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今大学生一抓一把,专科等于白上?
近期,一份有关“职场人学历焦虑”的研究在网上引起一定关注,研究提到:如果你还在听所谓高学历已经不值钱、白菜价、一抓一把,那么你可能对中国人的普遍学历层次还没有正确的认识。
据公开数据统计,目前我国高中入学率已达89.5%,诚然,高中学历确实不值钱了。不过,如果你拿到大专学历,就意味着你已经超过了全国90.71%的人,同时赢了一半同龄人。
若是再使使劲,成功本科毕业,那你就成为了五千万分之一(5330.9万人),超过全国96.2%的人。进一步剖析,每年每个省一本录取率大概是高考人数的15%,在此基础上名校“高材生”更加稀缺。
不难发现,江湖中“大学生遍地都是”的传闻,在现实数据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可为什么我们周围总是充斥着“专科生本科生”放眼皆是,大专学历普遍到堪比河北省雾霾般的既视感呢?
另外,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应届毕业生874万,211毕业生占3.11%,985毕业生仅占1.66%。也就是这个近千万人的大学生团体,其实核心成员全部是大专和普通二本学子。
但是,又为何我们耳闻目睹到的,总是知名公司招聘门槛便是985/211,让身为二本甚至大专的绝大多数毕业生,感慨自己实在生不逢时?
实际上,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不外乎大厂拥有更多话语权和曝光度。
多数大学生限于社会接触面、信息获取面的狭小,获取信息通常源于互联网那几个平台——腾讯系、微博、字节系等等。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这几个人尽皆知的公司无疑是大厂的代名词。而在大众容易接触到的渠道上,众所周知这些大厂招聘的对外口径,门槛基本是985/211起步。
大厂本身生产信息且负责分发信息,拥有话语权和曝光度的双重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种“名校学历才是有效学历”的认知。
另一方面,虽然数千万的专本科学历相对十几亿的人口总数而言,比例算不上多高,但实际基数庞大。加上从1999年算起,大学已经维持了超过二十年的连年扩招。反映在舆论环境中,每年院校的扩招和毕业生的增多不断被媒体提上议程,就强化出了“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一抓一大把”的主观判断。

不过话再说回来,算下来尽管大学生并非所谓遍地皆是,可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加上2020年疫情的影响,多数公司的招聘岗位数都在收紧。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上升,从整体人口比例上看大学生数量虽不多,奈何就业机会相对毕业生数量更少,竞争因此越发激烈。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大专生大部分从事了销售、客服、新媒体运营等高替代性的岗位。据《就业蓝皮书:2020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2019届有9.8%的高职毕业生从事了销售,排行第一;
基于此,越来越多人选择了考研、考博,力求使自己成为比例更小的那部分人,从而争取一份更有价值、回报更高的工作。
从这个层面来看,大专生选择提升学历(专接本),确实是求取更多机会的最优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