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非界观点丨为什么市级图书馆都喜欢建成罗马斗兽场的样子?
到2017年新年,手上的图书馆案子已持续修改了一整年了。你可能认为所有参与者都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决策者的忽视导致许多优秀的想法的陨落。并因此错过与最棒的公共图书馆的相遇。
懒散、不满、对立、毫无担当的各个组织不仅腐蚀着项目的底座,而且挫败着设计师的斗志。
建设者好大喜功是影响图书馆投入使用体验差的最大失败。我的看法是,如果你看到拥有宽阔的共享大厅以及和足球场一样空旷的回廊,那么公共服务资源所带来的体验只有“空旷和巨大”来形容。

每天巨大能耗所带来的损失,同样让倍感沮丧图书馆管理群体无比焦虑。

在界非界(JFJDESIGN)调查显示,我国内地部分城市的图书馆正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 其社会形象正在消弭,不知道有图书馆或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的人数远远超过知道图书馆的人数。
如果你是一名图书馆建设的参与者,由于项目推进负责人缺乏激情和担当意识,那么你想做的事情总会处处受限。你可能试图激励他们接受更优化的方案,却发现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不作为。虽然许多核心决策者在项目建设初期都有不错的远景,却无法持续推进这项伟大的事业落地。
执行层面的决策者希望自己不需要“开出药方”,他们只需“按方抓药”。甚至在最好的项目里,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

例如,多地图书馆建设负责的首席长官,都致力于打造该地区最有标识性的文化项目。近年来,各地多次出现的网红文创项目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我们双方在共同推进项目建设的磨合中,他们确实都提出了高水平的美好愿景。
然而,主要负责人也有自己的烦恼:“需要我亲力亲为的事情太多了。有些部门会主动做好自己的工作——担当、优化、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取得好结果;有些则需要我不时地提醒——可能他们不愿持续跟进自己的工作或另有需求。”
无论是建设者、管理团队还是读者的烦恼,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我们当下所信奉的图书馆建设模式已经过时了。

“图书馆2.0”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笔者甚至还听过“图书馆4.0”这种论调),十几年前就开始有这说法了, 我们在调研最新落成图书馆的工作期间,经常有此类打着这个旗号的项目诞生,但奇怪的是,这些年下来,这种注重外表的面子项目在中国超高的市场增速条件下,竟然没听说哪个图书馆脱颖而出。
很多图书馆建成即落伍了……
是不是因为这些的图书馆建筑不够现代化 ? 我觉得未必,你看那些新型城市图书馆在初期的时候也一样重金打造,可是建成后读者不买账,不行吧。
供你思考的问题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
★ 你是否需要孩子们远离手机的困扰?
★ 在你的图书馆建设中,主导者或建设者的决策力是否可靠?
★ 当你在回想曾经的优秀图书馆画面的时候,谁或哪一个镜头最先映入你的脑海?
★ 这些空间里嵌入了什么假定或体验?
★ 就图书馆的一个拥有者而言,实现这些体验给你带来了多少阻力?

问题的关键:“领导者—建设者”模式
当每一个图书馆在设计时,我对过时的建设模式有着亲身感受。以下是我在项目实际操作里所学到的“何谓图书馆”
通过“领导者—建设者”模式,特别是在体恤民情的领导者的带领下,我们可以完成许多壮举。我们运用此模式完成了从万里长城的修建到跨海大桥的落成,为国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许多决策者因此平步青云,他们的建设者也变得比以前更优秀。我们曾用“领导者—建设者”模式取得过如此骄人的成绩,而且它非常吸引人,要放弃它也非常艰难。但是,此模式是在人们主要从事体力活动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如果说哪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攫取人们的体力劳动,非它莫属。
人们在建造一座城市的书房时,规划它的外表往往赋予了高度的热情与关注,通常忽略内部设计与功能的关系。除了堆砌地方出土的文物作为设计特点的点子外,再也想不出更有创意的创新了。
这就是所有图书馆内部空间千篇一律的模样的根本原因,没有人从读者的切身感受去深入挖掘并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我们不断地摸索,“ 授权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到了现代,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心灵认知,所以以体力劳动为目标的传统模式无法成为脑力劳动的最优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建设者,他们拥有有限的决策权,几乎没有动力去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才智、能量和热情。那些“唯命是从”的人通常是用半速移动,并未充分利用他们的想象力和首创精神。虽然这些问题对于铺路架桥类型建设无伤大雅,但对于现代化图书馆的运行来说,这些问题足以毁掉一切。
许多建设计划存在的问题是它们所传达的信息和所采取的方法存在内部矛盾。虽然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是“授权”,但所采取的措施是“随时收回”。从根本上看,这实际上是剥夺了整体团队的权力,淹没了信息中着重传达的内容。

除此之外,在“领导者—建设者”模式中,最后的结果与领导者的能力联系紧密。因此“品性喜好”自然成为结果导向的趋势,只能短期获得关注和赞赏。如果领导者总是试图“事事亲力亲为”并依靠自身“品性喜好”,将会给图书馆带来巨大影响。从领导者的心理来看,他们会将此看作是一种自我成就,极具诱惑力;从建设者的心理来看,这是一种削弱集体智慧的做法。建设者学会了让领导者做所有决定,而不是充分参与到工作流程中去帮助提升组织的运转效率。
这就是图书馆内部诸如“书柜、书桌椅、阅读灯三件套永恒不变的根本,前面提到的千篇一律的模样的根本原因。
颠覆了图书馆家具采购模式的老路,打造出不同于目前任何已知国内图书馆书架陈列模式。才能带给读者核心阅读体验提升,才是图书馆的未来,图书馆不再是成品采购者的天堂,也不会是图书馆自行解决的难题,越来越多的新馆建设,将沿着全新的定制化模式发展之路探索发展下去。
解决方案:“领导者—领导者”模式
从本质上看,“领导者—领导者”模式与“领导者—建设者”模式是迥然不同的。前者的核心思想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图书馆项目建设的领导者。事实上,当所有参与项目者都成为领导者时,我们才能处于最佳状态。领导力并不是一种神秘莫测的才能,也不是某些人注定拥有而另一些人无从获得的才能。作为人类,我们都是天生的领导者。我们需要将自身的领导力运用到细节的方方面面。
“领导者—领导者”模式不仅能使组织效率和人员实力获得提升,而且能使组织更加强大。最重要的是更加多元与集思广益。
其实图书馆发展到今天,阅读体验的升级才是图书馆的未来。

读者真正能从图书馆体会到精致的生活、文化交流、甚至知识付费,是建设的本质前提。
反观各种私营实体书店,各有不同,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我们这里不讨论书店与图书馆孰优孰劣,当下很多书店确实能成功地回到人们的视野里。
可能是因为长期贫穷,比较现实,能看书就好、能舒服地看书不重要。
这些诉求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属于低层次需求,在解决温饱的1.0时代正当其时。1.0时代应该警惕的反倒是自我实现之类的忽悠。不过,现在图书馆正进入2.0时代,我们需要给当下做的图书馆赋予全新的内在。
因为人是高级动物,一辈子不能仅仅满足于可以用的阶段。今天到图书馆约个会明天喝杯咖啡,偶尔还要来个录个直播发个朋友圈,才是2.0图书馆必须要充分考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