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结构力学138分)师兄上岸经验分享

2021-04-22 20:12 作者:师兄帮  | 我要投稿

一、考试科目

土木工程(学硕):思想政治理论、数学一、英语一、结构力学818

土木水利(专硕):思想政治理论、数学二、英语二、结构力学818

二、录取人数和分数线

学硕一直招收人数较少,因为大多数名额都给了保研的。加上学硕统考科目较难,所以在报考人数上也较少,竞争稍比专硕少。专硕由于在科目上难度稍低于学硕,所以是更多人的选择。本质上,天大土木在专硕和学硕的培养模式没有任何差别,无非就是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些小区别,但整体上培养模式几乎一样,所以更多人选择专硕,这就造成了分数高涨,因此要想更稳妥的考上,初试分高是唯一制胜法宝。结合近些年来,教育部要求研究生扩招,所以专硕的招生人数也有所增长,但是弊端是考研人数急剧增加而且很多都是二战甚至三战,那么如何能够一战成硕呢?

三、统考科目学习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

这五门学科中除了马原以外,其余四门学科基本上所有知识点都是记忆型的,也就是说你背了你就会选,至于马原,既有记忆型的、又有计算型的、更多的是理解类的,对于计算型的,就一个政治经济学的题,把计算原理弄明白了之后就很简单了。难点在于理解性的题,这一部分靠刷题没有用,需要在基础复习的时候就搞明白,例如辩证法中的两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你需要理解五对范畴各自的定义、联系以及方法论,三大规律方法论等等。

至于思修,也是最简单的一门课,这门课最难的地方在于法律那一块,但考研涉及的不深,所以总体上也不难,基本上就是背诵。

关于时政,考的是这一年所发生的大事件,一般都是开了什么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什么,比年今年的两会肯定是重点,现阶段不需要管,后期各大老师都会给大家总结好,在这里我推荐腿姐最后的时政、杨亚娟的《社会热点冲刺串讲笔记》;她们都有各自对应的课程,腿姐的比较短,大概两三个小时,可以听一下,但杨亚娟的就不要听了,课时太长,把资料打印就好。对于资料上没有,但是题目中碰到的,遇到一个积累一个,这六分基本上不会丢了。

英语:

与四六级不同,单词是考研英语的基础,在开始做真题之前请大家务必搞定单词关。但由于考研英语单词的特点,使得它与四六级难度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我需要指出:不要背考研单词书!这话貌似很荒唐,但我想说的是,没有那样的必要去背考研单词书。我很佩服那些能够把新东方绿皮单词书、考研单词红宝书背完的牛人,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你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背那么多单词以及释义甚至搭配。一耗时太长,二记忆量太大。且很多单词书没有对单词进行词频标记,很多单词背了可能根本就考不到,即使有词频标记,动辄上百页的单词书,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够背完。单词记忆最重要的是循环次数,循环次数越多,印象就越深,因此如何在保证质和量的前提下,加快记忆周期,增大循环次数是背单词的关键。考研大纲词汇5500(按词目计)。约有1000不考,至于哪些不考,张剑黄皮书里附赠的单词书里有。剩下的4500,有2000左右是四六级里的词汇,但很多人四六级即使过了,估计单词也没过关,这个我们打个折扣,算1000。那么最后实际要重点攻克的是那3500。而在这3500里面有约1700左右的核心词汇(核心词汇不一定是高频词汇,高频词汇不一定是核心词汇),故我建议大家先背核心词汇。

基础阶段复习的任务是将传统阅读从1997年一直做到2013年,最近的两三年真题留到考前一个星期做模拟。每天一篇文章,在做完后,将每篇文章里不认识的单词,包括问题和选项里不认识的单词、短语全部香出来证在黄皮书或笔试本上,然后确保文章里的每一个句子能够理解手懂,这个很关键。单词认识,句子不一定能够读懂。所谓分析长难句是指,你能够顺利地理解这个句子的各个句子成分,并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所讲述的内容。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试着口头翻译这个句子,当然时间紧迫就算了,能理解就行。但有人估计会问,怎样才算理解,如果任何一个句子你都不会读着读着因为句子太长、太复杂而完全忘了或是混淆这个句子到底在讲什么内容的话,能够像读简单句那样得心应手的话,那么你就算掌握文个长难句了。我推荐的那本考研语法书里有相应的长难句练习,在看那本书语法书的时候不要偷懒,该练习的还是得练习。一些比较好的句子以及前面笔记整理的单词、短语有的可以另外记下来作为以后写作文的材料。这项工作很费时,但是绝对能够让你在应付后面越来越难的文章时得心应手。所以初期复习每篇文章费时三个小时甚至更多的话,不要太过于惊讶,这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记下来的单词要和核心词汇一起每天记忆,你能记下多少,取决于你前期的循环次数了。因此在背单词这件事情上千万不要偷懒,因为当真题做到 2005年后,积累下来的单词量是巨大的,如果不能把这些单词都记下来的话,新记的单词其实会有很多是前面已经背过的,会徒增单词记忆量。

正常情况下,在暑假开始时,阅读理解应该做到2010年左右。我给大家算一下,1997年到2001年,每年五篇文章共25篇,2002年到2013年(2017届要做到13年)每年四篇文章共48篇,一共83篇文章。每天做一篇需近三个月才能把第一遍做完,更何况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还得从80年代开始做,因此具体计划大家自己制定,第一遍切莫到9月还未做完。

暑假强化阶段开始做第二遍漏传统阅读理解,如果前期在记单词和复习长难句上没有偷懒的话,那么这次应该会相对轻松得多。也从97年开始做,不过此时可以选择一天做两篇或四篇(02年之前的一天做五篇),做四篇时可以将时间设定为一个小时,一定在一个小时做完。在对完答案后,思考—下每个题的出题思路以及自己的错误原因,进行总结。

上述是强化阶段的工作,在9月进入冲刺阶段时,开始做真题第三遍,依旧只做传统阅读,每天四篇,此时只从05年开始做,如果后期复习时间太紧的话,那么可以从09年开始(09年后的阅读难度比之前又上了一个台阶)。我要说一句,那些说自己真题做了好多遍的人,连答案都记住了,如果你不能保证阅读全对,以及记住的答案为什么是这个正确的话,那就继续循环着做,我有见到高手做了5遍的,不过我就做了三遍。有一点希望大家牢记:不要做任何阅读理解习题集和模拟题!有的人总是喜欢拿市场上的那些什么张剑创阅读理解150篇或者石春祯的阅读理解题的错误率来质疑自己的复习效果,于是心里各种堵得慌,这完全是给自己没事找事。你应该担心你做真题正确率太低怎么办,问题出在哪,因为那个题才是跟你考试时做的题思路最接近的,至于市场上的其他习题不要买,不要做。

数学:

基础阶段:第一轮复习

时间分配:4-6月份,每天早上9点-11点,再加上整个下午全部用来刷全书。

刷第一遍全书很痛苦,注意,是那种会让你弃考的痛苦,真的很无奈,对自己智商各种怀疑,所以在开始之前你就要做好被蹂躏的心理准备。为什么痛苦?第一,你记不住知识点;第二,就算记住了你也做不来题。然后同学们要问了,学长是怎么克服的呢?不克服,束手就擒。第一遍本来就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你要是第一遍就能轻轻松松做完它,那么请出门左转去保研。做第一遍全书的时间控制在三个月以内我认为都合理。而且也不用去制定每天做多少任务这样的计划,因为你根本没法预测。全书有几节比较简单,我一下午能做十来页。但有几节很难,我可能一天只能做两三页。这都很正常,碰巧某一天的不顺心不应当停止你追逐梦想的步伐。

下面说说我的实操经验:先看完一章的知识点,脑子里有个大致印象,然后遮住答案去做全书例题,我一般都做不来,但我会先思考一会儿,然后看答案。有些题目答案也看不懂,没关系,把时间花下去怼它,怼清楚为止,然后草稿纸上自己再做一遍,这样下来,这道题目你算是“做过了”。但仅仅是做过,离掌握还差的远。

有的同学问我第一遍刷全书只做例题够不够,配套习题要不要做?说实话,学长当时刷第一遍的时候连书本例题都掌握不了,根本没敢有刷课后习题的想法。如果你觉得全书例题过于浅显,急需拓展,那完全可以去做配套习题。

基础阶段:第二轮复习

时间分配:7月初-8月初,每天花一整个早上的时间刷数学。

做完第一遍后,我没着急把书扔掉,而是重新翻了翻,我发现书本里很多例题我还是没思路,有思路的题目我试着做了一下,答案还是会算错。怎么搞的?道理很简单——不熟练。所以,带着焦虑和梦想我又去做了第二遍。

下面说一说第二遍跟第一遍复习方法的区别:

第一,提高要求。第一遍很多题一下子没思路我可能就直接看答案了,那第二遍不能这样,要舍得把时间花下去琢磨,拿我来说,几个小时纠结一道题目是家常便饭。

第二,标记错题。第一遍复习的时候不需要标记错题,因为几乎都不会......第二遍就要标记了,方便日后温习。但摘录错题本我是不建议,抄一道题目和答案的时间足够让你做一道新的题目了。

第三,记录想法。第一遍很难有自己的想法,建议跟着书本,乖乖接受作者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即可。到了第二遍,你对书本知识点和常考题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刷题的时候经常会有灵感,讲的通俗点就是自己的想法,这些需要及时记录,它们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非常宝贵,可以记在书本上或者便签纸上。

基础阶段:第三轮

时间投入:8月初回校之后,还是每天花一整个早上学数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第三轮复习。

产出:把全书的知识点全部以问题的形式摘抄到一个小本上,以后我就不拿厚重的全书来复习了,我会直接看小本,通过思考那些问题来回忆知识点,记不起来就翻书。

强化阶段:

十月六号-11月上旬:真题套题模拟。

  由于第一轮已经较好的复习了全书,所以这一阶段我决定把复习方法调整为:

  第一天做一套真题,按三小时考试完成。然后再第二天总结出一些方法并把一些掌握不太牢的东西记录下来,。第三天把第二天记下的需要加强的东西再看复习指南。大概三天一套。(这里其实相当于把指南中不太熟悉的部分又看了一次。)

十一月上旬-十二月上旬:全真模拟400题阶段+真题第二轮

  也是按三个小时一套做,但常常做不完。但为了构造考试的氛围,还是坚持在打击中做。和我一位考浙大的同学PK,互相阅卷,一天一套。每次他都胜我一筹,所以总倍感压力。

(我们一般是下午3点开始,做到6点,然后再花两个时间总结)。每次做完后,我们第二天就会总结,查复习指南,并找相关真题对照总结方法。 (这里相当于把真题和400题按题型总结了一轮,所以算是第二次看真题)

十二月上旬到十二月底左右:模拟+回归阶段。

  这一阶段,也是以三天为一周期。第一天一套模拟题仅找找感觉做完把错题稍看看,第二天按章节看复习指南之前标记的需要重复看的部分和真题,第三天按章节看400题(就是一套一套地把其中某个部分的看看)。 (这里相当于把真题,全真模拟400题,复习指南没完全掌握部分,又看了一次)

十二月底-考前1月5号左右

  做武忠祥的模拟题,五套,主要是找考场的紧张气氛。然后就是把以前的错题看看了。

四、结构力学专业课的复习经验

天大土木考研交流群:417974811,大家专业课上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群里问我~

1. 资料及用法:

·朱慈勉教材+龙驭球教材

因为本科上课教材是龙驭球教材,所以我第一遍刷教材时,也过了一遍教材。但是没有做课后题目,例题只是看了一遍。因为发现龙驭球教材的计算很繁琐,不是题目思路上有什么难点,就是单纯的角度不整,计算复杂,所以我就没做。前面的基础知识讲解,我只看了要考的章节,其实厚厚的两本书,一半的内容,考试不会涉及。例如,能量法,肯定不会考的。

相比之下,朱慈勉的教材就很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基本上,上册书整本书和下册书一半的内容都是考试内容,我刷了这本书的课后题目,但是有的题目过于难,我就放下了,因为天大的试题没有达到那个难度。

·于玲玲《结构力学研究生考试指导》

土木考研人手一本,上面的例题,都是各个学校的考研真题,上面的例题讲解有很多技巧,都掌握了,做真题就没什么问题了。每一章还有一个知识点总结,感觉也很全面,我刷完教材后,基本都是再看一遍那个知识点总结,巩固一下。于玲玲上面的题目,包括后面没有答案的练习题,我也都刷了。

·历年真题

我考研时,发现我身边有很多同学,从各种不靠谱的机构,买模拟题,而不刷真题。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真题都是考过的题目,不会再次出现了,模拟题是新的题目。额。。。。。。这真的很错误,真题为我们指明了题型,难度及知识点分布,真的很重要。

我是8月初,看完了一遍教材和于玲玲,接着我就做了一年的真题,检验一下,自己当时的水平。然后我把错的地方,都标示了出来,重新刷于玲玲,那这些错的知识点和题型,就是我第二次刷于玲玲的重点。

10月中旬,我正式开始做真题,每天一套,给自己模拟,由于前面的基础比较牢固,所以做真题,很快,正确率也非常高。一直到考试前,我就在反复做真题和刷于玲玲上面的难题和易错题。

2. 注意点

·计算量大

今年的计算量更大了,其中有一道题目,要用力法和位移法联合解,才能算。所以平时练习时,就要计算出结果,而不能只画出弯矩图,各种系数都不计算,也不算出最终的结果。这样的话,考试时可能会算不出结果,答不完卷子。

·技巧积累

平时做题目时,注意积累技巧,图乘的技巧,快速画弯矩图的技巧。今年的题目考的更加灵活了。

·概念理解

不能死做题,只做固定的题型,这几年就考了单位荷载法公式的含义,及公式中各个符号的解释。如果只做了题目,这些基本概念不理解,考试时这些题目很难做出来。

我的这些经验希望对大家有用。下面是我高中班级墙上的对联,送给大家!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天大土木考研交流群:417974811,大家专业课上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群里问我~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结构力学138分)师兄上岸经验分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