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长发育是否达标?

人体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期的整个过程。
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手成人的重要特点,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以用测量方法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而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成熟状况又反映在生长的量的变化上。
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生长发育受遗传、性别、营养、疾病 孕母情况及生活环境等诸多单一或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长发育评估
体重

在测量前应该让宝宝进行一次排便,尽量在空腹状态下进行测量,这样得出的数值才会准确。
理论上而言,称体重时应除去宝宝的衣物,但是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宝宝着凉,所以可以让宝宝穿着衣服测量,之后再减去衣服的重量。
如果没有婴儿专用体重秤,也可以选用电子体重秤,家长抱着婴儿站在磅秤上称体重,再减去大人的体重,即为婴儿体重。
出生体重约 3.2kg(女婴)~3.3kg(男婴)。出生后由于摄人不足、胎粪排出和水分丟失等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3%~9%),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 3~4 天达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7~10 天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12 个月龄时婴儿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8kg),2岁时体蛋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2kg。选人青春期后,体重猛增达4-5kg/年,约持续2~3年,是继婴儿期以后的第二个体重增长高峰。
身高

婴儿测量法:将清洁布平铺在测量板上,脱去小儿的帽、鞋,使小儿仰卧于测量板的中线上,小儿的头顶部触及测量板的顶端,头部位置要直,双手自然平伸,测量者左手按住小儿双膝使两腿伸直,右手推动滑板贴至双足底部,推板与小儿身体长轴呈90°角时,读出身长的厘米数。
儿童测量法:脱去鞋、帽,小儿站立于测量器上,面向前,立正姿势站立,双眼平视正前方,头部保持正直位置,两臂自然下垂,足跟靠拢,足尖分开,约呈60°夹角,足跟、臀部、两肩胛和枕骨粗隆均同时靠在量杆上,推板至头顶,使推板与测量杆呈90°,读出身高的厘米数。
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愈小增长愈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生长高峰。
出生时身长平均50cm。第一年生长最快,约为25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年,即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身高(长)增长平稳。每年约5-7cm。
2-12岁身高(长)的估算公式为:年龄x7+70(cm)。
身高在进人青春期早期时出现第二个增长高峰,其增长速率达儿童期的2倍,持续2~3年。
头围

头围的测量方法:将软尺零刻度固定在一侧眉弓的上缘,然后经过同侧的耳廓上缘,经过诊枕后的粗隆,在经过对侧的耳后上缘回到经过对策的眉弓上缘,再回到同侧的眉弓上缘,绕头一周所测得的长度,这是头围。
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胎儿期脑发育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故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约33~34cm。
在第1年的前3个月和后9个月头围都约增长6cm,故1岁时头围为46cm。生后第2年头围增长减慢,2岁时头围48cm。5 岁时为50cm。15 岁时头围接近成人,约为54~58om。
头围测量值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连续追踪测量比单次测量更重要。较小的头围(<-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常提示脑积水。
臂围

上臂围值代表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反映了儿童的营养状况。
1 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 岁期间增长缓慢。
在无条件测体重和身高的地方,可测量上臂围以普查<5岁儿童的营养状况:≥13.5cm 为营养良好;12.5~13.5为营养中等;<12.5cm 为营养不良。
牙齿

牙齿的发育与骨骼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平行。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 20 颗)和恒牙(共32 颗)。
生后 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末出牙者为出牙延迟(需要就诊);乳牙一般2.5岁出齐。乳牙的萌出时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恒牙的骨化则从新生儿时开始,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即第1磨牙,一般在20~30 岁时出齐。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