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言文方式打开刘慈欣短篇《西洋》


明史 ·郑和本纪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国姓爷①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至内宫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天朝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九年六月归朝。是时,交耻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

(永乐十七年七约在1420年,以下为大刘小说内架空内容改编)
十七年七月,出使至马加大作②,应还,然和曰:“若天圆地方, 海应有际, 吾天朝舰队之所往矣。”遂沿岸南行,欲至所谓西方天际。途又历诸异族,其人习性样貌皆大异于中原,和命人与其互通所需补贴舰队所用。十八年初,至大浪山角③,此地多风浪侵袭,海岸始向北行。越明年秋,舰队至泰西④。

泰西地广不下于中原,常有商者与中国互通。郑和之至泰西,欲复以礼相待。然则夷邦惊恐万分,斩和使,此方教化王⑤马丁合纵泰西以拒和。十九年冬至(西元十二月十三日),郑和军深入弗朗察⑥国,所到之处敌军皆为所虏,不战而降。七日至弗朗察都城路得褄亚⑦,诸蛮酋亲督战局,双方决战于城下。敌合计十万众,郑和只得以两万五千余兵士敌众,然和毫不畏惧。次日开曙,泰西重甲士进军,和令军以火器待之。敌抵近,弹雨倾泻,死者众多。初次击之,敌仍士气高昂,二三则衰,四则竭而溃散。明火器时属第一,且泰西诸夷以为明军得神祝,故明军以寡众克敌制胜。谙厄利亚王⑧受诛于战而虏得泰西名门贵族百余,教化王知天朝不可敌,率诸酋降于和。

战闭,泰西诸国皆朝于明,奉天朝正朔。旦日,睹异都景色,和甚欲返乡。览当地学识,和始知地圆之说,遂向西寻故乡。未至,寻阳洲⑨,大悲,不日病逝。其属继其遗志,历五年,寻大东海,又历五年,故乡见焉,船已减半有余。此时成主已晏驾,为宣德七年矣。

和经事两朝⑩,先后五奉使,所历凡六十余国,奠定天朝朝贡体系,功名不可计量。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和逝后,上命以其名命其逝处,赠太子少保,加封定西王。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国姓爷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前后改编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有删简修改;中间改编自刘慈欣短篇《西洋》的郑和相关部分,部分设定为个人二设对细节补充)

注释:
①《郑和传》原文此处为“三保太监者”,最后一段亦如此;郑是皇帝赐姓,故称国姓,但历史上国姓爷更多是指郑成功;《西洋》原文中提到郑和的身体缺陷被掩饰,故换掉太监。
②马加大作:摩加迪沙,此为坤舆万国全图上标的称呼。
③大浪山角:好望角,多风浪,此为坤舆万国全图上标的称呼。
④泰西:欧洲古称。
⑤教化王:坤舆万国全图上对罗马天主教宗的注释中的称呼。
⑥弗朗察:即France,今译为法兰西,此为坤舆万国全图上标的称呼。
⑦路得褄亚:即为巴黎,此为坤舆万国全图上标的称呼,据说是罗马时期该地区名称的发音。
⑧谙厄利亚王:即英吉利国王,坤图称英国为谙厄利亚。
⑨阳洲:指美洲,这是个梗......似乎出自B站?
⑩原文此处为三朝,但大刘架空郑和病逝在美洲,没有见到新任皇帝(宣宗)而且这样少了两次次出使;但最后一次但路程长了非常多,所以将三十余国改成六十。

PS:《西洋》的郑和相关内容占了大半,不过是以插叙形式逐渐写出来的。我对这个架空很感兴趣,结合历史结合并整理原文做出了这个。最近也在基于这个背景做EU4的架空mod,于是突发奇想写了这篇改版《郑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