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改编征集令丨你的吉他,能否弹出港台经典配乐?

2018-11-28 10:36 作者:指弹中国-指弹吉他  | 我要投稿


近些年来,随着各类选秀综艺节目的热播,“比惨”似乎也跟着“流行”开来。


于是在网上,大量的比惨段子俯拾皆是。

而这其中,传布最广、受众最巨者,当属“xx后最苦”,如60后最苦、80后最苦……


我就时常听人抱怨:咱们80后最苦。

并且还列出诸多事实给以佐证,比如

受计划生育影响,没有兄弟姊妹;

受住房政策调控影响,没有分房;

受大学扩招影响,就业压力陡增……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网络上关于“80后”的部分言论


对此,我总是保持微笑,以示理解,但却并不认同。

非但不认同,我甚至以为,在60-00这个区间内,我们80后,最幸运。


60、70后,遭遇了人所共知的那场浩劫;


90、尤其是00后,又因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及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错过了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时机。


而80后,恰赶在改革开放之初期,那曾被禁锢了的思想又渐渐地“活”了过来。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处在一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阶段,呈现出一派兴兴向荣的景象。


尤其在艺术领域中,涌现出大量品质优良的作品,以及大批具有丰富阅历的艺术创作者。


比如说,在诗歌领域中,除那些早在五十年代就已成名的诗人,如艾青、公刘、曾卓等原七月派诗人外,更有新进崛起的一批反“正统”的青年先锋诗人。


如“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的顾城;以高尚的情操为毕生追求的北岛;以及拥有那像叹息、又像火炬的红硕花朵的舒婷……


流行乐坛,李谷一凭一首《乡恋》唱响了内地流行歌曲的开端;崔健,则发出了中华民族摇滚乐的第一声呐喊。

崔健(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而在这之前,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所谓港台靡靡之音就已在内地地下市场悄然弥散。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精致而细腻的港台流行乐,好似那拂面的春风,不疾不徐的吹到了国人的耳畔,吹往人们的心间。



邓丽君(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与这“拂面的春风”一同吹来的,自然还有已经过数十年发展,积累、沉淀而成的硕果累累的港台流行文化。


这其中,最具代表——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者,除流行乐之外,就该属港台的文学作品,以及根据这些作品衍生拍摄而成的各类录像、影片



回顾华人影视业的发展历程,对于80后,甚至往前扩推到70后、向后延展至90后成长起来的这两代人来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各种电影、电视剧,的确是不可复制、无法超越的经典。


在香港,从83版《射雕英雄传》,到97版《天龙八部》;从《义不容情》,到《大时代》;从王祖贤的《倩女幽魂》,到林正英的《僵尸道长》系列;从《香港警察》,到《陀枪师姐》;从《千王之王》,到《胜者为王》,

等等等等……


经典港片(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在台湾,由《新白娘子传奇》,至《天师钟馗》系列;由《中原镖局》系列,至《长风镖局》系列……


这期间,涵盖了武侠言情、都市情仇、黑帮警匪、神魔鬼怪、赌片系列,当然还有成人影片等各种题材,可谓演绎了人间的千姿百态,带我们尝尽了世间的人情冷暖。


那确然是一个包容有度的时代,也当真是一个佳片辈出的年代!


当然,这绝不仅仅是在贩卖情怀,情怀之外我们更应该对佳片辈出的原由进行一番思考,以培养或者提升我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进而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毕竟,在人工智能即将、或者已经来临的时代,创造力,才是人类的未来。

 

 

众所周知,影视艺术,是一种融时间与空间为一体、集视觉与听觉为一身的综合艺术形态。因此,无论从表现的形式还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都极其多元、多彩。


也正因如此,对影迷而言,无形中也增加了在品评影、剧过程中的难点。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数十年间,不计其数的影迷、影评人,已经从多种角度(比如剧情改编、镜头处理、服饰装扮、表演神采等等)、以不同的方式(主要指文字、语言的不同),对那个辉煌的影视年代做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与回顾。


但在这当中,却还有所不足。尤其在对配音与配乐,即对于听觉艺术层面上的解读,还不够。


长久以来,有个问题一直萦绕于脑海:同样是基于一种感官体验,何以视觉总会比听觉更为要紧?


比如说,在影视行业中,作为一门集视听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而出现的表演艺术家,我们叫“主演”,而在听觉艺术中,为这些演员发声者,我们却只称“配音”。


对那些卓越的音乐家而言,他们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情绪氛围、升华艺术主题,呕心沥血所做而成的音乐,我们却称之为“配”乐。


何以如此?

为什么我们要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区分主次?


不仅如此,据我观察,即便就在我们这个音乐圈内,在这本该崇尚包容而保有一种开放、自由的音乐态度的乐评界,在许多知名乐评人心目中,对配乐作曲家们仿佛也带着些许傲慢与偏见。

 

后来,偶然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资料:

据教育学家研究表明,人类接受知识主要是靠视觉和听觉。就其比例来说,视觉占83%,听觉占11%,味觉占1%。

 

也许如此,但也正由于此,才使得那辉煌的80-90年代的港台影视,更显灿烂!


倘若某部影视作品,既能够使其观众在视觉层面上得到享受、得以满足,也能在即使大家都知道很重要、但却又常常被忽视的听觉层面,这样的细节上下功夫,引领受众领略和体验到那些由配乐导演们,为了提升影片剧情的张力而精心挑选、搜集整理而来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充满了奇思妙想的音乐家们所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时,这样的影视作品,已具备了相当高的品质。


陈勋奇,演员、导演、音乐家。为电影配乐

(图片素材来自于网络)


实不相瞒,我一直敬之为师,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们,用他们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编织而成的作品,使我领略到音乐的无限可能,让当时还年少的我已经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各种情绪.


他们是我音乐上的启蒙老师,尽管他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有一个像我这样的学生。


而对于那些身居幕后的配乐监制来说,在那个信息资源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的年代,面对即便到如今都还未被足够重视的配乐工作,他们依然兢兢业业的通过大量的聆听、搜集、整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音乐,并甄选、剪辑出适合剧情的乐曲片段,他们当然也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尽管至今我都还不完全知道他们的名字。


而当我的这些“老师”们将这些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转、时而凄婉哀怨、时而扣人心弦,这各式各样、不同形态、不同内容、不同情绪、不同曲风的音乐作品,与剧情的起、承、转、合的发展变化,互相催化、相得益彰,紧密的贴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之后,那已堪称优秀


然而,还不止于此。他们甚至于在诸如武侠、奇幻等影片、影视剧中,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为了呈现更为逼真的打斗动作效果,运用合成器、声音采样器,制作并嵌入了大量生动而有趣的打斗音效。


如此注重细节的影视作品,没有理由不优秀。


更令人可敬的一点是,在那个年代,像这样优秀的作品,不是某一部,不是某几部,而几乎可以说是全部。


是全部。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口说无凭”。那我就拿出点儿“凭证”,随便推介几首作品吧。


不过在这之前,有两点需要说明:


面对那么那么那么多超卓不凡的音乐家们及其作品,绝无可能在三言两语间,或仅仅用几篇文章就能将之神采完整的展现。


事实上,在我心目中,曾经的港台影视配乐,真是一方巨大的宝藏,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尚不知其出处。


所以,请容许我在此冒昧的做个广告:很荣幸,“指弹中国”给了我一个小空间——《音子鉴定》一个以推介有趣的音乐作品、畅聊听赏乐曲心得为宗旨的小专栏。在即将上线的这个专栏中,除了会推介一些常规的“符合主题”的指弹曲目外,时不时也会推介一些曾被港台影视引用过的优秀乐曲。


也许有没看过那些影视剧的朋友们会有所担心,担心这些曲目与您没有共鸣。在我看来,但凡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共性——极具张力与超强的画面感,所以我相信,即便您未曾看剧,亦能与这些杰出的作品发生化学反应、引发共鸣。


好了,话不多说(好像说得也够多了),那我们开始。



在接到这个选题时,主编老于提到了《天地孤影任我行》,本着“有机会要拍,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拍上司的马屁”这一原则,于是我们就由王家卫所导、陈勋奇所做94版的《东邪西毒》之配乐作品谈起?

 

 

这显然是一部经典的电影,也是一部绝妙的影片。


《东邪西毒》剧照(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最绝妙之处在于,它借金庸笔下的人物,却以古龙式的文笔,披着武侠之外衣,来探寻今人彷徨迷茫的内心。


而陈勋奇凭借对本片故事情节独到的见解,细致地选用了真实的乐器与MIDI键盘制作出来的音色互相融合,为配乐增添了深远的意境,使其成为了港片配乐史之经典,甚至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比如序曲《天地孤影任我行》,就曾被多部武侠电影、电视剧所引用。


天地孤影任我行陈勋奇 - 东邪西毒 原声音乐珍藏版


我总以为,对于一首乐曲来讲,曲名除了方便沟通交流之外,几乎毫无意义。而若要为一首乐曲起一个恰到好处、符合其意境的名字,也绝非易事。因为曲子没有词,每个人听到曲子想象的画面都不一样,所以主题很难去界定。


然而这首《天地孤影任我行》,可谓是曲如其名。


在曲子的前38秒钟,以奔雷之势的急促的打击乐,辅以零星的和声加以陪衬,展示出一种睥睨众生的雄浑与霸气;


约行进至39秒~58秒时,在这急促的鼓声与渐进式的和声中,适时地给出了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旋律线、增强了和声的走向,在加强雄浑之气的同时,又增添了一股沧桑、悲怆之感;


《东邪西毒》剧照(图片素材来自于网络)


接下来的曲调婉转而幽怨,展现了一幅尝尽世态炎凉之后的那份萧索与孤寂的画面。


在这短短的165秒钟的时间内,陈勋奇就将这由雄浑、孤傲,到苍凉、悲怆,再到孤寂与萧索的难以摆脱的宿命感,展示得淋漓尽致。


请各位记住58秒之后的这段旋律,它在这张专辑中,会以不同的形式,被巧妙的植入于多首曲目之中,给人以不同的画面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展示了陈勋奇老爷子那不凡的编曲功力。


比如在《幻影交叠》这首曲子的约在1分16秒~2分13秒的这段时间内,就运用了上述那段旋律,更改了速率与配器、以及由此引发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变孤寂与萧索为痴缠与哀怨之意境这一目的


那么我们来玩儿个小游戏吧?


请朋友们仔细聆听这张专辑,并尝试找出专辑中有哪几首曲子用到了这段旋律。


仿佛与之遥相辉映,专辑的终曲《世事苍茫成云烟》中的旋律线,也在其它曲目中多次出现。


而在《幻影交叠》中,在2分13秒,也就是紧接《孤影》那段旋律之后,又将《云烟》的旋律巧妙的插入其中,用以承接回到曲子开头部分营造出来的“幻影交叠”之意境。


真是绝妙的设计!


除此之外,专辑还有许许多多精妙的设计,比如在《马贼来袭》中,前面大半部分略带阿拉伯风味的节拍配合那极不和谐的旋律以营造出来的危局,而在最后,却突然画风一转,以寺院之钟声收尾,出现了一派祥和之氛围


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留待感兴趣的乐友们自行来体会。



在赏析了来自香港本土的配乐大师所做的电影配乐之后,我已经按耐不住,急切地想与君分享这部集大陆、香港、及来自海外各地之众多音乐大师所作之精品,汇聚而成的港台武侠剧之巅峰之作。


这部影视作品,真可谓是经典中之经典、巅峰上的巅峰,是港台影视辉煌的那顶皇冠上的明珠。


也许有人已经猜到了剧名,也许有人还一头雾水,但由于本文篇幅所限,更由于那部剧集在港台影视中的地位,所以我们就……


留待下回分解!

 

改编作品征集

 

文章读完了,是否会有读者为今天的内容感到一丝惊喜呢?


有些音乐,即便曾经无数次在我们耳畔响起,甚至伴随我们从孩童变成大人,但我们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得知这些乐曲的名字。


今天文章中提及的《天地孤影任我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希望李博的这篇文章,能够再次唤起你对经典的回忆,也能帮你找到那首心爱乐曲的名字。

 

借此机会,我们号召广大琴友用手中的吉他对本文中提到的曲目《天地孤影任我行》进行改编,独奏、二重奏、四重奏,甚至演唱。

无论哪种形式,我们都表示欢迎。


唯一的要求:你的改编作品中必须有吉他的存在。



完成改编的朋友,

可以将你的作品视频发送至我们的邮箱:

393960404@qq.com

并注明姓名与作品名。


2019年1月31日前,我们将从所有来信中选出1-3部优秀的作品发表在指弹中国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并向它们的编创者发送神秘奖品。

 


好了,就说这么多,赶紧去调弦吧!

 

作者介绍

李博,2010年毕业于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针灸推拿系。一个用心“看”世界的、热爱音乐的、好玩儿有趣的人。


本篇来自指弹中国编辑部

作者/李博

责任编辑/老于

值班编辑/熊佳仪


改编征集令丨你的吉他,能否弹出港台经典配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