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四大推理奇书”(3)解读反推理的最高杰作《献给虚无的供物》

2022-04-20 20:14 作者:桃浪之二  | 我要投稿

   竹本健治自称在创作《匣中失乐》之前,只读过三部推理小说——《黑死馆杀人事件》《脑髓地狱》以及《献给虚无的供物》。其中,他最喜欢中井英夫的《献给虚无的供物》,立志也要创作一部类似的长篇巨著,于是就有了四大奇书。


竹本健治

   我只能说竹本健治不愧是你,一本作者炫学炫的能把小说炫成百科全书;一本通篇看下来好像只把字看了一遍,好像看了个寂寞;一本则看完一遍后满脑子都是奇怪的知识与装b的作者(跟《黑死馆杀人事件》的作者人体百科全书小栗虫太郎还不一样),我只能说竹本健治啊,别的推理小说作者都是先学走再学跑,你才学会爬就直接开始像奇行种一样奔驰在推理小说的独木桥上,奔向另外那三个神经病。



   顺带一说,发现竹本健治的才能,并提拔他登上文坛就是《献给虚无的供物》的作者中井英夫。


    再提一句,这人和三岛由纪夫是好基友,还跟三岛天天黑的太宰治有些孽缘。

    中井英夫1946年自称黑鸟馆主人(你个中二病)去拜访太宰治,并当面把好基友三岛由纪夫多年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说了出来:“你老是说要死要死,到底什么时候才会真正死去?”结果一个月后,太宰治投水自杀身亡(三岛,是你派他去的吧!)。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中井老贼你坏事做尽!


回归主题


  那么所谓四大奇书是日本推理文学的巅峰吗?

答案是肯定不是的,但他们四个一定的日本乃至世界推理小说中最奇最怪的


    至于有多怪,  之前,我已经带大家分析解读过

小栗虫太郎的《黑死馆杀人事件》:CV4575873


和梦野久作的《脑髓地狱》:CV9712237


感兴趣可以支持一下,谢谢

   好了

让我们第二次回归主题


   记得当初把这本书在凌晨三点读完时,心情真可以说是阴郁复杂且矛盾的,作为“日本推理四大奇书”之一,我阅读前自然已做好心脑俱虐的觉悟,结果也并不让我失望。合上书,当疲惫不堪的我躺在床上反思时,立刻产生了一种在“感觉很厉害,感觉有收获”和“这tm是啥,作者你tm耍我”之间徘徊的cao dan心情。


   不过有一说一,这本是四大奇书中读起来最像给人类读的作品


   故事的开端是战后烟雾重重的日本社会,正是日本的重建运动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下,仿佛遭受诅咒的大家族、开篇表示知道你家会死人,但我不说的可爱女主、失去双亲的令人猜不透的三兄弟、发生离奇死亡的四重密室,疑似隐喻的诡异的色彩巧合,以及一些耽美的禁忌要素……


   书里的核心事件是冰沼家连续杀人案,各种密室,各种神展开:开篇就是同性酒吧,接着女主奈奈村久生表示冰沼家会死人,我心里清楚,但就是不说;第一个死者红司要写推理奇书:B杀A,C杀B,D杀C,A死前设下陷阱,杀掉D;然后几个人cosplay侦探,各种推理,各种互相打脸,最后决定打麻将试探疑凶,然后疑凶打完麻将就挂了;几个人又一通推理打脸……




   老套的背景,熟悉的剧情,可能多了一些奇怪的东西,但听起来就很日系推理,就很本格。


    错!要不人家为什么叫奇书呢?这种老套跟风的东西恰恰是作者所要嘲讽的。



   这本格要素拉满的开端与谜题,却有着非本格、反推理的展开,这里就是作者在这本书中的核心手法“反推理”,它跟“运用逻辑推理的技巧去解开案件的真相”的手法不同,它否定,破坏,和嘲讽推理。一般推理小说中最重要的“诡计”被淡化,仿佛只是事件结束,作者怀着目的达成的口气说:“既然这是你想要的,那么,就顺便告诉你诡计好了。”书中几乎全部篇幅都在讨论诡计的实施,甚至不惜运用机械装置与数学公式以打造“本格式”的解答。因此这和一般淡化诡计的书不同,推理中的“社会派”是以“批判社会,揭露人性”为目的,因而往往淡化诡计,突出动机。


       吐槽一下,就像是在嘲讽中国大火的东野圭吾系列那些言情味十足非推理迷也热衷阅读的小说(我的日系推理也是从读东野开始的,然而读的越多,越觉得东野和那些日推大家在诡计和迷题的差距之大,后来甚至觉得东野最拿手的,在人情关怀方面也还不如宫部美雪阿姨)。当然这部《虚无》并不是这一类型,大概也是这一点,成为许多读者质疑诟病的地方。



    一群cos侦探的家伙,人人都摩拳擦掌,自信满满,在同性恋酒吧展开他们的“侦探游戏”。说是过家家一点儿也不过分,“诺克斯十诫”,“范达因二十法则”这种在推理创作时常用的戒律竟成为他们推理的前提。这不禁使人觉得可笑而愚蠢,小说中的“诫律”,对现实怎能会有约束?但又明知中井绝非如此迂腐无常识之人,不难看出作者对“应试推理”的嘲讽。


     还有作者对其他推理前作的引用(玩梗)也很有趣。如爱伦坡《红死病的假面具》、乱步《幻影城》,似乎想把里面的情节和现实进行巧妙的对应,包括那个未成文的《凶乌的黑影》,更是与现实发生了毛骨悚然的重合,再加上五色不动明王、善恶童子、爱奴人传说等大量“炫学”的铺垫,让人开始怀疑故事有没有超自然的设定,或者是更难传达的隐喻,当然也许这只是中井英夫怀着险恶用心精心奏出的“杂音”,企图误导读者,但我又害怕是中井更坏趣味的“双重误导”因而不敢漏看,不过好在《虚无》的炫学远没有京极夏彦和小栗虫太郎大师来得凶残,不过看完觉得,这么做的目的应该是塑造一种氛围,打到对称的效果,也可能是对经典前作们的某种致敬。


    我们继续说这个“侦探游戏”,这群“侦探”们,提出各自的猜想,推理的过程倒是十分精彩,演绎法、排除法等手法均上阵,每一个解释相差千里却似乎言之有理,但紧接着便立刻“自行打脸”,即所谓自破自立,边破边立,这个逆转颠覆的过程,自然也是推理小说的重要过程,无需多言。其实忘了说,这个“案件”到底算不算得上是“案件”,到底有没有万众期待的“凶手大人”一直是故事的最根本问题,因为故事中的几个密室“杀人”皆可引向“令人遗憾的事故”这一结局,或许这一切都只是自以为是的侦探们自我意识过剩的幻想产物。这或许更能体现中井“反推理”思想,以达到愚弄天下的嘲讽目的。况且“没有凶手“的设定如《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这样纯粹作者恶趣味式的崩坏结局也不是没有。然而接下来嫌犯纷纷“见光死”却是牵引情节发展的主要细线,眼看着情节就要转向故事中人物红司一开始叙述的《凶乌的黑影》中骇人的“杀人轮舞”,因与果在这里变得不清楚,到底谁能破解这个或许并不存在“谜”。




      让我们一直跳到解答部分。在这里,“福尔摩斯”的溃败与“华生”的接近真相可能也是作者另一别出心裁的嘲讽。



    最后是解析心理的时刻,这里就是为什么我喜欢日系推理胜过欧系的原因,对案中人物心理的剖析和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一直是我最青睐的地方。哪怕是一些扭曲了的人性,因为只有人性,才能使推理不变成“纸上的文字游戏”。人性无关善恶,曾经兴盛的冰沼家族,却多次被卷入天灾人祸,面临一片残局,残余的三位年轻血亲:红司,构思精神病院的杀人事件的“大长篇”,种下名为“献给虚无的供物”的玫瑰花;蓝司,放下考取东京大学的志愿而流连于同性恋酒吧;而苍司,他深知兄弟们无不是为了遁逃不想面对的现实而心理失衡,“进入了非现实的仙境入口”。他们的日常,早在那场船只翻覆事件之后便陷入了异常。敬爱的父亲为何像畜生一样毫无意义地同伯父一起葬身在大海,即使是死,也要给一切一个意义,也应该是以“该隐之血”骚动而互相了结这种壮美结束。是谁“打破这人与人之间承诺?”


   不愿成为可悲的性倒错者,也不愿成为蔷薇幻想家。这种可怕而邪恶的执念改变了苍司。然而此时独自叙述的苍司却转而向读者控诉:“你们要的只是创造出毫无责任的好奇心的那种快感”“现实世界里,符合要求的残酷事件,要多少就有多少,现在就是这样的时代。只要能够置身安全区域成为观众,无论何等痛苦的景象也能够愉快地眺望吧?”“目前的世代,精神病院的铁窗,那一边是内?那一边是外?”


     吓得我半夜向窗外探了探头



      我曾也等待中井对冰沼家曲折命运的解释,后来发现,根本没有解释存在,当现实世界的疯狂与异常已不能为人们所解释时,精神病院的铁窗,那一边是内?那一边是外?


      而且,这些话的确是值得每一位推理读者思考的,我们是否也曾在着自认为是安全者的位置上,或怀着侥幸的心态,或持着猎奇的眼光,对他人的灾难幸灾乐祸呢?对他人的当然中井并不打算深入谈论,最重要的是,故事的最后,如题目一样,只是献给虚无的供物。“献给虚无的供物”这个关键词语最初出现的那株玫瑰,那本是普通的玫瑰,却被红司看作“发光的高贵品种”供奉在院内。这株玫瑰成为红司遁逃现实的“仙境入口”。而被杀害的橙二郎,是苍司献给亡父的供物,而红司,玄次,以及冰沼家其他的亡灵,则是献给社会这个人心聚集体的供物。再联系到战后日本沧水横流,犯罪率暴涨,社会管理混乱,处处存在令人无力的事实的情况,可能也有着处于那个时代的中井冷静观察后的无奈倾诉吧



      你想到了什么?——无赖派文学,或许把此书当无赖派文学读也是可行的,说到日本战后的迷茫,不得不推荐我的最爱,太宰治的《斜阳》各位可以了解一下:CV6887379


 


    另外,这本书有着一般推理小说我未从见过的优美文笔,色彩浓厚,画面感文学性拉满,书名也不同于平常推理小说简单直接的标题。书中的角色也尽是些各具特色极富魅力的美人。尤其是冰沼家的男子,带着病态优雅的苍白,在那个年代,徘徊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确是奇妙的、极富创新意识的优秀作品。

 

   当然而看惯了古典派推理,尤其又是本格派和社会派的原教旨主义者可能瞧不上这本书和它的语言。


   不过对这本书的评价本来就是反推理的最高杰作,看得出来作者是故意为之,作者在嘲讽,嘲讽那些为了推理而推理的作品。



   你可以把这书当反推理看,也可以当战后日本的纪实,还可以当有隐喻的纯文学看,甚至可以当成无赖派文学。总之,只当成侦探推理小说来消遣,实在太对不起奇书之名了。这才正是奇书真正奇的地方,这也是我看过一遍后才悟出来的。记得我第一次看是,犹抱着推理原教旨主义者的眼光对这本书评头论足,结果越看学不对劲,越看越觉得:不对啊,这人在嘲讽我。

    尤其看到最后,仿佛作者跳了出来扇了我一巴掌:


“唉,铸币吧你是,都看到这了还当推理小说看,赶快重开吧”


    我恍然大悟,难道被献给虚无的供物竟我自己?

     大半夜的我一下精神了不少

   

      于是,这本书必将与那三位重量级一起成为推理界的异志奇书,成为无数推理作家鞋里那颗永远也扣不出去的小石子


   

“日本四大推理奇书”(3)解读反推理的最高杰作《献给虚无的供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