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8.12 现象学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12、现象学(Phenomenalism)
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反理性主义派别,它的创始人是德国的胡塞尔。二十世纪初,胡塞尔在格廷根大学任教授时,有一伙学生追随他,他们经常聚在胡塞尔的周围讨论现象学理论。1910年胡塞尔发表了《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一文,人们通常把这篇论文,看作是现象学的宣言,把这一阶段的活动,称为最初的现象学运动。1938年胡塞尔死后,梵布雷达搜集了有关胡塞尔的全部资料,在比利时建立了“卢汶胡塞尔文库”,并主持《胡塞尔文集》的出版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象学运动又活跃起来,起初以法国和比利时为中心,六十年代现象学的中心转到美国,并成立了《国际现象学协会》,出版了《哲学和现象学研究》等数十种杂志。现象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德国的舍勒,法国的密劳庞奇、利科、顾尔维奇,美国的法伯尔、肯恩斯,波兰的茵格顿等。
现象学以所谓“纯粹意识”为哲学对象。它认为,一般科学皆以现实的事物为对象,因此只能得到个别的、具体的认识,而哲学应当以本质观念为对象,达到绝对的、永恒的认识。为此,现象学主张通过“现象学还原”的途径,把现实事物“悬搁”起来,通过“理智的直观”,以达到对纯粹意识的本质的认识。现象学还主张在纯粹意识中找到一个深藏的我,即先验的“自我本位”,它是现象学理论的立足点和基础。综上所述,现象学实质上是以先验的本质的自我为基础的唯心主义哲学,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哲学派别。现象学对存在主义影响最大,并逐步同其他一些哲学派别合流,形成了存在主义的现象学、宗教的现象学、实用主义的现象学、话的现象学、行为的现象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