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乱世里,魏延一生战功卓著,诸葛亮遗计杀之还是饮恨而死?

2023-07-11 08:20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说魏延有反骨,诸葛亮死前怕魏延造反,暗中派马岱除掉他,但这段故事情节虚虚实实,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相。那么,魏延真的有反骨吗?诸葛亮死前是否密令除掉魏延?魏延的死因如何,为什么史书中有不同记载?

今天,就让我为大家一一解答。

编辑

诸葛亮的动机

首先,我们必须澄清的是,没有任何一种记载表示诸葛亮有杀掉魏延的意思。一方面,魏延跟诸葛亮其实是同一派系,都属于荆州集团,马谡守街亭的时候,魏延还被派去支援,而没有派吴懿,足见诸葛亮对魏延的信任。

另一方面,史料中没有对魏延有反骨的记载,也没有他杀韩玄的事迹,这都是演义中杜撰的故事情节。相反,魏延在汉中之战后,被刘备提拔为汉中太守,要知道,当时大家心中都认为张飞是汉中太守的不二人选,刘备却出乎意料的任命了魏延。而魏延镇守汉中14年,也算是功勋卓著了。

退一万步说,蜀汉荆州被偷和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人才损失极其严重。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的失误又牵连了十几名将领。魏延已经是硕果仅存的大将了,杀掉他属于自毁长城,诸葛亮不会做这样的决策。

因此,诸葛亮没有杀魏延的动机。

祸起萧墙

说到魏延真正的死因,我们看诸葛亮死前秘密下达的命令,就可以看出端倪。诸葛亮秘密安排杨仪、费祎、姜维带领大军后撤,而当时诸葛亮正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曹魏坚守不战,蜀汉也没有失利,魏延是主张继续北伐的。

但诸葛亮可能出于谨慎的考虑,认为自己的死可能会动摇军心,因此主张撤退。之所以没安排魏延参与部署,是知道魏延的性格不可能同意。而除了魏延想要继续北伐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诸葛亮把死后的大军指挥权给了杨仪。

杨仪与魏延是同事关系,但私交不好,魏延是个性情高傲的人,大家都不与他一般见识,只有杨仪耿直,不买魏延的帐。魏延内心也十分瞧不起杨仪,杨仪对此十分恼怒,二人经常剑拔弩张,意见不合。魏延甚至多次曾经对着杨仪拔刀,诸葛亮觉得他俩都是人才,每次都来拉架。

诸葛亮知道只有杨仪能执行自己的意图,因而把大军委托给杨仪,同时也交代了,魏延如果不听话,就随他的便。

而这个安排,也为后面魏延之死埋下了伏笔。

编辑

公报私仇

杨仪肯定知道魏延不服自己,但不知道他会搞出什么幺蛾子来,就先派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口风。果不其然,魏延知道诸葛亮的安排后十分生气,竟然说出了大逆不道之话,“丞相虽然死了,但还有我魏延,怎么能够因为因为一个人的死就荒废了北伐大业?”。这个话也有可能是后来写史书的时候,有意抹黑魏延的,也有可能符合魏延桀骜不驯的性格。

费祎看魏延这么说,也不敢多劝,但魏延怕费祎回去走漏了风声,就把费祎扣下了,还逼他跟自己一起继续北伐。费祎也是个聪明人,骗魏延说,自己去帮他劝杨仪继续北伐,魏延同意后,费祎快马逃回大营。魏延醒悟过来后,为了阻止大军回撤,竟然搞起了破坏,他带着部下日夜兼程,赶在杨仪之前把所有撤回汉中的栈道都烧毁了。

事情发展到这步,魏延已经不是随他便就结束了的,杨仪跟魏延都派人给后主刘禅上书,说对方有意谋反。刘禅远在成都,收到书信后就向董允和蒋琬征询意见,估计是魏延平时得罪人太多,二人都支持杨仪。

史书上说,杨仪向南追上了魏延,而魏延掉头攻击杨仪。王平在阵前怒斥魏延部下,魏延这边的士兵知道理亏,纷纷作鸟兽散。而魏延向南逃到汉中,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将其斩首,最后魏延被夷灭三族。

魏延真的有心谋反吗?杨仪这么做是不是有些公报私仇呢?两个人只是对是否继续北伐有分歧,为何演变到刀兵相向?魏延是否有冤情呢?

编辑

真假难辨

在蜀汉的对手曹魏那里有不同的记载,《魏略》中说诸葛亮本来托付的是魏延,并不是杨仪。而杨仪因为与魏延有宿怨,怕他得到指挥权后不利于自己,因此率先发难,造谣魏延想北上投敌,同时率大军攻打魏延。魏延怕打起来之后,自己就跳进黄河也说不清楚了,于是选择了避而不战,最终被杀害。

这种说法,被认为是曹魏一方的传言,不如蜀国人陈寿写的可信度高,但也给了我们一些合理的猜测空间,以下是我梳理的故事线。

作者的推测

魏延跟杨仪都是诸葛亮所倚重的人才,魏延平时高傲,性情不好,杨仪看不惯他,因此对魏延缺少顺从,甚至经常顶撞。魏延自恃战功赫赫,看不起杨仪这种文职,对他的不顺从也早就不满。

工作中难免有争执和摩擦,不过这两个人一张嘴就是火星撞地球,魏延甚至拔刀相向,如果没有诸葛亮和费祎拦着,杨仪估计死八百回了。所以,两个人是宿怨,而且互相顾忌。

诸葛亮去世得很突然,临死前主张撤退,但深知魏延好战,除了自己没人能压制住他,因此决定让杨仪统军,执行自己的战略决策。同时,为了安抚魏延,还做了两点预防,一是让他们不要理会魏延,只把大军带回汉中即可,不要引起冲突;二是,如果魏延不断后,就让姜维断后。

果然,魏延不服杨仪,觉得跟杨仪统帅大军撤退,自己却负责断后,实在是不想屈居人下。所以魏延就想跟杨仪反着来,就要坚持继续北伐,所以他说出了那样大逆不道的话,同时也轻信了费祎帮他劝说杨仪的假话。这些都说明,此刻的魏延是没有谋反之心的,也没有攻击杨仪的意思。

杨仪派费祎去魏延那,正常应该是传达诸葛丞相的命令,并且劝说魏延以和为贵,可费祎应该是跟杨仪一派的,或者费祎也很讨厌魏延,因此,费祎没有什么劝解的动作,反而急于脱身。这就造成杨仪跟魏延之间是没有沟通的,杨仪接收的信号就是你魏延不跟我走了,于是按诸葛亮说的,杨仪让其他军队依次撤退。

编辑

这边魏延还想通过自己的威望说服大伙,跟着他继续北伐呢,哪知道大家都撤了,就剩他自己。于是,魏延这个糟糕的脾气就上来了,他的做法可以用幼稚来形容。你杨仪不是要撤回去吗,我把路给你拆了,看你还怎么走。

如果说魏延要谋反,他没必要拆路啊,堵路埋伏就行了,说明这时候的魏延就是想坚持北伐,坚持跟杨仪对着干。不过魏延的这一番动作,在手握大军的杨仪眼中是很可怕的,于是两个人升级成了骂战,都说对方谋反,给对方扣帽子,像两个孩子吵架一样,找家长评理。

不过,魏延这个小孩人缘太差,没人支持他。所以刘禅很有可能是对杨仪下了指令,因此,魏延可能只是在路口等着杨仪,没有火拼的准备,而杨仪却拿了圣旨要抓反贼。两军阵前,王平的话就很关键了,他告诉士兵们,撤退是诸葛丞相的意思,不是杨仪自作主张,也不是私人恩怨。士兵们一听说,立刻就散了,不管魏延想不想反,此时此刻他都坐实了这个罪名了。

所以最终魏延被杀,也就不奇怪了。


三国乱世里,魏延一生战功卓著,诸葛亮遗计杀之还是饮恨而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