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庄子究竟怎么“游”?丨拜读北大章启群教授文章有感

2023-06-06 12:52 作者:行而上学堂  | 我要投稿


前一阵子,在学堂美学24考研班的课后,大佐老师和学员们分享了北大章启群教授最近刊登在《中华读书报》上的一篇文章《庄子究竟怎么“游”?》

原文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NyIY1SGd_d74uOCTxbZ52g

庄子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直接导致其内容一直以来都是美学考研复习的重点之一。而在庄子的思想中,“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仅篇名就有“逍遥游”“知北游”,而《逍遥游》为《庄子》开篇之作。因此,“游”字也是《庄子》理解和解释的焦点之一。

本期主要内容,则是学堂·美学的晴晴子学姐在拜读了章教授这篇文章后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果你对这篇文章也有很多感想的话,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庄子究竟怎么“游”?》心得体会

这篇心得是在拜读章启群老师文章的基础上有感而发之。

章老师在文章《庄子究竟怎么“游”?》中,从文本出发,逐一考证了“游”字在《庄子》中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内涵,将“游”的字义归结为四类,分别是“游走”“行走”、“交游”“游学”、“游戏”,其中,最后一类与“气”“心”相关联,章老师进而根据《庄子》中至人、真人、神人、圣人的描述,进一步探讨这一类“游”字的涵义,认为“游”与修炼气的功法密切相关。这反映了庄子对于当时时代课题的关切,企图通过宣传修炼气的功法,帮助时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也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思考庄子的“游”的境界的维度。

“真人”“圣人”“神人”“至人”都是庄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们之间很难进行清晰的界定。“游”的概念,是一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与畅想。所达到的境界是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自由和谐的逍遥境界,这是庄子人生观的最高境界的体现。

过去我们提及“游”,多想到的是它所指向的“自由”的境界。至于究竟“怎么游”?的确较少涉及到。在我看来,“怎么游”的问题,既是“如何实现‘游’”的问题,也是“‘游’的形式是什么?”的问题

关于“如何实现‘游’”的问题,在《庄子》中,最被我们熟知的是“心斋”“坐忘”,而这种方式的确离不开“气”的理论,且看《庄子》中对“心斋”的描述,“无听之以耳,而无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将“气”解读为“心灵活动到达极纯精的境地”“高度修养境界的空明灵觉之心”。这里的“气”指的是心灵的一种状态。下文紧接着,“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这里的“游”便是上文“心斋”状态的一个描述,可见,“气”与“心”的状态是实现“游”的前提条件,“如何实现‘游’”的问题,又可以理解为通过对内心虚境的涵养“工夫”,进而实现对“道”的观照的问题。

关于“‘游’的形式是什么?”的问题“游”是庄子理想的于世间的生存策略,也是“真人”等所指向的最终归宿。魏航在论文《庄子之“游 ”的方式与境界》中,指出“游”的方式有多种样态,游于物、游于心、游自然,最彻底的“游”是超出主客二分的“游”,也就是游混沌、游太初,“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混沌”可以被理解为“道”的另一种表述,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对老子的“道”的第一种解读便是“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混沌的“气,”混沌的“气”又分化为阴阳二气,进而生成万物。因此“游”的不同形式,就是在面对不同的“客体”时如何安置心灵、如何“观照”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实现了“道”的观照的状态。

综上,借用章老师的观点,“气”的理论的确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之中,是与“道”紧密结合的理论,“游”又是实现了与“道”“气”相齐的状态,也就是庄子笔下“无己”“丧我”的精神境界。

 


 晴晴子学姐

985高校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致力于东亚艺术学、美学、禅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毕业研究以关于铃木大拙与中国禅学的审美性为主。

 

END


庄子究竟怎么“游”?丨拜读北大章启群教授文章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