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5.2 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2、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资本家为追逐剩余价值,不仅扩大企业规模,而且也改进生产方法。企业内部广泛地采用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手工生产的基础上,除了以分工的形式,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1]因此,简单协作发展为工场手工业。同时,在简单协作中全体工人只完成一种工作,而在手工工场中每一种操作都由专门的工人进行。大家知道,工场手工业是一种以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协作。工场手工业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形式,大约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在西欧占统治地位。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是企业内部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分工,它和各企业间生产不同商品的社会分工是不一样的。
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前提,是生产资料积聚在资本家手中,而资本家同时是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所有者。雇佣工人不同于小商品生产者,他不独立生产商品;许多工人共同劳动的产品才成为商品。社会内部分工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分散于各个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手中。他们[2]的劳动产品是商品,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市场建立起来的。
工场手工业优于简单协作的地方在于分工,它保证大大地节省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简单协作中,每个工作者必须顺次完成制造产品所必须的全部操作。在手工工场中,每个工作者只专门完成一种操作或少数几种操作。工人每天都在重复同一种操作,所以比未实行专业化时做得更快更好。
同时,在专业化条件下,劳动变得更加紧张。从前,一个工作者变换操作和工具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在手工工场中,工作时间的这种损失减少了。分工使完成以前需要多年学习的许多复杂的生产操作简化了。因此,绝大多数工作者的训练时间大大减少。渐渐地不仅工人专业化,生产工具也专门化了;生产工具日益改进,愈来愈适合于特定的那一部分操作。
这一切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针的生产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在18世纪,一个拥有10个工人的不大的工场实行分工,一天能生产48,000根针,即一个工作者平均生产4,800根针。若不实行分工,一个工作者一天连20根针也制造不出来。
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靠摧残工人而提高的。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了不得不经常完成同一种操作的局部工人。经常重复着同一种简单动作使工人在身体上畸形发展,使工人驼背、窝胸等等。
工场手工业工人受到残酷的剥削。工作日长,工资微薄,是普遍现象;新的资本主义的劳动纪律是用最残酷的强制和暴力手段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写道:工场手工业的分工“造成资本统治劳动的新条件。因此,一方面,它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契机,另一方面,它是文明的和精巧的剥削工具”[3]。
在奴隶占有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存在过两种资本: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的发生意味着产业资本的出现。产业资本是用来生产商品的资本。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有着紧密而不可分的联系。手工工场主差不多全是包买主。他们把原料转卖给小商品生产者,把材料分配给各家制造,或是收买小商品生产者的各种零件,购买他们的制品,然后转卖出去。出卖原料和收购产品都是同高利贷的盘剥交织在一起的。这使小生产者的生活状况大大恶化,使他们的工作日延长,使他们的收入降低。
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把活计分配给家庭的方式得到了极广泛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是把从企业主那里领来的原料在家中加工制造,以取得计件工资。这种剥削形式在简单协作时就间或有过。它在大机器工业时期也仍然存在,但它只是工场手工业的特征。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在这里是作为工场手工业的附属物出现的。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把每种商品的生产分成许多独立的操作。对兼做包买主的手工工场主来说,建立较小的、只装配或最后修饰商品的作坊,往往更为有利。全部准备作业都是由那些在自己家中工作但完全依赖资本家的手工业者来完成的。散居各村的手工业者往往不同装配作坊 主打交道,而同做中介人的师傅打交道,因而多受一层剥削。
在家中劳动的手工业者从资本家那里得到的工资,比在资本家的作坊中做工的工人所得的工资要低得多。需要钱用而被迫寻找副业收入的大批农民,被吸引到手工业中来。为了赚得很少一点钱,农民弄得筋疲力尽,不得不使全家人都来劳动。过长的工作日,不合卫生的劳动条件,极其残酷的剥削,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的特点。
工场手工业的历史作用,在于它准备好了向机器生产过渡的必要条件。第一、工场手工业使分工达到很高程度,简化了许多劳动操作。这些操作已简单到使机器能够代替工作者的双手。第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工具专门化,使劳动工具大大改进,因而有可能从手工工具过渡到机器。第三、由于工人长期专门从事某种操作,工场手工业也就为大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有技巧的工人。
同时,工场手工业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出现许多新的工业生产部门。农产原料的各种加工,都陆续地同农业分离。随着工业的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这样,市场也日渐扩大。专门生产棉花、亚麻,甜菜等等的地区以及专门繁殖产品牲畜的地区都需要粮食。农业对各种工业品的需求也提高了。
国内市场的发展过程具有两方面的性质。一方面,城乡资产阶级提出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这些生产资料就是扩建和新建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完善的劳动工具、机器、原料等等。资产阶级对消费品的需求也增长了。另一方面,同农民分化不可分地联系着的工农业无产阶级人数的增加,引起了商品[4]需求的提高。
以原始技术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同时,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遇到由于手工劳动和手工技术而产生的种种限制。于是产生了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经济必然性。
注:
[1] 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386页。
[2] 如木匠、皮匠、鞋匠、农夫。
[3] 马克思:《资本论》,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440页。
[4] 即工人的生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