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精神科医生 精神疾病服药误区多,看看需要纠正的你有几个?
天津河北安怡医院是一家以精神与心理疾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集诊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为一体的二级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医院构建了完善的临床心理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门诊部设立精神科、内科、中医科、睡眠门诊、抑郁症诊疗门诊、中医精神科、心身障碍科、心理康复科、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脑功能检查与治疗中心等多个专科与亚专科。住院部开设男病房、女病房,和开放式家庭病房,配备空调、电视、冰箱、无线网络和24小时热水,独立卫生间。开展了个体、团体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设有心理咨询门诊、心理热线、网络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在恋爱、婚姻、就业、升学、工作、离退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开展系统的精神康复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社会服务、工疗、农疗、娱疗、体疗和生活自理、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综合精神康复措施,使心理创伤较重的和正在恢复的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增进了健康,减少了精神的衰退与疾病复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可以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社会功能。但服药后,随之而来的流口水、头晕、嗜睡以及日渐圆润的身形,让很多患者因为认识误区而偷偷断药,或是不再复诊,延误了治疗时机。
面对控制症状和减少副作用的问题,患者及家属应该如何抉择?他们又该怎样避开服药误区?精神科专家对服用精神疾病药物的常见误区,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以供患者与家属参考。

误区1
吃药对大脑有刺激不能长期服药
这主要是源于患者对自身病症缺乏辨识能力所导致的。
其实,最伤大脑的是精神疾病本身。重度的抑郁、焦虑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在长期患病过程中可引起认知功能的降低、大脑海马体积的缩小,这对大脑的“刺激”是毁灭性的。它对患者的自我意识、情绪控制和社会功能都有较大影响,而药物则可改善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下降。
误区2
吃药后出现副作用不敢继续服用
很多患者对服用精神类药物有所顾忌,一定程度上是对药物治疗存在误解。有的患者在服药前,听说药物副作用大就心生畏惧,进而拒绝服药;还有些患者在服药初期出现恶心、头晕等副作用后,自觉无法忍受而自行停药。但这些副作用会在服用后两周内逐渐减轻和消失。
近年来,随着精神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较多,普遍具有药物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改善社会功能较好、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即使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也可通过调整药量或使用拮抗剂等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误区3
自我照料能力差引起的服药误区
这里涉及多方面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部分患者由于治疗需要服用药物种类较多,可能漏服或超量服用现象;
●一些患者年龄较小,不具备管理药物的能力;
●有的老年患者由于躯体疾病或认知功能受损等因素,不能保证按时按量准确服药;
●部分患者患病后少语懒动,无法照顾自己;
●还有的患者活动异常增多,各种计划层出不穷,整日忙碌,无暇料理自己的生活……
误区4
吃药没有好转需要立刻换药
不同类别的精神疾病,每个阶段的治疗目标和疗程都不相同,并且药物起效需要一定时间,有时还会延迟一到两个月。目前,临床上大部分使用的抗抑郁抗焦虑药物,起效时间至少需要2~4周,且有效率在2/3左右。
所以,当某种药物效果不理想时,或是出于某些原因需要更换药物时,应及时联系医生,根据患者症状调整用药方案后逐渐减药或加药,不能骤然停药或换药。否则,极易因突然撤药而导致血药浓度急剧下降,可能会引起原有疾病复发或反跳(症状再次出现,且病情更重),进而引发多种躯体不适情况。像精神类药物中的某些药物,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撤药反应”,如不在医生指导下随意停止服用,严重者还会引起生命危险。
误区5
服药后病情好转就可以停药
很多患者和家属认为,经过治疗后精神疾病症状消失,就是病已经好了,不需要再吃药了。但其实精神疾病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为预防其复发,需要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通过规范治疗,即使转为无症状状态后,也需要接受足量、足疗程的治疗,以防疾病复发。若不能坚持服药,在增加疾病复发风险的同时,将会增加进一步治疗的难度,甚至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高的用药剂量才能控制。
{温馨提示}
鉴于精神疾病病因往往由多因素综合导致的,医生提示大家,除了需要在日常的治疗过程中消除误区、坚持服药,还要谨遵医嘱,按剂量规律服药,以保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正常起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及病情出现较大波动。同时,需要以全病程治疗的理念,定期复诊请医生评估疗效,加强适度锻炼增强体能,这对帮助患者加强康复、快速恢复身体功能有重要意义。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文字、图片、视频或其他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