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探讨策略单元的多角度提问策略——以《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例

《夜间飞行的秘密》
本次教学的重点是从提问的角度出发。在分析教材后,我们发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三个强烈的提示:一是编者的批注,二是课后的练习设计,三是扩展的学习空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教科书的解读。
环节一:从角度入手
1、角度是数学概念
以孩子的视角来探索,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角度。在最基础的层面上,角度是数学的一个概念。

2、语文中的角度
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小朋友:同学们,你发现了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角度”这个词有很多含义。

它可以是你对某件事的看法,也可以是你的观点,甚至是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角度”也可以指代方向、方面,或者是立场,还可以是解决问题的路径、你对一件事的判断、你的兴趣、关注点。所以,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角度”这个词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应用它。
环节二:获取并完成阅读任务
一位同学读了这篇课文,在旁边和文后提出了一些问题。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把它们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我们先来看看导读提示,带着同学们判断一下,导读提示我们要做哪几件事呢,读完后我们发现导读提示我们要做三件事:
1、看“旁批”、“尾批”
2、提问
3、交流
那么为什么不先提问而是先看“旁批”、“尾批”呢?这就告诉我们要先学习方法,而且要参照着“优秀样本”学。
环节三:逐一研究“优秀样本”的批注
1、先看第一步批注
我们先来看第一处批注: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
a、这一处批注问的是“关系”
b、在批注对照的一二三段中,写了飞机和蝙蝠。
文章内容中有蝙蝠和飞机,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批注中提出这个问题,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c、总结:写什么就问什么

总结固定: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2、用第二处批注来印证
第二处批注: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a、这一处批注问的是“如何配合探路”
b、在批注对照的四五六段中,写了三次实验:蒙眼、蒙嘴、蒙耳朵 ,课文中写到蝙蝠必须是嘴耳配合才能探路,于是批注时提的问题就是如何配合着探路。可见所有的问题都是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c、总结: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到此我们就确证:批注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的
接下来就是学生针对内容练习一下,在全文中找一段内容,由学生自己提问。
3、探究第三处
第三处是课后的提问:
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过程中提问和读完后提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分为随机发问和读完之后反思提问。因此课后提问回答的价值以及思考的深度比随机提问来的更深刻。

那么课后提问的研究路径是什么呢?
a、先看问了什么
b、找共同点(直接研究问题 )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问仅靠雷达就可以吗?言下之意就是问还要靠什么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到课外去寻找了,课外即生活,要在生活中去寻找。再来看第二个问题,问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依然是课外、在生活中。所以两个问题的共同点都是针对联系生活来提问的角度。
c、总结:联系生活提问

4、探究第四处
第四处是小组问题清单: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

这三个问题我们要怎么教学呢?
a、小组合作,尝试自由从个角度发起提问
从内容、生活、写法中,至少选两个角度进行提问,因为在教科书中,这部分的设定是小组讨论,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也要选择这种方式。
b、特殊小组的提问(书本举例的小组提问)
在出示的三个问题中,我们先排除前面已经学习过的1、3号问题,重点聚焦2号问题: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那么怎么做呢?
首先回读关键部分,再回答这个问题。回顾三次实验我们知道,第一次做的实验和第二次、第三次做的实验内容是一样的,没必要次次都具体详细地写。接着我们就可以总结这种写法的优点了,总结完之后就能发现提问的角度了。

原来当我们从作者是怎么写的这个方向去提问,不仅能够提出一个很特别的问题,还能够增加一个提问的角度:根据写法去提问。
我们非常欣喜地在这一轮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提问视角,即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去探索作者的创作秘诀,寻找写作中的优点,并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
策略单元
这个单元是策略单元,策略是方法集。以提问为例,你需要有多种依据、身份、目的、时间段和需求,这些组合起来才能构成提问策略,否则只是一些提问方法。这就是策略单元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