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聊老戏《打渔杀家》

2023-02-15 14:48 作者:牛贯杰  | 我要投稿

《庆顶珠》是京剧的经典剧目,全本包括“得宝”、“庆珠”、“比武”、“珠聘”、“打渔”、“恶讨”、“屈责”、“献珠”、“杀家”、“投亲”、“劫牢”、“珠圆”等内容。其中“打渔”和“杀家”两折常演不衰,成为家喻户晓的《打渔杀家》。

《庆顶珠》取材于陈忱的《水浒后传》第九、十回,说的是梁山众好汉归顺宋朝后,“拼命二郎”阮小五不愿做官,改名萧恩,仍以捕鱼为业。“小李广”花荣退隐山林后偶得一宝,名曰“顶珠”,系在头上,跃入江河,可以分水。花荣喜出望外,邀请故旧好友来庄赴宴。萧恩和女儿萧桂英也应邀前来。席间花荣之子花逢春与萧桂英比试武艺,阴差阳错,竟联成婚姻。桂英受聘花家为媳,花荣赠顶珠为聘礼。由于天旱水浅鱼不上网,萧恩欠下恶霸丁自燮的渔税。一日,萧恩故友李俊携倪荣来访,恰逢丁郎奉命催讨渔税,李、倪将其顶撞回去。丁自燮派教头率家丁前往渔舟捉拿萧恩,被萧恩打走。萧恩以丁氏欺人太甚告官。丁家与官府勾结,县令吕子秋反重责萧恩三十大板,并令其至丁府赔礼。萧恩忍无可忍,乘夜色过江,以献顶珠为名,夜入丁府,杀了丁氏全家。吕子秋调官兵前来捉拿,萧恩寡不敌众,自刎而死。桂英携顶珠入水潜逃。

据同马连良在上海黄金大戏院合演《打渔杀家》的章遏云自述,“此戏从‘得宝’至‘珠聘’一段失传,所以近几十年只演《打渔杀家》”,但她认为《庆顶珠》这个剧名实在有些不通。章遏云讲道,“我在年轻时,曾听高庆奎先生讲过‘庆顶珠’故事”,他指出“戏中宝珠之名误为‘庆顶珠’。如萧恩在过江时曾问桂英:‘儿啊!花家聘礼庆顶珠可曾带在身边?’‘沙家’一场时萧恩也曾以献珠为名哄骗丁员外说:‘在河下打得一颗庆顶珠特来献上’,将‘顶珠’误为‘庆顶珠’,在国剧界几乎所有的老生演《打渔杀家》都是这样念的。唯有我的开蒙老师王庾生唱到此处,念作‘顶珠’,把‘庆’字拿掉。据此而论,《庆顶珠》之剧名,实应改为《庆贺顶珠》。至于高庆奎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给我听呢?因为他当时就曾起意要和我合演全部《打渔杀家》的。”

尽管存在不同说法,《庆顶珠》的剧名还是流传下来,广为人知。《庆顶珠》的主要角色是老生(萧恩)和青衣(萧桂英)。此剧为京剧名角谭鑫培的得意之作,他的儿子谭小培也非常擅长。此后,《打渔杀家》这出戏,“百十年来唱老生、青衣的人差不多都演过”,“几乎是哪一个戏班都有这出戏。”京剧大师梅兰芳和周信芳也曾合作此剧目,欧阳予倩也曾将此戏改编,作为改革平剧的试验,取名《渔夫恨》。

时人评价道:“庆顶珠一剧,是描写社会背影上受特殊之阶级的压迫,至于忍无可忍、逃不可逃的时候,起了压力的反应,激起暴动,遂生一种‘予及汝偕亡’的恶念,以至演成‘同归于尽’之一幕大惨剧”,“中国歌剧,描写社会上不平等事件,最痛快、最淋漓,而富有革命思想、革命行为者,厥推庆顶珠。”正因其具有鲜明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精神,也成为延安和根据地的流行剧目。毛泽东指出,“旧戏中也有些剧本是好的,如《打渔杀家》之类。”

年画《庆顶珠》中的人物形象,一是老生扮相的萧恩,二是青衣扮相的萧桂英。


闲聊老戏《打渔杀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