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中国军人?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军人有个亲切的昵称:人民子弟兵。
“军”和“民”在中国被很自然地放在一起——有了人民才有军队,有了军队才有人民。两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朱毛联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国民党军队对共军进行封锁,导致井冈山物资供不应求,其中以食盐最为突出,一次红军打了胜仗缴获了一罐盐却并没有独自享用,而是分发给当地居民。百姓们无比感激,则把盐保存起来;
陕甘宁地区流传着一首《拥军花鼓》,优美欢快的旋律和真切感人的歌词,道不尽边区人民对八路军的爱戴敬佩;
参加过淮海战役的大将军陈毅曾感慨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军民一家亲可见一斑。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摘录过一篇杜甫的文章,题目叫做《石壕吏》,杜甫用笔墨将战争、军队对广大劳苦人民造成的深深迫害描写的淋漓尽致。我们不禁感叹战争的泥沼。但更深入思考一下:战争是什么?是国家利益,是两军对峙。国家利益两军对峙是什么?是平民百姓啊。因此,战争造成的一切后果,都是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其中的典型就是参军入伍。“军”和“民”。
参军入伍在不同时代含义不同。在人们认知中,一但参军就意味着战争,这不正是男儿报国的好机会吗?不应该是某种程度的喜事吗?
这种想法,笔者认为是错误的。一个国家是靠人民来发展的,如果人民在这个国家生活的幸福安康,比如丹麦,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具有非常广大的发展前景和雄厚国力。依照这种逻辑,丹麦人民的参军率应该是很高的。
而事实上,丹麦军队仅有两万人!与其总人口580万人几乎是沧海一粟。因此,人民参军的人数等相关数据与国家的实力并无直接关系。
那么在国家危亡时刻呢?答案是不确定的。我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是清朝。1912年清朝亡国,然而清朝的亡国并不是,或者主要原因,并不是被侵略。而是内部的人民反抗。这充分说明,国家的命运与共与人民的参军人数也是关系不大的。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人民参军人数呢?我们不妨再看一下明清的例子。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朝代,却并不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也就是本土居民创立的朝代。就好比你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自己人,某一天一个来路不明的外人闯入你家还宣称要找你家,服从他的管教。
当时的汉人,即明朝百姓对于清军入关有不同态度。江南地区人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忠君爱国观念的影响下始终坚贞不屈,不向满清屈服,最终造成了郑成功等传奇式的英雄和扬州的悲剧惨案;
另一派人就不同了,对于底层百姓来说,谁统治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吃饱饭就好,因此对清军夹道欢迎。许多知识分子对于清军也是感觉良好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明遗百姓对清军有如此大的不同态度呢?没错,是人民的思想,政府的改革,和军队的纪律!
以上,我们提到过一个思想:忠君爱国观念。说白了,就是要拥护皇帝热爱祖国。前一项可能有些勉强,但观察历史,明在历史上虽不及汉唐繁荣,却在许多领域独有创新,一些大臣的改革仍然是明朝繁荣富强。一部分时期,明朝百姓的幸福度还是很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忠君爱国也不是不可能的。
反观清朝: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囚禁人们思想等行为让百姓苦不堪言,怎么会忠君爱国呢?再来说说政府改革,政府为什么要改革?是要适应时代,利于人民。改革得好人民自然欢欣鼓舞;不好,人民自然冤声载道。
在世界历史上,奥斯曼帝国的覆灭,和思想落后改革失败是有一定影响的。最后说说军队的纪律:清军入关为何会赢得一些百姓的民心?是因为清军首领要求清军严守纪律,不要烧杀掠夺百姓的物品。虽然这种行为只是表面工作,但与李自强入京的丑态强太多了。可见军队纪律的重要性。
讲了这么多,要说什么呢?没错,就是为什么中国军人赢得民心?中国军队赢得民心?
这个原因仍然是以上所述的人民参军数据和影响人民参军的三个原因: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向南推进,由于共军处在建立之初,对于军队建设还不太了解没有经验,关于军粮的问题竟用老一套的方法向百姓去抢,所以一开始老百姓对这支队伍并不大信任。毛泽东秋收起义并与朱德井冈山会师后,向军队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要求军队作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百姓们看到了领导人的实力,军队的纪律,自然就愿意参军报效祖国了,“军”和“民”也就一家亲了。
正是共产党领导的许多正确改革,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和严于律己的纪律。人民的思想随着国家主权意识在不断提高,如今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爱国视频,许多人也对我们的世界有了新的认知。但最让人开心的,还是人民子弟兵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之情。这鱼水之情,是建军成功的最好写照,更是其他国家不能理解和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