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说】是什么正在使我们变得冷漠无情?

宠物店里淹死了一条狗。
听起来似乎不是那么值得说的一件事。
让我们加上前提,一只狗,当着主人和店员两人的面,淹死在不足两立方米的小水缸中。
监控视频中,整整一分钟,黑色小狗在水中从挣扎到溺死,而身旁两个有手有脚的人:狗主人一直握着手机在拍视频,店员则对狗的挣扎熟视无睹,仿佛在看着一块即将煮熟的土豆。
直到狗已经仰身溺水,沉入池底,他才漫不经心地去查看,为了避免打湿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去拿网,然后笨拙地捞起,然后将狗从水缸拽出来,然后他离开了,然后他找来另一个店员,让另一个店员对狗进行施救,水缸正上方放置着大大的招牌:某某宠物,显得十分讽刺。
这整整一分钟里,监控视频没有录下声音,但我们能够想象这只狗在被主人放入水缸中之后,是怎么样的挣扎吼叫,它喊着“我不会游泳!”、喊着“主人救我!”、喊着“救命!”,从疑惑到惊恐到绝望,也许它能听到的,只有最开始狗主人笑着对视频里的观众说的那句:“你看它真的不会游戏诶。”
他真的跳桥了!
上海17岁男孩跳桥自尽,我们看见新闻视频中,男孩的母亲瘫坐在地上,一切还来不及反应,刚刚还在和自己争吵的儿子,已经跳下大桥,从此天人永隔。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与学习压力将父母与孩子的生活撕裂开来,沟通过少,偶尔有的沟通往往也变成父母一方单纯说教,最后孩子反抗,父母压制,沟通变成争吵,不欢而散。汽车中的狭窄密闭而相对安静的空间与漫长的行程,使得双方不得不在意对方的存在,便成了父母与子女沟通的常选地点。
而回到上面少年跳桥的事件中,我们所知道的原因,则是少年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而被母亲指责,随之跳桥。少年可能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或者因为一些误会被孤立,甚至遇到校园欺凌,而在期望着父母给予理解或保护时,却被批以“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你性格不好你活该”,了了几句话可能成了压死骡马的最后一根稻草。发生这种事的原因并不唯一,客观上讲少年本身的承受能力也是原因之一,但遗憾的是最后、最直接地将少年推下去的,正是缺乏共情能力的母亲。
事件过去之后这种无情还在网络上传播,有的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指责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有的说这样的母亲就是活该,他们可曾想到当事人在事件之后会面对的,不只是内心无尽的后悔与谴责,还有家里人的责备,亲戚朋友的鄙夷,邻里上下的谣传…网上的看客油光满面地躲在昏暗的室内,吃完零食用手抹了嘴,随意地打出几句恶语,一旦进入受害者视野即可能再一次成为压死骡马的稻草。

我们此处所谈论的共情能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圣人般品质的同情心,而是一种应当去掌握的能力。《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正是这种共情的一种。从孩童时期目睹杀鱼杀鸡时的一句“它会不会痛啊?”到成年以后对各种事件熟视无睹,共情作为一种能力,而我们正在失去它。
上周末我与朋友游览了水族馆返程时,在大阪港车站,我和朋友在等待红绿灯时,看到斑马线对面的妈妈正在用中文大声呵斥自己的小孩,我注意到每当小孩哭喊着想抱住母亲的腿时,那位太太便一把将小孩推开,小孩一个踉跄差点摔倒,站稳之后马上又想抱住母亲,而那位太太又一把将小孩推开。这个情形似曾相识,我只有为小孩心痛,却什么也不能做,我对朋友说,这样的妈妈以后孩子是不会爱她的。因为被那只大手一把把有力的推搡,那种无法反抗、绝望的感觉,会永远留在孩子的心里。
遗憾的是,这个孩子以后如果正常地长大,成家立业,往往也像他的母亲一样缺乏共情能力,这种不幸像诅咒一样在延续。
尽管环境决定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会帮助我们活出自己的模样。在这里我们谈论共情,正是希望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共情,从而更好的理解世界。
再谈到上面提到的事件上,一只被淹死的狗,会让宠物店不得不提高对员工的要求,而一位跳桥的少年,会引发学校和家长的反思,让他们更关心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会让关注这些事的少年在各方面的分析中加深对自我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这里提及到男孩跳桥和宠物狗被淹死的事,是想说因为事件中的“推手”都缺乏共情能力,导致生命的消逝,没有要将两件事混为一谈的意思,况且于我而言生物层面上有区别但生命层面上是平等的。总而言之,事到如今以上时间,也算是在悲剧中添入了几分让人看得下去的色彩,但往后看,相似的悲剧还在时刻发生着,或许有一刻即将发生的悲剧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思考之后,我还想补充的是:我们倡导共情,它能让人更善良,同时也希望大家认识到,倡导共情并不是让您成为其他人负面情绪的垃圾桶。您的理解就是帮助,如果面对更复杂的问题,应该向他们推荐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