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答复:像戴老师这样的视频,我为什么不推荐有【写诗的心思的朋友们】多看呢?
公开答复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不推荐有写诗的心思的朋友们多看像戴老师这样的视频呢?
这个东西,无关于好坏,而是“不合适”。如果只是单纯地对古诗感兴趣,那本文与你们是无关的;如果关于写诗的东西,自己已经熟练掌握了,那么虽然你们有关系,但是已经是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了。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如果你是有心,会有想涂鸦一点儿东西的想法的话,那么,若是选择从戴老师这样的视频里汲取的话,是弊大于利的。

在视频里,会有朗读,会有翻译,这玩意在网上随手点几下就有了,确实没什么可稀奇的。
戴老师剩下所真正意义上“讲述”的东西,当然,还得再刨掉反复提问、卖关子的片段,只剩下一点儿极为主观的看法。无关于好坏,无论它们是好是坏,唯有两个点,一是非创作角度,二是非学习角度。一个八字还没一撇的初学者,将自己的想法,整理、创作出来,是一件需要完成思考的事情,这个思考的过程必须要自己独立完成,最好的情况是再能有人给出宏观角度上的配套指引,可以事半功倍。
除了配套的引导之外,其他东西在此时的意义都不明显,而尤为要命的正是更高一级的内涵上的讨论,强行接触,说是揠苗助长都算轻的。这让我想起了某up的热门律诗格律视频,他自己本身的水平只能解得一半,但评论区已经在大肆讨论“格律无用论”和交流“名家式无视”了。先尚且不论这俩东西是错误的,只看这种大无畏精神的话,好比是一个半岁小孩,还不会迈步走路呢,便已经在探究开车的时候怎么踩油门了。一些个东西,可以跳过的可以跳过,不可以跳过的不可以跳过。
扯远了啊。

真正要去懂古典诗词(乃至于整个文学)的创作,最重要的是一个思想。思想上的,思想认知上的一个改变。
就像我在《诗词教学》纲领中屡次提到的那样:
学完格律之后,就一定先阅读更多的优秀作品……
能凑出好句子了+能(有一首)完整地符合格律了,广泛地读到一百首左右……
熟读唐诗三百首,就是大量而不求甚解了……

这期间呢,就要靠在诗海里的浸泡,完成思想认知的改变。由不懂诗变为懂诗,由被动的读变为主动的理解。其间最重要的,就是首先不要去看解析,然后再到不要去看译文,最后再到不要去看注释,当然,遇到不认识的字除外。这样循序渐进,一步步告别前人的内容,淬炼出自己的诗心来;这样,在你的思想上就可以被诗词所同化了,你才能拥有古人的古典诗词的思维,在思维上的互通,是能接近并理解的前提。
在之前,我刚刚提过一嘴实事求是地考察作品的背景、细节对于理解诗词的重要性。或者应该说,必要性。这是硬件方面的前提,是需要我们仔细、认真地查证的;而相通的思维,则是软件上的必备。

我个人是推荐,走到唐诗三百首这一步(在此视频出现的是其中的部分),自己已经立起来了之后,此时再开始海纳百川,从课程里吸收就没问题了,这时候,就用对了。也就是我在一开始所说的:关于写诗的东西,自己已经熟练掌握了……已经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了。
当然,具体怎么个学法,不同人自然是要结合各自不同情况自行去选择的,我给出的东西都是用来参考的。
在淬炼出诗心之前,观看着此类视频学习写诗具体的影响还有哪些呢?
我挑一个最浅显的讲一下,还是拿尚有余温的“见南山”与“望南山”,趁热好打铁嘛。

“见南山”比“望南山”好,是对于采菊东篱下这首诗来说的,在它以外,就不一定了。怎么个不一定法儿呢?如果你这个诗也是讲隐居生活亲近自然的,那么,用“见南山”就比用“望南山”好;其他情况下,则是“望南山”比“见南山”要好。像我在之前讲的,主观与客观,可能会有点儿门槛,但是如果你有一颗诗心了,哪怕是不懂,也能从心底里觉察出哪里有点儿别扭、怎样才对。
对的原则,同时,也可以说成是“好”的原则,就一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它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怎么合适怎么来。
这个怎么合适,问题就多了,如果思维跟不上的话,几个弯就甩没了。谁初学的时候,没有言不明心的苦恼呢?
我们当然也不能老跟南山过不去,同一个“见”“望”,就可以,比方像元好问说的:清镜平明见白髭。见,一直都是已经见到的客观完成态;望,一直是要去或者正在望的主观现在态。但白髭就跟南山完全不同了。

这样的问题,一朝理解不了,就清清脑子,多读读、熟悉熟悉,获得诗性的思想,等回过头来,不是迎刃而解,而是说,这明明不是个问题,而是可以直接吃进肚子里知识,慢慢地就消化了。这个时候,你会克制不住地自己主动去博览,因为你就是一个进入了新世界的好奇宝宝。
我老了,已经超过20岁了,观众朋友们当中更加年轻的有非常多,相信你们也可以体味到,连续几天,一日不同于一日的感觉。到这一步,才能跟所谓的“才”不“才”的有关系,天才罕见,庸才更少。即便是庸才,也要讲究一个机遇,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山峰之上的路走起来也不难。既可以十年磨剑,进步缓慢;也可以一朝顿悟,直登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