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胶底板的进化

2021-03-04 21:46 作者:牛牛的爱好很多  | 我要投稿

本人球渣一枚,手感技术很差,可偏偏不自量力,要挑战对手感和技术要求很高的生胶。前后烧了不少底板,所思所感不知从何说起,想想还是从”陈静”开始说起吧。

首先限定一下:

第一,本帖所谈的生胶底板,主要是横板正反反生,其余类型的生胶底板,暂不涉及。

第二,本帖所谈的生胶打法,主要是以TSP生胶为代表的速度型生胶。563之类的半长胶,手法和打法上与之有较大差别,我打不好,暂不涉及。


(一)原型——从“陈静”说起。

蝴蝶陈静,也就是clearfield,翻译过来好像是“清场”的意思。这只球板,我把她视为生胶底板的原型。原因有三,其一,陈静之前的人用什么底板,我不太清楚。其二,陈静之后,这只底板仍然长时间地被专业和业余届的生胶选手使用,直到现在也不过时。其三,这只底板的快速,通透和对生胶恰到好处的适配,准确定义了生胶底板的各类属性。

所以,她是我第一只生胶底板,也是我用于比较其他生胶底板的基点。

她的特点非常鲜明,她是一支清脆手感的强力七夹,反手颗粒的上手非常有数和自信,让你不自觉地开始依赖反手,正手的击打十分有力,两面拍起来非常过瘾。

但是过快的脱板速度,让她的拉球比较费劲,容错性不是太高。我们可能需要一支更兼容弧圈时代的生胶底板了。

蝴蝶 陈静


(二)进入弧圈时代的生胶神板 P700

P700,生胶名将王涛的御用底板,一度成为生胶球友心目中的神板。其版本众多,不一一列举,有些版本已被卖出天价,我也不便评论。然而,P700真的那么神吗?在我看来,他其实是一支保留生胶基因的弧圈化底板。比起陈静,那种干脆的感觉下降了,快攻的感觉不鲜明了,但带来的是更稳的控球和更好的持球。他是一支可慢可快的生胶底板,他控球的时候非常稳健,不太容易让对手找到进攻的机会,他可以配上粘套,拉出很转的弧圈,他在防守时能顶住重板,而他想进攻的时候,速度和力量仍足够致命。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生胶神板还是有点道理的。但我个人看来,这是一支全面均衡但各方面有所妥协的生胶底板。而且他很难拉出很暴力的弧圈,在小球时代尚可一战,但大球时代有点疲软了。

我觉得我现在仍然可以打陈静,但我不太打的好P700了,他偏弧圈的进化方向,无疑是必然的选择,但应该有更好的替代者。

阿瓦拉 p700

(三)在逆境中延续生胶血脉的CL

在CL登场之前,生胶在强上旋对抗时代逐渐落寞。越来强的上旋对抗,让生胶的速度受到极大限制。而快速胶水的普及,让生胶唯一的荣耀也黯淡无光。王涛之后,除唐鹏等人外,男线几无一线选手再用,女线方面除曹臻,姜华珺,木子等人外,两面反胶有一统江湖的架势。那么在强上旋对抗的时代,不甘退出竞争舞台的生胶选手的应对是什么?

他们不约而同地拿出了CL这只经典底板。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进入大球时代,支撑强大且底劲充沛的CL,一夜之间成为弧圈快攻两头吃香的万金油。业余固然跟风,专业跟风更甚。

CL的正手确实把stiga的威猛霸道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反手的感觉略显迟钝,缺少了生胶应有的灵动。这是一支更加强调正手质量,同时也给予生胶一定发挥空间的底板。CL在逆势中延续了生胶的血脉,但并未让生胶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生胶底板的尴尬很明显:反手的速度和变化是不能割舍的灵魂,而对正手弧圈绝对质量的要求又越来越高。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让生胶底板越来越尴尬,生胶这一面已经变成了鸡肋或者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stiga cl

(四)复兴之路上的生胶底板 硬木七夹。

CL敦厚无比,好像郭靖哥哥,只用一套降龙十八掌,稳扎稳打。但对于生胶而言,似乎不够灵动,也不够歹毒。新一代的生胶底板,尤其是女线方面,喜欢用stiga的硬木系列:饶静文曾用玫瑰七,孙铭阳用黑檀七,张瑞和何卓佳(后来改长胶)都用玫瑰CL。

我觉得stiga的硬木系列很有特点,手感酥脆,看上去是似乎是硬七夹,但打起来手感很薄,形变感比传统七夹更强烈。而加硬的面材提高了中小力量下的手感清晰度。

无机和塑料球时代,旋转下降,速度和摆速要求提升,对反手的重视………这一切都利好生胶。而生胶底板也在找回他的初心。

stiga 玫瑰7

(五)墙外开花香不香:碳吉他

从陈静出发,生胶底板一直在朝弧圈化的方向不断进化,然而正手反胶与反手生胶的矛盾,也无时不刻在困扰着他们。

这时候,一个日本女孩突然站出来,用凌厉的快攻,酣畅淋漓的进攻,让人耳目一新。

尽管她不是那么让人喜爱。但看过她比赛的朋友,恐怕会有这么一种念头:这才是生胶底板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正手更多的是快攻,而不是弧圈。反手的发力弹击和飘忽不定的侧剌,形成鲜明反差。落点刁钻,歹毒。而这一切,竟然是由一支又薄又硬的碳吉他制造的。

这个底板其实与我们传统认知的生胶底板有很大差异。以前我们认为,生胶底板是厚实的,虽然硬,但也需要一定的控制。但碳吉他配上生胶,似乎颠覆了我们对生胶底板的认识。

乐器系列是尼塔库底板的精髓,以手感敏锐著称。碳吉他则是吉他加上外置薄碳的产物。手感依旧清晰,控制一流,这使伊藤在近台的各种骚操作得以实现,而速度因为碳素的加入,大大提升,配上生胶,弹击凌厉。弧圈性能的不足,用近台快攻快带来弥补。

而这一切,是对高质量弧圈的某种舍弃。那么,这种舍弃值得吗?你会这样选择吗?留给大家去思索吧。(全文完)

尼塔库 碳吉他


生胶底板的进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