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装备不久,美六代机就官宣首飞,下一代战机到底长啥样?
其实关于六代机的讨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相信除了广大网友外,各个国家的科研以及航空部门也早已对六代机有了初步的概念,只不过这些概念大多都还停留在PPT上,最终在这场关于六代机的角逐中,第一个把概念变为现实的依旧还是美国人。

就在前不久就有消息传出,美军的六代机原型机实现了首飞,并取得成功。而这一消息也得到了美国军方的证实。不同于以往的藏着掖着,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历史节点,美军大方承认相关先进技术,也是在意料之中,随着中国的歼-20以及俄罗斯的苏-57相继进入批量服役阶段,美军急需新一代作战平台来维持所谓的技术优势,而此次试飞成功的六代机平台则被美军寄予厚望。

毕竟F-22已经服役了近20年之久,按照战斗机换代的平均时间,六代机也确实应该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实际上早在2010年美军就开始了关于六代机的研发的各类前期准备工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国际形式的不断变化,针对六代机美军也在不断地变换着思路。直到2016年,美军开始使用“穿透性制空”这一概念来定义下一代空战平台。

所谓穿透性制空,就是在不强调完全取得制空权的条件下,能够穿透敌方防空火力网执行作战任务。显然不同于以往的局部热战以及反恐战争,美军定位的潜在敌人已经发生改变,至于敌人是谁,不言而喻。

根据美军2019年财年预算,其计划在2018至2023年总共为六代机项目提供约1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六代机的研制工作始于2018年,事实上早在概念提出之际,美军的各大防务承包商就早已自掏腰包开始了六代机的豪赌,但不得不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拿出六代机可行性方案且完成首飞,速度确实令人惊叹。

那么六代机相比于五代机有哪些变化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相同之处,六代机从外形上将会延续五代机隐身设计的特点,并且还会将“隐身”这一优势进一步的深化达到所谓的“超隐身”。通过采取飞翼式布局、无垂尾、背负式进气道等先进气动布局强化飞机整体的隐身性能。同时更先进的热管理能力能够使得飞机航电及传感器的散热速度更快,探索出一条机载设备冷却的新思路,在提升功率的同时减少被发现的概率。而这些都离不开强大的航空电子工业基础的支撑。

其次就是超远距离作战的能力,作为一款具备穿透性制空能力的空中作战平台,未来单机或多机在无空中加油甚至预警指挥条件下独立执行作战任务将成为常态,而这就意味着更长的留空时间以及超音速巡航能力变得十分必要的。而为了满足长滞空时间以及高速机动的需要,美军也正不断在变循环发动机方面不断探索,且已初见成效。而全新的发动机技术不仅能够使得战机在远程巡航与高速机动作战模式实现无缝切换,同时也能为飞机上更加复杂的机载电子设备提供能量来源,而这其中就将包括所谓的定向能武器。

在武器系统方面,除了传统的制导武器外,机载激光武器的使用也将是六代机相比于五代机的一个不同之处。目前各个国家针对激光武器的研制试验工作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而激光武器上六代机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激光武器的小型化以及武器能量的来源问题。船载、车载以及大型机载激光武器已经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下一步我们所要面临的,如何把激光武器带到空间局促的六代机平台上来,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最后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讨论过未来人工智能将会以何种形式影响未来空战,而这一点将很有可能在六代机上首先实现,比如“忠诚僚机”配合六代机执行作战任务,或人工智能辅助飞行员进行飞机的操控,实现高度智能化的无人驾驶。

目前世界各国也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六代机方案,比如俄罗斯的“米格-41”、欧洲空客的“未来作战航空系统”等等。而在目前公布的已知参数来看,这些项目也基本都是一个路数,比如高隐身性、强调突防能力以及机载激光武器的使用等。

不同于以往“广泛撒网,重点捞鱼”的研制思路,美国此次采取的策略为“广泛撒网,广泛捞鱼”。即不局限于某一家公司的某一种设计,而是将各个公司的产品都进行小批量服役,同时通过每五年一个周期的大幅度升级改款,使得美国的五代机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让对手疲于追赶。
对于中国的航空工业而言,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盲目追赶,而是稳扎稳打。相信中国的六代机计划也早已提上了日程,但相比于鹰酱多年来在航空工业以及电子工业领域的积累沉淀,我们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有了差距我们就要承认,但感慨过后,回过头来如何逐步缩小差距,需要我们每一名航空工业从业者乃至全体国人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