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战双(文字版)12
出自宋朝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原文: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背景(其实此词的背景有两个,在这里就列举其中认可度更高一些的一个说法)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在黄州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在这样一个遭受贬谪的中秋之夜,苏轼心情复杂,忧国之情、思亲之情、身世之感交织在一起,成就了一首忧思难解的《西江月》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几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这很对应含英版本剧情中的那种虚幻梦境与现实相混杂,以梦境喻现实,并且都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
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三、四两句所描绘的风景与此时的怀悟山的风景很相似,并且都营造了带有凄凉感的氛围,不过怀悟山的风景个人感觉要更多一些神秘感而少一些悲凉感)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
“酒贱常愁客少”也可能是在反应一个事实,那就是,苏轼在黄州期间酿有酒,因为穷,没钱买酒,但是又很想喝酒,而且苏轼以前就很喜欢酿酒,算是苏轼的一个爱好,虽然他总是说那是因为如果没有酒那我这么招待朋友和客人呢,但是苏轼酿的这些酒非常难喝,苏轼每次酿好一坛酒,就让他儿子先尝,他儿子表示又酸又苦涩(这还是苏轼在酒中加了蜂蜜后的味道);苏轼的朋友有记载说喝苏轼酿的酒,一喝就拉肚子,问题是苏轼还整天喜欢拉别人去他家喝酒。
而苏轼自己其实大抵是明白自己酿的酒不好喝,但是他不在乎味道,他拉别人喝酒也是希望找个人聊聊天。苏轼喝酒重在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因为苏轼喝酒不像李白那样越多越好,苏轼一般喝几杯酒就在那像是发呆了一样的,对苏轼来说是“在乎快乐之间”,能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行。
“把盏凄然北望”中,苏轼之所以“北望”,一是因为北方是朝廷的方向,他望向朝廷的方向,表明他因为乌台诗案而感到心里不舒服,同时也心向国家,心向百姓,还想为朝廷效力,为百姓做些事(虽然苏轼刚开始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表示,这朝廷爱谁效力谁效力,这官爱谁当谁当,老子不当也罢)
其次,他的弟弟苏辙这个时候在朝廷中,为国效力,苏轼望向北方也是在想念他那此时正在开封的弟弟。
全词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这首词被有些人认为是苏轼最悲凉的一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