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之刃:大舰巨炮时代旧日本海军主力舰的主炮
文2对超无畏时代日本海军主力舰级别的火炮进行列举,并有相关简述。(战舰相关将不会多加描)



本文将按以下顺序叙述:
(1)三十六糎
(2)四十一糎
(3)四十六糎
(4)四十八糎/五十一糎
(5)三十一糎
本文未对老式的12吋主炮进行描述

(1)三十六糎

1.毘式(四三式)四十五口径三十六糎炮
四一式四十五口径三十六糎炮
(1)相关
该炮拥有良好的弹道和稳定的性能。炮身为钢线式层紧。装药为药囊式。明治41年8月21日,由有坂鉊藏博士设计的螺旋式炮身尾栓制式化,因此该种尾栓被称为41式。最初设计由维克斯公司于1910年11月提供给日本,为了隐藏真实口径,在英国人的文件中被记录为「12-in Vickers Mark "J"」,日本人称之为「明治四三式十二吋炮」。维克斯制造的炮被称为「14-in Mark "A"」,日本人称之为「四三式十四吋炮」,在日本制造的炮被称为「四一式十四吋炮」。最初,金刚型计划采用50倍12吋炮。不过当时驻英监察官加藤宽治中佐在对英国大口径炮调查后发现,50倍12吋炮面对45倍13.5吋炮处于劣势,英国方面的专家推荐采用45倍14吋炮。之后,舰政本部向维克斯公司要求试制14吋炮。1907年2月,该实验炮进行试射和确定装药量的实验,共计进行了四次实验,合计射击99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金刚建成后,成为世界上第一艘采用14吋主炮的主力舰。这两种称呼不同的主炮,实际性能相同。当1917年日本改用公制单位后,所有的14吋炮都改称36糎炮,但实际口径仍为35.6cm。
(2)炮塔





(3)弹药

一战时期
三号穿甲弹(弹重可能为635kg)
三号通常弹(同上)
大正14年
五号穿甲弹(同上)
昭和3年
八八式穿甲弹(635kg)


二战时期
九一式穿甲弹(673.5kg)
零式通常弹(625kg)
三式烧霰弹(622kg)
(4)射速
每分钟1.35-1.5发

2.四一式五十口径三十六糎炮
三年式五十口径三十六糎炮
最早在长门早期设计中出现的50倍36cm炮,设想作为改伊势型。

两款均为试验炮。41式由原45倍36糎改造内筒,更换膛线得到。昭和8年,3年式由吴海军工厂试制了2门并进行试射。推测生产该炮是为了提供比现有的45口径36糎炮更强的威力的36糎炮。


(2)四十一糎

1.三年式四十五口径四十糎炮
(1)相关
第一款完全由日本设计的大口径舰炮,设计与制作由吴海军工厂火炮部完成。大正3年试制成功。计划作为长门型,加贺型,天城型和纪伊型的主炮。但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只有长门型两舰装备了此型主炮。实际口径为41糎,但由于条约的口径限制(16吋),所以在1922年3月29日改称为40糎。大正13年,吴海军工厂计划完成74门炮,实际完成了44门;日本制钢所计划完成49门,实际完成24门(包括II型搭载炮以外的试验炮)。计划的20座炮塔生产了14座,其中8座用于1930年代长门型改装替换的炮塔(防护更好,内部空间更大)。昭和7年到20年又生产了16门。
可见CV11648214的简述
(2)炮塔






(3)弹药
大正5年
3号穿甲弹(推测1000kg)
大正14年
5号穿甲弹(1000kg)
昭和3年
88式穿甲弹(1000kg)
二战
九一式穿甲弹(1024.2kg)
零式通常弹(937kg)
三式烧霰弹(840kg)
(4)射速
每分钟1.5-2.5发

2.五十口径四十糎炮


炮塔计划做成于大正时期,并未用于任何战舰。
3.五十二.五口径四十糎炮
(1)主炮
为金刚代舰准备的主炮,装药量高达287kg嗑药炮(而45口径41糎II型炮装药量219kg,另一门45口径I型试验炮同样采取了嗑药的方式,装药245kg)。昭和2年,吴海军工厂开始试制一门。由于昭和5年签订了伦敦海军条约,已经完成44%的炮身和14%的炮塔被迫于次年中止。
(2)炮塔

(3)弹药
八八式穿甲弹(1000kg)
通常弹未知

四十六糎

1.三年式四十五倍四十六糎炮
计划用于第8号舰,无相关数据
有些资料认为第8号舰(甚至叫第13号舰)采用50口径的五年式46糎,但平贺让造船大佐(当时)提出的意见书可以证明第8号舰采用45口径的46糎。


2.五年式五十口径四十六糎炮
(1)相关

继三年式之后的50口径炮(需要注意的是,第8号舰并未计划装备该炮)。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的间战期间,由于条约严格的口径要求,也没有被战舰设计采用,仅仅留下了一些对比数据资料与炮身,炮塔设计图。在日本退出条约后也曾考虑过装备新式战列舰,但实际上开发长身管的主炮的价值还不如开发更大口径的主炮,所以也没有被继续采用。
(2)炮塔

(3)弹药

穿甲弹(1365kg)
(4)射速
每分钟约1.5发

3.九四式四十五口径四十糎(四十六糎)炮

(1)相关
著名的大和型战舰的主炮。正式名称是「九四式四十五口径四十糎炮」,以隐瞒真实口径。直到战争结束,美军才知道大和型装备了18吋主炮。试验型号为I型,在前方15 m(50英尺)处测得的爆炸压力为7.0 kg / cm 2(100 psi),这是长门号使用的四十糎炮的两倍。但是没有I型炮的相关资料,不知道和量产型号的区别,可知的是美军战后在龟之首靶场发现了2门。

在大和1934-35年的设计讨论中,认真考虑了采用五十口径炮的选择。当使用相同的弹丸和推进剂载荷时,初速比四十五口径的炮高40 mps(131 fps),最大射程大2,600 m(2,850码)。使用身管更长的炮,到20,000 m(21,870码)的飞行时间将缩短1.9秒。最后决定不再用身管更长的火炮来换取其更大的威力,而决定采用四十五口径的炮(原因如五年式中所述)。总计生产了27门,第一门于1938年3月完成,并在龟之首靶场进行了测试。战后美军销毁了靶场内用于测试的两门I型炮,其余7门信浓的II型炮在龟之首以北的海滩上找到,其中5门也很快被销毁,仅剩的23号和27号炮被运回美国本土测试。
(2)炮塔



(3)弹药
二战

九一式穿甲弹(1460kg)
一式穿甲弹(不明)
零式通常弹(1360kg)
三式烧霰弹(1360kg)
(4)射速
每分钟1.5-2发

(4)四十八糎/五十一糎

1.五年式四十五口径三十六糎(四十八糎)炮
(1)相关
八八舰队最终舰用试验炮。采用半钢线层紧技术。大正9年,吴海军工厂试制了1门并于12月试射,但因为强度问题,炮身3A,3B部分在完成9次射击后破裂,尾栓飞出。在此之后,直到大正13年,炮架各部分的制作都一再推迟,并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中止。昭和10年,修复了炮身,炮架。制作了10枚九一式穿甲弹,于次年试射。在大和最终采用的94式46糎炮试射之前,该炮具有同等意义。战争结束时该炮在龟之首靶场,之后便被废弃。


(2)弹药
穿甲弹(1550kg)

2.四十五口径五十一糎炮(甲炮)
(1)相关

于昭和16年的高等技术会议上提出为丸五计划的两艘新战舰(即A150超大和)装备,同年6月由吴海军工厂制造2门炮,并制作炮架,炮鞍一基。

中途岛海战后,建造两艘超大和型的丸五计划被改五计划取代,两舰的建造计划(798,799号舰)也被取消。随着两舰建造的取消,两炮也被迫取消。其中一门还未安装尾栓,但炮架,炮鞍,驻推筒,推进筒等均已完成。这两门炮很可能在战争结束时被销毁了。
(2)炮塔
无相关设计,仅有超大和的想象图。

(3)弹药
穿甲弹(1950kg)
通常弹(未知)
(4)射速
每分钟1-1.25发

(5)三十一糎
五十口径三十一糎炮
计划装备于昭和16年丸五计划的超甲巡。计划并未开始,开战后被推迟,并在中途岛海战之后被取消。

弹药
穿甲弹(561kg)
射速
每分钟3发

参考资料
海軍砲術史
吳海軍工場造兵部史料集成
USNTMJ
世界舰船系列
図解 日本帝国海军全艦船1868-1945 第1巻 戦艦・巡洋戦艦
軍艦メカ 日本の戦艦
参考网站
iiif.dl.itc.u-tokyo.ac.jp
navweaps.com

最后,附上平贺让前辈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