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百年老物
这是一口有百年历史的小箱子。是我妻子的太姥姥的父亲当年留下的。清末民初之际,他来到东北打工,不幸因病去世。临终托熟人把一箱子遗物带回山东老家交给妻女。然而人心不古,太姥和她的母亲拿到东西后,箱子是没有上锁的,偌大的箱子里只剩了一块金壳手表。后来这个箱子被留下来做个念想,一直保留至今。

前阵子收拾屋子看到了这个东西,我打磨掉了污迹,看到板材依旧很结实。而且材质好像是胡桃木的,于是翻新了一下。这个木匣,框架应该都是胡桃木,只有底部是另一种木材,好像是榆木。我毕竟不是真正的木工,眼力不行。

重新打磨抛光,然后上了防腐木油。又买了一些护角折页之类的五金件,重新装饰一番。

木匣的铜锁和锁鼻是原装的,我用3000目的砂纸简单抛光了一下,把有轻微锈蚀的表面处理了一下。这就是古人为什么愿意用铜器而不是铁器的原因。铁元素活泼,极易氧化。而铜不容易生锈,即使锈蚀也只是浅浅一层。说实话,那种暗绿的锈斑其实还有点味道,充满了年代感。所以我把锁头抛光了一侧,另一侧保留了原样。

钥匙自带的挂链很可爱。

内部的木纹,我用的透明的木油,这是木头本色。手机照出来效果一般,但真实的质感非常好。柔和而细腻,有种很舒服的感觉。在翻新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出来这是一个正统木匠的手艺,但是做的并不精心。中规中矩,却带着点敷衍的感觉。不过这木匣也非是工艺品,这也属正常。但对于我们来说,它却是有着些情感上的特殊意义。所以翻新起来,自然就要仔细的多。

现代文明越是发达,人们越是在钢筋水泥和化工产品的包围之中。有时候,我们反而产生出对自然材质的制品的一种亲切感。我这几年就越来越喜欢木质的东西,有时候自己也试着做一些小东西。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是大自然的造物,所以本能的互相吸引吧。

哈哈,哈尔滨在大规模做核酸检查。 加一个核酸的梗,标记一下时间点。本来上了一张核酸的搞笑图,居然说我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