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大要》序一


(个人原创作品,同文见公众号:维新会)
欢迎转发,请保持原作原状,请勿商用,转发请联系本人。
《淮南子·要略》中写道:“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纲纪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
在中国文化的词汇中,恐怕再没有比“阴阳”这个词应用更广泛,解释起来更令人迷惑的了。无论是在地理、建筑、军事、政治等宏观层面,还是在文艺、医学、琴棋书画等领域,人们早就听说过“阴阳”这个词了。尽管如此,如果让他们明确地点明“阴阳”的根源,或为何会在当前状态下表现出此类形式及其背后的意义,恐怕少有几个人能够把问题讲透。当学术研究者对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进行更深一步研究时,他们往往会顾虑自己在这方面知识的缺失。更多的讨论、视频与文章只能使原有的顾虑加深,因为他们的观点依据和论述方法无非是:“先下结论,再以结论去套用起因,未经严密推理,直接说明结论与起因的相关性和必然性。”而这种思维并不符合逻辑的基本科学原理,更与反复实验的结果不统一。当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用在艺术品鉴或哲学讨论时,或许并不会引发灾难性后果,一旦用于军事或医疗救治领域,则乱象百出了!
有一些人在理论分析上很有学问,而在实践操作中却总是出差错,难以得到大规模数据的支持。那些原本对他们求知心切、信心满满的人听了他们的夸夸其谈却看不到结果,只会对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信任。有更多的人则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不合格,通过抄袭、炒作卖出了大量的著作和课程,揽获了大量财物。幸好历史上也曾有许多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的学者或医生或建筑工程师或军事家或政治家。本书的目的,是考察历史事件中起真正推动作用的那些条件、要素,通过甲骨文、金石铭文和经典著作的佐证,去深入挖掘分析那些真才实学者的研究成果,把传统文化中最核心、最优秀的那部分内容梳理清楚,并尝试形成一套科学化的系统。这套系统应当同时具备理论的完备性与可反复实践性及可证伪性。
同时,也为了丰富读者的业余生活,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理解,我会提出一些观测、运动、实修方面的建议。希望读者朋友在闲暇的周末或业余可以在家里或户外实际行动起来。过去几年,我也零碎地讲过一些相关内容,当这些零散的观点被整合后,将成为我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我深信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在了解了光影、周期性、相互作用力等概念以后,我们会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加强对周边环境的敏感度,及时察觉到威胁和机会,更利于开展有目的性的活动。我们将通过这些理论基础一起去探寻真理,也将在探寻的过程中互相理解、相互帮助。
只是碍于文字的表现方式和我的认知与表达能力的局限性,纵然我制作了很多图文相关的解剖示意,还是会有大量细微处与宏观处是我无法企及的。也必然有许多转瞬即逝的现象我无法保留,无法讲彻底,也必将留下更多的悬念,我将继续与大家一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