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给的乡村教育的一封情书 | “笔尖力量” 心理学公益实践(二)

2023-07-04 09:41 作者:北师大心理学部MAP  | 我要投稿



上期内容发布之后,我们受到了许多乡村教师的关注,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温暖且有力量的支持。有关于期待的故事,代表着期望,充满着力量,支持着我们一路向前,支撑起乡村教育的未来。


第二周主题:自察而后自信



       引导教师们回忆自己“被需要”的经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学生的需要,“我”的被需要。以此为基础,聊一聊那些“我”被学生需要的故事,谈一谈当“我”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后的感受,以及这些故事对“我”的影响。

       本活动采用“他人传授-内化吸收-主动输出-交流互动-再吸收内化”的闭环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教师保留了聆听接受和内化吸收的过程,同时成为内容的讲授者和文字的传达者,从多个维度赋能乡村教师。

        在团体过程中老师们表现出了对于知识层面较高的需求,在经过专家团队协商的前提下,带领者会在团体中以心理学知识为切入点,带领教师成员进行回忆和讨论,经过以下教师的同意和授权,选取了以下写作内容与大家分享。让我们聆听乡村教育中的故事,回顾那一段段被需要的时光,感受乡村教师心中支撑他们践行教育的力量源泉。



我愿意留在这里


        这个寒冷的夜,我坐在桌前回忆着九年走过的路,所有经历如电影画面闪现,十年光阴似乎掐指就能数完。无数孩子一张张稚嫩的脸瞬间那么清晰。而我,已从当刚上讲台时20岁小姑娘转变为一个四岁孩子的妈妈,孩子已经熟睡,我又可以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为明天的工作做好最周全的准备。这样的状态已经保续了很多年,我一直没有想过我的动力是什么。
看着“被需要”三个字,我突然感触,对呀!不就是被需要吗?因为被需要,我放弃了可以回到城里工作的机会,守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用心用情用爱呵护着这群成长中的“花朵们”。我已然从一个只有一腔热血的老师,努力变成今天能和一届一届孩子们共情的大姐姐。孩子、家长们对我的信任和依赖早已成了我坚持的纽带。时间越久我越希望自己可以更强大,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

        十年里印象最深刻的是2019年我产假结束回来上班。走进教室孩子们哭得一塌糊涂的场景,清晰记得当时我的措手不及。后来才知道,他们都以为我不会回来了。因为已经习惯很多老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离开农村去到条件更好的地方的现象,他们以为我有了孩子也会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而选择离开这里,所以单纯的孩子们在我回来时,才会用那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往后的工作中,孩子们日记、作文中总会看到“我懂他们,我不会只怪他们学习不好!我愿意听他们说心事,我能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改变。”外出务工的父母都会托我照顾老人孩子们。即使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有什么事也愿意给我说,这份被需要让我所有的坚持都变得更有意义。
       学习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知识后,做好妈妈的同时也带着一群家长在成长。太多的年轻父母他们自己成长就有很多不充分甚至是成长创伤,所以给不到孩子成长该有的支持,而这份学习刚好又让我们都受益了。
       当然,农村孩子的成长需要中没有被满足的太多了,而物质的单一甚至匮乏几乎没有影响他们坚强的长大,但精神需求的欠缺让很多孩子找不到目标,看过太多孩子成长一路遗憾。尽我所能给他们一些对物质的期待,但更多的是通过我的描述、我的镜头、我的鼓励让他们把理想的种子埋在心里,坚信所有的努力都会收获美好回报。我始终在践行:教会孩子们学会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学着把追求改变的信念放在平常的生活里。慢慢地,发光的眼睛越来越多了。
       我相信:只要我坚守在这里,这些孩子一定可以让生命之树如春风中的新笋一样,即使出土悄然,也能长成茁壮翠竹,只要他们醒悟主动追求照得进生命的那束光,我愿意不断学习,尽力成为那个有光的人,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别人!


——贵州省赫章县朱明镇发开小学

曾茂菊



那一天阳光真好

——记忆中的“被需要”


       那是元旦之后的一个星期天,虽然是冬季,但是依然很暖,阳光明媚地照耀着,心里暖暖的。
       看着刚刚睡熟的婴儿,我轻手轻脚地来到床边,刚从床上下来准备出去,听到门外有人说话的声音,“这家就是了!”感觉有些耳熟,我好奇地打开门,百感交集……
原来是我的一群学生,她们自发来看我。要知道她们都住在高坨村附近,距离我家二十多里远呢!而且又不是每位同学都有自行车,但是她们却安排得很好,有自行车的同学驮着没有自行车的同学,配合默契,安全抵达。
        我把她们请到屋里,“可想死我了!”刚一进屋,李文莲等几个同学哽咽地说出这句话的同时,不由分说抱住了我,泪水顺着她们的眼角滚落,清澈的眼眸里溢满了对老师的思念。
“我也想你们!”在我说出这句话时眼圈里也满是泪水。那是激动的泪,也是幸福的泪。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在家休产假已有月余。这不,同学们从校长嘴里了解到我的家庭住址,找来了。还凑钱给小婴儿买了礼物:月亮船(我给起的名字),是一个小孩骑在月亮上的塑料玩具,用手拨动,就会有悦耳的乐声传来;还有一套的确良(当时时兴)材质的小衣服,说是哪位同学妈妈的一点心意。我不好意思收同学们的礼物,埋怨她们:你们还没有挣钱,买什么礼物呢!她们说是利用休息日帮着人家摘棉花挣的。听完,我竟无语凝噎。我到村里的小卖部买了菜和肉,我们一起欢欢乐乐包饺子。
        如今躺在床上的婴儿已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那一群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已步入中年,我也处于知天命的年纪。回想起那一幕仍历历在目。
那一天阳光真好!暖到了心里!

 

——东棘坨镇中学

王金英



我教学中“被需要”的小故事


        我有幸参加了北师大"心理团队辅导"线上培训,经团队老师们的耐心辅导之下,再与小组老师们的共同交流、探讨,使我受益匪浅。
        笔尖力量——"被需要"作业之布置中,"被需要"其意思就是被动需要,不是主动需要。生活中也一样,班级里也罢,自己一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情也需要同学们的合作与帮助。
例如,上周二大扫除,广播里通知要开始检查卫生了,我立即去看看我班的卫生打扫得怎样了。进教室一看,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地板上到处都是纸屑、果皮,桌子、椅子东倒西歪,脏得简直似垃圾场。这时,一名学生正手拿扫帚弯着腰耐心地扫垃圾,另一名学生则踮起脚尖伸长了手专心致志地擦着黑板,额头上汗淋淋的,而有几名学生却在一旁袖手旁观,事不关己的样子。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打算教给孩子们一点什么,于是将这些旁观者们叫了过来,情不自禁地教育着他(她)们“假如今天是我们其中的两位在打扫卫生,你们觉得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互帮互助。假如有一天我们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伸出手帮帮忙吧!”学生们听了我的一席话,都羞愧地低下了头,默默地拿起卫生工具,纷纷上前,扫地的扫地,擦桌子的擦桌子,摆桌凳的摆桌凳,一会儿工夫,就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我随即表扬了积极参与打扫卫生的同学。
        在校园里,学生们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生活中你帮我助。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在“被需要”的时候主动从思想意识上变成“需要”帮助别人,相信我们的班级,学校一定会更加温暖和谐。


——赫章县罗州镇松林小学
黄佑臣


呵护的爱


        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我班就有一个孩子叫张某,我发现该同学存在厌学心理,平时学习不认真,成绩不稳定,课堂上爱做小动作,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有时还在家打游戏。
        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生谈心,发现张某成绩提不上来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平时没有亲人检查孩子的作业和完成情况,养成了他说谎骗家长说作业已完成了,爷爷奶奶均已年迈,除了给予他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外,很难在精神上鼓励。二懒散的学习心理,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一心就想随心所欲地玩。三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他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爷爷奶奶对他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他,不忍心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家庭因素,爸爸和妈妈外出打工离婚,孩子缺乏关心和爱护。由于该生父亲常年在外地务工,在他的生活中缺少母爱又缺父爱,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得不到帮助。
        最终,让我明白郭老师提到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更多的是去了解他人的需求。所以我做到了让“爱”流露,对于张某这样学习不理想的学生,要和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爱,作为教师还要多给孩子一些关注, 在上课时可以经常提问,可以使他集中注意力,可以促使他思考问题。和监护人一起交流讨论对孩子的关爱。老师告知其监护人一定要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不仅要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要主动、经常、不定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多和孩子交流,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


——赫章县铁匠乡高原小学
徐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我眼中,需要与被需要更多的是爱的流转。爱有很多种,教育之中,师爱是最直接可感的“玫瑰花”,娇艳欲滴,香气袭人,同样也带有锋芒。
        我的这批孩子是入职以来的第一批孩子。看着家长将小小的种子交付于我的手中,孩子们也如小团子般追着我喊妈妈,真是激动、感动与触动。我不知道怎么培养他们。当我看着他们清澈懵懂依恋的眼神,我知道,我爱他们。他们将会是我人生中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批孩子。一年级,我每天在班里陪着他们,教他们学习,教他们握笔,教他们如何适应新环境等等。那时候还没有疫情,还可以开线下家长会,也没有双减,学校跟老师要成绩。我同他们第一次见面,家长就满怀信任地将孩子交给了我。不负众望,孩子们的第一次考试成绩一鸣惊人。不幸的是,一年级下学期,我因为待产的原因,提前离岗。但是他们一如既往地考出了优异成绩。孩子们自信,家长们自豪。在产假过程中,家长微信问我能不能回来继续教,我也不敢保证。后来因为学校工作原因,我回来加班,被孩子家长看到了,追着我让我继续教。我说我要听从学校安排。他们就集结了很多家长,找到了校长。就这样,流水的班主任,铁打的语文老师,一教就是六年。如今他们已经六年级了,再也不是追着我喊妈妈的小团子。每一年暑期,学校都要重新分配教师。家长总是会微信问我是不是我教,如果不是,他们就转城里小学,如果还是,就读到小学毕业。这种被需要的感动,真的是爱的流转。我爱他们的孩子,孩子爱我,家长信任我,不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么。如今我一生气,佯装伸手要打他们的时候,孩子会皮皮地说,老师,您别打,您手疼,我自己打。下次再犯,我自己找工具,您别动手,多疼啊。真是让你又气又笑。每当我因公不能在学校上课,一回来,一个个小脑袋瓜围着你转,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我想我终于圆了当初接他们时立下的愿望,那便是在六年级毕业之际,他们能无悔前行,我亦无愧于心。


——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高景小学

张玉双



  结语

        第二期活动开展期间,助教团队关注到了一位教师,因为前期一直没能得知这位教师的真实姓名,我们一直用他的问卷编号“207老师”来进行内部工作的沟通与安排。后来终于得知这位207老师姓魏,与魏老师沟通的过程让小编想起了小王子的故事,他的所思所想,他的真诚和坚持,魏老师本人给予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与非常多的感动。魏老师遇到不会操作的问题,会跟助教团队说“我希望您可以授我以渔”;魏老师在几乎每天夜里都要去值班的情况下,半夜回家还坚持完成团体中的准备工作;魏老师以六周课程,作业和任务全部完成的“战绩”让          在最一开始评估这位教师有可能中途退出的我们自惭形秽;魏老师在收到陌生学生发来的高考志愿填报求助时,废寝忘食用两天两夜的时间查简章、补常识,电话咨询院校信息,成功帮助学生圆了大学梦;这位老师是来自甘肃靖远东湾杨稍学校的魏其忠老师。乡村教育的未来,就是在这样一位又一位些许平凡又非常伟大的乡村教师的努力下有了模样,也有了希望。
故事还在继续,感动还在延续,我们下期再见!


信息 | 姚伟伟

 图片 | 姚伟伟

编辑  |  Rona



写给的乡村教育的一封情书 | “笔尖力量” 心理学公益实践(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