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片段】川端康成
说起来,川端康成应该是在我们学生党的试卷中出镜率最高的日本作家了。
也许可以说,他的出镜率比别人高得多。
我们的课本上,有《伊豆的舞女》。
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是2021年4月13日。后来的几天,4月16日,川端先生的49周年忌日。
老师让我们给各部分拟小标题。
我写的:邂逅、阵雨……
标准答案:这孩子有恋情哩、她还是个孩子呢……
???
川端的标题,从来都没这么长。
《古都》《雪国》《红梅》《秋雨》……
因为他懒嘛。
他说他是懒出诺奖的。
不过从《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一书中来看,有些时候,他真是意外地活跃。镰仓书屋啊,国际笔会啊,获诺奖后的演讲啊……
诺奖,可能是很多读者了解到他的一个契机。如果没有诺文奖,他的中文译介应该不会有现在这样多。
现在人们介绍他,总是说他是诺奖得主,也总要说他最后自杀。
我的奶奶说她的一个老同事,老了老了,得了癌症了。那时,奶奶带着感慨万千的神情,长叹一声:“她最后就自爱哎,她儿子给她送饭,就不吃,怎么都不吃,一个礼拜,就走了。”
自爱。人们这样评价一种特定的自杀。
我一向认为他是不赞同自杀的。不管是《花未眠》还是他的诺奖演讲,都表现出对生命美的赞叹与热爱。然而他终究还是自杀,在樱花凋落的时节。
他的生日是六月十四,他给自己选择的忌日是四月十六。
毫无预兆的死讯,他像樱花直直坠落。在读者眼中,这无疑是他最后对物哀美的诠释。
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是会变的。
人说转世转世,但转世了你还是你吗?是你的所有经历构成了现在的你。
那么,他经历了什么呢?他的一生中,落下了怎样的雪?
先走一步的友人,战争时代的烟尘,一路访问的奔波,摄像机前的高光……
化作片片轻雪。
倒春寒,雪至。雪压枝头,樱花掉落。
某年横光利一笔底书信的慨叹。
“今天(四月二十二日),以为是七月树花开散落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雪。
……大概此时日本樱花也已谢幕了。”
像是雪国的雪,似乎从未融化的哀愁。后人眼中的他,便是这样哀愁着的。好像他就一直是满头白发的老人,接近了,便是阵阵凉意。
很难说川端康成在并非爱好文学的人那里有多有名。有一天,我们地理课。老师说:“按道理,日本那个西北风是干的,可是经过日本海加湿,所以日本冬天是会下雪的,所以那个谁,写了《雪国》。”
想起画师Avogado6大大的作品里,有一张是火车穿过长长的隧道,便到了雪国。那长长隧道,正是反扣下一本《雪国》。
也许岛村所见所闻,并非那书里的真实,而只是在那样的隧道里向窗外一望所见的幻影。
这是我们的语文书《短篇小说选读》。红字是根据手上的《伊豆的舞女》校对的,绿字是根据《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中的选段校对的,三处译者都是叶渭渠先生。















《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1996年8月第1版
《伊豆的舞女》南海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短篇小说选读》2019年6月第5版
我是个(特别是语文课)挺懈怠的学生。
据说川端康成临死前,人们送他就医,他对司机说:“路这么堵,辛苦你了。”虽然说我认为这有极大可能是后人杜撰的,就像夏目漱石没说过“月色真美”,太宰治“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并非原创。但是这的确符合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因而被广泛接受。
到了最后,还是干净、善良的人。
像他初恋的澄澈。
像雪国的雪。
像以决绝姿态坠落的樱花。

我们这里现在是几乎夏天,在我写这段附言的时候,听说过几天就要再降温了。
下午下了好大的雨,花都被打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