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我们骂日本时,我们在骂什么?

2018-03-09 18:38 作者:红线本公子  | 我要投稿


很久以前写在知乎的,因为快退乎了,正好又看到B站的推荐,所以就搬过来了~


编辑于2017-8-18


昨天,一部珍贵的电影在院线上映了——珍贵的题材,珍贵的镜头,珍贵的纪录片……

二十二

之所以说它珍贵,不仅是因“慰安妇”题材此前从未登上过中国的大银幕(貌似没有,求指正),更是因为曾经的20万受害者,到郭柯2013年拍摄《三十二》的2013年的32人,再到《二十二》拍摄的2014年的22人,直至如今的海南最后五名“慰安妇”(准确地说,应当是二战日本侵华战争慰安妇问题的受害者)……这些影响,无疑也是珍贵的史料,历史的凭证。


说实话,在我这个影龄十年的老影迷看来,《二十二》实在算不上是一部好电影,甚至严格来讲,它甚至算不上一部电影。导演用平淡而真实的镜头,向我们展现了这二十二位老人曾经的伤痛,如今的生活……点点滴滴,刻骨铭心。这部作品的诞生,本就不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是为了提醒我们历史不可忘却,悲剧不应再重演。豆瓣上有人说导演的镜头语言太平淡,我却觉得这样反而合适,太多的技巧反而会掩盖老人们的本真。


今天早上刷微博,刷到了一条令人不悦的新闻。


毫无疑问的是,这名男子的价值取向一定是有问题的,但在此我要谈的是另一个问题。评论区果不其然地出现了这样的评论。


当然,这样的评论出现是极为正常的,毕竟在微博上,


日本=日本政府=日本右翼=二战战犯


我们从小也一直被灌输的就是这样的思想,以至于很多人最讨厌的国家一直都是日本。我也是,一直到高二为止,日本一直都是我第二讨厌的国家。


但如果换一个地方,很可能就是另一种画风了。比如


由于日本是动漫大国,B站上的日本是这样的


日本=日本ACG=宅腐文化


B站上的几千万二次元青年们,想来无一例外地都曾想过某年某日到日本巡个礼。【注:巡礼,即游览动漫里故事的发生地】


以至于很多人觉得,B站是“亲日”的。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日本某位他们所喜爱的漫画作者否认二战的历史,他们真的会恬不知耻地爬上去“跪舔”吗?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因为他们所喜爱的并非“日本”,而是日本许多艺术家、动画人所创造出的ACG文化。同样,微博上所反对厌恶的,也并非日本这个国家,而是不承认日本二战所犯下的罪行的右翼份子的极端右翼思想


说到底,我们所喜爱的或是反感的,并非一个国家或是一个人,而是他们身上的某种特性。真正完全的爱慕或反感,可能只存在于恋爱的那两个时期吧~(笑


或许在知乎上还好,但在日常生活以及比较能体现国人全貌的新浪微博,这个平台上。“日本”一向是直接与二战战犯,与右翼军国主义挂钩的。


而日本极端右翼,则是战争的代名词。没有哪一个普通的百姓会喜欢战争,即使他没有明确地思考过。


我们的父辈祖辈一提到日本,“小日本”“鬼子”“该死”一类的词立马涌上心头;微博上主流媒体一提日本,底下一种喷子立马开骂。(不过话说回来大多骂地蛮有立场的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事实上,日本也有


藤子·F·不二雄这样的反战人士

大象与叔叔

也有

NHK这样敢于正视历史的良心电视台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非黑即白的,一个国家,并不应因为其中的一些人的思想就被打上“恶”的标签;并不应因为他的某个身份就被人嫌恶一辈子。


片中那位中日混血的老人即是如此,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仅仅因为他是日本人的孩子,是错误的种子,就“活该”被自己的弟弟嫌恶,被要挟去死,打一辈子光棍吗?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的“错”,仅仅是他流了日本人的血。


说到底,我其实清楚网友想要表达什么,只是出于一个哲学学渣的专业病看不惯他们的表达方式罢了。


片中那位定期去看望受害者奶奶的日本女学生也是日本人不是吗?


他们在使用“日本人”这个词的时候真的思考过它的含义而非直接把主流价值观灌输于其脑中的东西拿过来用吗?


如果我支持/反对某一件事,那一定不是因为这件事是谁谁谁做的所以我才支持/反对,而是我思考过了,这件事在伦理上是正确,我才会去支持它。如果二战的战胜国真的是轴心国,世界就真的会围着他们转吗?


他们或许掌握得了话语权,却掌握不了人心。


权力永远不能替代真理。


突然想起去年在上海电影节观看的一部电影。


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

这部电影,很多人说它获奖是因为“政治正确”。但说实话,恕本人愚钝,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只看到了一位失去孩子的悲伤母亲与对战争的反思。没错,男主是因为原子弹而死的,你想让这样一位母亲怎么说?我儿子的死是日本政府错误发动非正义战争的报应……吗?


至少在反战这一层面上,中日两国的人民是站在同一阵线上的。


那些每天叫嚣着今天打日本,明天打菲律宾,后天打印度,下周武力收复台湾的键盘侠们,真的清楚战争带来的影响吗?


封面的电影,或许有不少人知道——《战场上的快乐圣诞》(Merry Christmas Mr.Lawarence)。它根据英国士兵,反非洲种族隔离运动领导人,哲学探索家,现代伦理家,威廉王子的教父,作家(电影幕后花絮语)劳伦斯·凡德·普斯特劳根据真实经历撰写的作品《种子与播种者》改编而来。在杰克与世野井的故事中,杰克就是那位播种者,他为战争中世野井播下了那颗人性中善的种子。


小说的最后,世野井将杰克的头发带回家乡的神社供养,并且回复了故事的讲述着劳伦斯一首小诗:


In the spring,


Obeying the August spirits


I went to fight the enemy


In the Fall


Returning I beg spirits


To receive also the enemy




最后还是以《二十二》中的内容作结,我想这也体现了这部作品的主旨。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的。”


——陈林桃(山西幸存老人)


当我们骂日本时,我们在骂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