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中
民主谬误
在一个给定的社会中,大多数人对某个给定的事物秉持同一个观点是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但是没有必要将事物的真实与否考虑进去。
我们必须承认,在情感方面,民主谬误是很有说服力的。如许多历史事件所证明的,当民众黑白不分的时候,为坚持真理而站在民众的对立面是件很艰难的事情。
对人不对事
重申一下论证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作出论证的人。如果一个人忽略论证本身而故意去攻击论证者,那么他就违反了这个原则。
如果论证的目的仅仅是获胜,对人不对事谬误将会有效地发挥作用。它可以使听众以同论证毫不相关的理由来反对你的对手,而你则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取悦听众。
压制理性
理想的论证是通过证据使人们认识到某些事物是真的。一个真正的论证者只会运用推理本身的理性的力量。
人们可以因为被强迫而做一些不愿去做的事情,但是他们不能被强迫去想一些他们不愿去想的事情。真相不能以强制的方式传播。
在论证中,高压政策的背后永远隐藏着危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人们只有在自由思考的时候才能接受什么是真,也只有在独立判断的时候才能确定什么是真。
滥用专家意见
专家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权威。在论证中,去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请教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但是在向专家请教时,一定要保持警惕。
专家的主要意见,要结合他秉持这种意见的理由,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的才不仅仅是他的意见。
无须强调,一个专家只有在其已经建立威信的领域内作出的主张,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个显而易见的观点仍要被提及,是因为很多时候它会被忽略。一个仅仅因为音乐成就而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就经济或是全球变暖问题所提的观点没有权威力量。
质的量化
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质量根本不可以被量化,因为如果质量可以完美地用数量来表示,那么数量和质量之间界限的基础就将消失。我们根据光波的波长来定义蓝色,但是当我们看到蓝色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光波,只是蓝色。数字的经验不等同于数字背后所代表的质量的经验。
很多重要的事物都不能定量衡量,或许我们可以说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例如爱、美丽、善良、公正、自由、和平,等等。我们如何衡量它们?它们有多重?速度是多少?成本几角几分?试图将不需要量化的事物进行量化是对它们的亵渎。
以出身论英雄
考虑我们所考察的人或事的出身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走得更远。首先我们要问:彼得从哪里来?紧接着,更关键的问题是:他的品质如何?
止于分析
因为我们天生是分析动物,喜欢分解事务,即使不在物理结构上,也会在精神上分解,以便完全了解它们。但是分解只能针对合成的产物,而且仅仅分解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能把它们重新组合成整体。
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知道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而是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组成一个整体的。
简化主义
一个整体大于其组成部分的总和。例如,人的身体可以根据化学元素被分解,但是如果声称人的身体等同于一堆化学元素,那将是对最简单的推理的盲从,是向简化主义谬误屈服。
这种谬误发生于当我们选择性地只对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注之时。例如,当我们只把精神放在一个人的缺点上,并因此认为我们已经完全了解这个人的本质时,这个谬误就正在发挥作用。
分类错误
如果人类天生是分析动物,那么人类同时也天生是分类动物。我们将一个事物放入某个和它有某方面共同点的一个大类中,以此来加深对事物的了解(你应该记得,这是逻辑定义的第一步)。
将事物归入错误的类别是因为我们最开始就没有正确认识它们,而没有正确认识的原因是我们散漫的态度。
混淆视听
混淆视听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情感信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这种谬误有两个特点:
(1)它直接诉诸情感,而不是推理;
(2)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以笑饰非
当不能对某个论证作出合理反应时,我们会用这种策略,假装这个问题不值得严肃对待,仅仅是个可以一笑而过的问题。
当然,确实存在不恰当的可笑的论证,它们受到大家的嘲笑是应该的。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花点时间来说明为什么这个论证是失败的,同样好过简单地嘲笑论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