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青春片真能改变国家(不是韩国)
你爱看青春片吗?
这说明了啥?
要Sir说,说明了咱们一样,心里装了一个少年。
有意思的是,很多爱青春片的人,更挑剔青春片。
理由也常见,因为小题大作,分手下个暴雨、打个架像死了爹、相爱就夕阳下牵手奔跑……
是,青春最容易套路,因为青春期的烦恼总是相似。
但套路的青春片,一定是因为缺少发现。
好的青春片,各有模样,唯有内核类似。
比如《坏孩子的天空》《阳光灿烂的日子》《再见列宁》……什么内核?
成长,自由。
好的青春片,总能给出一份有分量的自由,带着枷锁的自由。
在它面前,不管多沉重的历史、现实,都能插上青春的翅膀,穿越时空,奋力飞行。
说这么多,难道今天有好货?
有,还是豆瓣8.3的新片。
Sir看完觉得,有点想“飞”——
《沉默的教室》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先说故事。
故事,发生在我们并不熟悉的东德,一个已经淡出历史的国家名字。
冷战时的1956年,那时的少男少女们,比我们的父母还要大一两轮。
但少年的世界总是调皮的。
高三金发少年库尔特,和同学偷偷跑去西德看电影《丛林女神莉亚娜》(倒不用翻墙,因为此时距离柏林墙的诞生还有5年)。

本来只想逃个学玩玩,却第一次见识了有人动真格的。
电影里,青年男女走上街头(匈牙利十月运动),他们看到了年轻的同龄人扛着枪奋斗着,心里莫名地也有点向往。

回到东德,两个孩子就琢磨了。
他们想的是,能不能活得和那些同龄人一样酷?
既然他们为了争取改变而牺牲,我们难道要袖手旁观?
于是,库尔特和同学策划了一场“教室里的小斗争”。

上课铃一响,他们号召全班为匈牙利的牺牲者集体默哀2分钟。
这2分钟不长,却让老师觉得很长……因为,这明显是师道挑衅啊!
这是要反对我,投诉我,还是打倒我?
老师气得摔门而去。

短短的2分钟放现在,就是一场虚惊。
但在那个政治气氛风声鹤唳的年代,居然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校惊,教育部也惊。
在大人眼里,这可不是一般的小孩捣乱,而是革命的小火苗必须扑灭。
再闹,直接开除学籍,不许毕业考试。
还有,带头人还必须抓出来,严惩。

于是,特派员逐一审问学生,甚至友善地挑拨离间,对学生也用上了专业审问技巧。
没想到学生们却异常团结,一口咬定没主谋,只是谣传。

什么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班上的好孩子埃里克,迫于家庭压力,终于供出了库尔特。

他以为这样就结束了,没想到特派员却对这个答案一点不喜欢。
不……简直是一脸骇然。

事情,开始往离奇的方向反转。
原来,埃里克一直以为,自己的父亲牺牲在纳粹集中营,自己当然是英雄的后代。

可在审问过程中,埃里克得知了父亲的真实下场……
他的父亲背叛过革命,是“德奸”。
而对他行刑的,正是他揭发的库尔特,他爸!

这个消息才称得上“生活的暴击”。
一场学校风云,也慢慢变成了一场政治风暴。
疯了!埃里克当时就疯了。他转身抢了军事课上的训练枪,击伤了任课老师,一个躲过审判的老纳粹。

顺水推舟,特派员立刻做了一个决定。
那这样,咱就把帽子扣埃里克头上吧。

可库尔特这边反倒急了,他宁愿逃去西德,也不愿听从父亲的劝说,在学校作伪证。

库尔特夜逃,特派员二度顺水推舟,又把罪名“还给”库尔特。

全班对这个结果一致抗议。
抗议就抗议呗,集体开除学籍。

在那个时代,为了方便亲属探望,每逢圣诞节,东西德的边检都会降级。
这些被开除的东德高三生,趁着吃火鸡的日子,成功逃往了对面。
最终,他们在那里完成了学业,也顺便过完了他们普通人的一生。

对大多数观众而言,与其讨论离我们过分遥远的东西德历史。
我们更关注的,其实是这波少年人成长的故事。
他们那个年代,虽然也有懵懂的爱情,但本片篇幅却用力不多。

节省下来的篇幅,全部用在描述少年简单的气质上——
学生气。
什么叫学生气?
是想立刻改变某种现实的强烈愿望。
他们路见不平,不会多想,会直接上。

他们小有成就,就会开心不止。
很难预料更远,做不了全盘打算。

刚用沉默气走老师,就出门抽烟嬉笑,以为只是一次平常的恶作剧
藐视生死,藐视权威。
生死之外的什么毕业升学,就更不放在眼里。

在特派员面前,老师都怂,但学生们偏偏一个个站起
说他们浮躁,也是可贵的冲动。
说他们无知,也才有无知的无畏。
在现实中,对这种“学生气”说No,已经成为职场政治正确。

可在Sir看来这太结果论了。
青春不是不犯错误的时段,青春恰恰是一个适合撞墙的时段。
我们后来珍惜的所谓成年人的沉稳、理性、大局、包容,其实都是青春结下的果。
电影的结局,孩子们集体出走了。
但这种离开的处理,倒不是跪舔叛逆的毒鸡汤。
电影中,并没有勇敢的中年人。
少年们从他们的父辈身上,看不到将来希望成为的模样。
比起孩子们的一意孤行和幼稚。
这些父母们始终在抓住机会,见缝插针,劝孩子妥协。
话,都是几千年的老话了——
“想想未来啊。”

“想想全家人的未来啊。”

泥沙俱下中,零零星星也有着孩子们隐约佩服的上一代人——库尔特的发小,泰奥的父亲,就是一个归隐后的革命斗士,同样被生活折损了翅膀。
父辈没有给少年们踩下令人信服的人生脚印。
于是这些孩子只能自己蹚。
说到这,影片倒没有二元化两代人。沉重的历史面前,不过都是凡人渺小的选择罢了。
在库尔特先行逃走、父子终将分离之时,那位做过错事的官员父亲,紧紧握住了儿子的手。
Sir觉得,这里面不止是亲情的不舍。
在父亲的心中,儿子的出走又何尝不是自己错误人生的第二次选择?

同样是东西德往事,同样是历史+青春片。
Sir开头提过另一部,《再见列宁》。

故事说,在柏林墙倒塌的前夜,母亲因心脏病陷入昏迷。

旧新闻,旧零食,旧房子……

甚至穿得和播音员似的,为母亲录制假的新闻播报。
有趣的是,这两部片虽然出于不同导演之手,在Sir看来却有着情绪上的微妙呼应。
故事发生在1956年的《沉默的教室》,说的是“墙马上就要建了”。
所以活泼的学生气,终于被时代的暮气所掩盖;
而故事发生在1989年的《再见列宁》,说的是“墙已经拆了”。
所以学生气的男主人公,反而以年轻诙谐的方式,为沉重的历史遗痕拉上幕布。
最好的青春片,总能让观众一下子读懂几代人——
就像这位男主人公,没有把旧东西当作母亲的原罪。
没有对上一代当头棒喝说,你们早过时了,你们怀念的一切毫无价值。
他只想看到的,是母亲的康复。
仿佛,母亲的康复,才是国家的康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原文转自与「Sir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