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似乎知道豆瓣和B站评分有差距的原因了

2020-11-01 19:00 作者:钉宫病中毒者  | 我要投稿

  真实足以打动人的时候,就不要编造故事来卖惨了。

                                                                   ——题记

  作为一个经历过校园欺凌以及现在在高中摸爬滚打的老师,《少年的你》早已有耳闻。豆瓣高达8分的评分,全网甚至是官媒都在宣传。但是来到了B站,却突然发现评分极低,4分的评分在B站基本上属于烂片的范畴了。

  稍微浏览了一下,发现差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抄袭。本作在人物设定上涉嫌抄袭《白夜行》,而小说的手法涉嫌抄袭《嫌疑人X的献身》。

  作为半个东野圭吾的粉丝,这两本书正巧看过,所以结合电影看了一下。

  先说结论,这玩意在法律上很难判定抄袭,除非东野圭吾闲的没事干,觉得自己世界收入最高作家排行第五赚钱还是不够,想要费点精力赚点不知道能不能回本的钱,否则他是不会起诉的。

  先说结论,《白夜行》抄袭很难构成,之所以人们会说《白夜行》,估计是影片宣传的时候打出的标语“白天的《白夜行》,少年的《嫌疑人X的献身》”。这部片子的设定和《白夜行》还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女主方面。

  但是无疑,作品抄袭了《嫌疑人X的献身》。然而比较有意思的是,如果《少年的你》是一部推理小说的话,那么抄袭是没跑了。但是不管是原作还是电影,都是很聪明的将电影定位为“社会热点片”,主打的是关注近年来不断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这玩意相当于当年B站商标被抢注为某领域的医疗用品一样。因为属于跨界,所以本身很难起诉。属于玩手段的行为。

  不过讲道理,这种行为虽然不值得称赞,但是没必要过于纠结,因为这不是影片的主要卖点,只是为了展示主题使用的一个桥段,东西本身还是作者自己的。

  展示一下自己的书架,证明自己是半个东野圭吾粉丝。明显也能看出《嫌疑人X的献身》我翻的都旧了很多。

  

  那么解决了抄袭问题。我们来看看影片想要展示的东西吧,也就是关注校园欺凌这个话题。

  正是因为这部影片是第一部关注校园欺凌的作品,所以才得到了官媒的大肆吹捧。而这也引出了本作被B站打低分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我题记缩写的内容。

  抛去说抄袭的低分长评,另一个被打低分的原因在于:虚假,它展示的不是中国高中真正的样子,甚至不是真正的欺凌。

  这部影片讲述的不像是中国的学校,似乎是某个位面时空。

  影片开场就非常让人难以释怀。

  作为高三的学生,为何每个人都有手机?

  我当年是高三学生的时候,确实也是有手机的,不过我那个时候因为智能手机刚刚普及,学校还没有反应过来而已。当我毕业的时候,手机已经成为了违禁品之一。到我现在开始工作,每周日班主任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收缴手机。我赞转的几个学校都是这样的。

  所以第一幕跳楼的场景,全校人咔嚓咔嚓拍摄,很明显是导演为了烘托“看客”效应强行不顾现实搞出的桥段。

  其实作为目睹过三起校园跳楼事件的人,我只想说,很多时候路人的反应实际上更加的复杂。拿出手机拍摄然后赶紧发朋友圈的还是少数。离我最近的一次事故,一个女生在离我不到10米的地方坠楼,当时行人只有少部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拿出手机拍摄。很多女生都不敢看(即使现场血迹不多),匆匆离开了,男生看一眼后也快步走开了。要知道,那个时候正好是放学,行人很多的,尤其是地点在食堂门前。

  但是《少年的你》,强行为了将其他学生的“看客”心情烘托出来,强行让老师等角色下线,出了这么大的事,学校竟然无法维持纪律。而所有人拿出手机拍摄的场景也是过于夸张。

  还有就是编剧很明显是不了解学校的生态环境。

  这都高三了,竟然还有欺凌现象。

  当然,不是说高三没有,而是高三还有欺凌现象是一个中彩票的概率。

  说点现实的,学校为了最后的升学率,会在高一下半学期阶段毫不犹豫的开除或者是规劝某些学生不要在学校待着。欺凌者往往都不是什么好学生,本身也不喜欢上学,所以听到学校允许她不来学校,早就高高兴兴的离开学校了,怎么还会待到高三呢?

  于是为了解释这个事情,编剧将欺凌者定位为学习优异的学生。

  讲道理,学习好的学生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了,怎么还有时间搞这些东西?

  当然,不排除有学习好的欺凌者。

  但是这个概率少的可怜啊。

  真实的校园,实际上有点像《我的青春来我与果然有问题》中的,小团体。不同的人之间有不同的小团体。学习好的一般会和学习好的混在一起,主要谈论的就是学习和排名什么的、喜欢追星的在一起,喜欢打扮的在一起。受欺凌者往往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落单者。落单的原因往往是不善言谈,或者是转学生,尤其是从不同环境中转来的学生。或者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日本的爱子公主,当年被欺凌到宅在家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是皇族,处于不同的环境中,所以很难加入小团体,容易被欺凌。

  二、家庭原因。父母是罪犯,而且要相当有名。不过这种时候,收到的欺凌一般就是无视。除非倒霉遇到几个尖酸刻薄的同学和老师,否则一般人实际上的行动是敬而远之,而不会主动接触。这个概率极低。

  三、个人原因,比如有体味的学生等等。

  看一下《少年的你》,女主受到欺负的原因应该是一、二。还算合格,不多谈。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为何要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概率极低的那种呢?

  警察出现后,影片为了营造外界势力无力干预校园欺凌的问题,强行将学校和警察的智商拉低,然后强行抬高了魏莱的能力。

  实际上,面对有经验的刑警,几个眼神就能吓的普通人心理防线崩溃。除非是心理素质极强,或者是多次进号子的老油条。

  那么作为一个没出事前就是一个尖酸刻薄的女生魏莱表现如何呢?

  第一次审问,她直接正面硬扛警察的询问,甚至差点反杀了。

  而魏莱的父母也是迷,讲道理那么多学生把消息捅到社交媒体上,她的父母应该是着急。但是导演为了煽动观众的感情,强行将父母塑造成了遇事不慌,还要diss一下死者父母的烦人角色。

  学校的操作也是迷。学校拖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停课,然后说了一句还允许他们高考。

  首先,一般学校都是大事化小类型,上次我的一个学生因为纠集社会人士想要殴打同学,注意,这里仅仅是想要,还没实施,被学校发现后立刻记过开除。因为学校不想惹麻烦。这都出现死亡事故了,校长估计都快疯了的情况下,竟然还能让当事学生上了好几天学,又欺负了另一个同学好多天后才做出决定。而且,出事的这几天,老师和领导的神经都是高度紧绷的,而且肯定一开始就知道欺凌者是谁,应该早就做好准备了。但是没有。

  最后,能不能才加高考不是学校能决定的,只要你报名且缴纳了费用,即使你不是高中生你都能参加高考。唯一有问题的就是政审,这次事件对惨叫高考的考生政审有一定阻力。

  综上所述,这部影片中的欺凌是各种巧合和意外的拼接体,而且脱离了现实生活。校园欺凌难以解决的原因在于隐蔽性、以及缺乏相关惩戒手段。但是影片没有点出这个问题,而是用各种极端案例进行了拼接,使得让人感受到了强行煽情的感觉。

  最后,说一下B站评分和豆瓣评分出现差距的原因吧。

  豆瓣用户整体比b站用户的年龄大。豆瓣用户以社会人士组成,而B站用户学生为主。所以这部描写校园的作品,因为和现实中的校园相差太远,所以使得B站用户的代入感极差,而影片的某些桥段,明显是为了迎合社会人士对校园的YY而塑造的,所以最后拍出了一部和现实生活脱节的,编剧想象中的校园故事。

  拍出豆瓣水军和B站跟风黑。两者好评和差评的原因就在于此吧。

我似乎知道豆瓣和B站评分有差距的原因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