海。若热,则髓溢汗泄,或囟颅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疮目疾。俗曰:头无凉头。故头宜凉。
- 五要心胸凉 其心属内火,若外受客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也。其证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掣,故心胸宜凉。
- 六者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 七者脾胃要温
- 八者儿啼未定勿便饮乳
- 九者勿服轻朱
- 十者宜少洗浴
中医认为要给身体适当的挑战,不要过度的保护。

有胃口、吃很多、很快就消化➡脾阳。
吃了之后能长肉、能够收藏起来,一餐不吃也能靠上一餐吃的东西撑好久➡脾阴。
消渴症:脾阳高于脾阴。
脾阴不足:生的黑豆泡水喝(煮水?),莲子山药生地熟地。

脏腑功能的“阴”与物质的“阴”的关系:脏腑功能上的“阴”药能正常发挥,必须要有实质的“阴”来配合,药有刚好够用的“血”、“津液”来配合。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天除了养阴,还要藏精,除此来年春天转夏天突然热起来的时候,就不容易中暑,也不容易得到以热证为主的疾病。
正常人的状态——头是清虚的,眼是清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