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豫湘桂会战日军成果与国军装备探讨

2020-09-30 16:35 作者:没被子的灰熊  | 我要投稿

和上期一样,豫湘桂会战也是网络政策收紧前左右撕逼的热门话题,敏感的那些点先跳过,只讲双方准备、装备等方面,其中一些谣言即使现在也能网上随便搜到,一堆影视剧弹幕评论里更是随处可见,最著名的就是各种军坛流传的汤恩伯在豫湘桂被日军缴获了几个师团的美械装备和美式装备的国军一溃千里,从而得出结论,国军都是渣渣云云。那我们就先从几个点来看看到底这些段子的真实性如何。

日军缴获和投入:

先看右翼最常引用的日军各级回忆录说法,“未受敌军多大抵抗,就攻占了桂林,继而攻占柳州,并乘敌军动摇之机,以“旭”的精锐师团(第三、第十三师团)进行果断进攻,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缴获了大量军需品,特别是美式武器。”
 “追击部队在怀远缴获敌大批军用品。计有反坦克炮两门、反坦克炮弹40吨、150毫米榴弹40吨、山炮弹90吨、15毫米机关炮弹17吨、20毫米机关炮弹10吨,飞机1架、飞机发动机6台、炸弹160吨、油17吨、机械20吨、粮食500吨、煤400吨。这是追击的战果,由此尚可看出美军援助桂、柳方面所用的力量。”
——《冈村宁次回忆录》

“所获得的物资中用处极大的还有当地粮库保存的500吨大米,因为都是已经脱了壳的大米,所以应该是军用大米。有了如此之多的粮食,日军无须再为部队的主食供应问题担心了。”
——[日]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

“那里有兵站医院,在那里还得到了大量的对于卫生所必不可少的医药材料。特别是得到了大量用于预防疟疾的药物奎宁的糖衣片剂,对于缺医少药的日军来说,这些药品是非常有用的东西。”
——[日]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
“1945年1月29日 ,我们在飞机场进行了搜索和清理。我们第三中队搜索了飞机跑道以南的那些仓库似的建筑群,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大量没有用完的航空炸弹。……无论如何,像美军那样,一旦日军逼近就把炸弹和粮食扔下不管,毫不犹豫地迅速转移,这种机动能力和丰富的物资储备令日军惊讶不已.........美军留下的物资中最多的是航空炸弹,也许美国人确实是有把这些炸弹运走太危险的理由,但不管怎么说,毫不在乎地把如此大量的炸弹轻易丢弃,只有美国才有这样的富裕。”
——[日]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

即使按照日军一贯对缴获“大量““海量”这些传统乐天说法,即使不讨论日军有没有灌水,比如惨烈的桂林保卫战说成“未受敌军多大抵抗”,大多正在缅甸作战的德制150榴总共几吨的弹药储备能说成被缴获40吨,就算日军战绩属实,在这场上百万人的大会战里,按日军所谓“大量”,除了难以估算的民用物资外,军用物资除来不及撤走的列车车厢和那“几百吨”弹药、粮食以及美军丢弃的机场里的炸弹外,就是2门战防炮和1架飞机,这算哪门子几个师团的美械?而且搞笑的是,本子记载了“大量”缴获后,却得出了因希望得到大量物资而发动的大陆作战已经没有意义。

“战争形势非常清楚地表明,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日]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

可能有人奇怪为什么有这种前后不一的描述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日军的投入比这些寒酸的缴获要大的多的多的多,豫湘桂日军集中了中国战区几乎全部的物资和机动兵力,合计51万兵力,火炮4000门(不包括掷弹筒),马匹6万7千,运输汽车1万3千辆,补给船艇1万余艘,征用日本几乎所有能调动的道路、桥梁工程的维修人才与器材,还在日本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一个建制完整的坦克师团,坦克投入1372辆。据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事经济后勤史》记载,第一阶段仅日本第11军就准备了13万吨弹药,折合65个师团会战分,第二阶段仅23军从广东派出的策应部队携带了16万吨作战物资。-----而整个抗战国军弹药总消耗也不过15万吨左右!第二阶段湖南战役,日军不计算独立炮兵部队弹药,仅炮弹就有480万发,还不计算迫击炮和掷弹筒。

光是湖南一个战场,日军总兵力达36.5万,局部战场上竟连人数上也远超过中国军队,更不用说日军装备的各型重、中型火炮多达4000多门。而湖南战场的中国军队已是全国(除滇缅)装备最好的部队,山、野等各种炮也不过50门,且多为老式,射速射程均不行,更不要说炮弹数量。战争的伤亡80%由重武器造成,双方重火力投射量的这个差距在战场实际情况如何可以自行想象一下。

与他的所谓缴获百十吨弹药和几百吨粮食相比,这投入和收获相比完全是坑爹到极致的赔本买卖,相当于你拿1000块投入挣了1块钱......


而此时的国军又是个什么情况?

地面装备:

与网络嘲讽国军运输大队长截然不同的是,整个抗战期间国军被缴获的重武器都非常少,国军抗战8年被缴获火炮---博福斯75山炮19门、辽14山炮22门、满清末年仿克虏伯75野炮34门、苏联M1886型76野炮70门、战防炮各型45门,其余各型火炮都是被缴获个位数,国军被缴获火炮加起来不到240门,其中大多是破坏待修,比如被缴获的16门德式88炮中的12门被破坏,日军统计的是到手的数量而不是完好数量。而且日军记录里缴获的75MM以上火炮大多注明伪中支第二期作战缴获的固定式,说明是无法运走的要塞炮和搬到岸上的舰炮。整个抗战国军损失的重装备还不如某少帅在东北的国际主义输送,更别说英美在东南亚作战伊始的慷慨物流和苏联早期德国后期那种大甩卖了。

而豫湘桂日军正面的国军到底是不是正儿八经的美械师呢?之前大号发表评论时有人在回复还煞有介事的列出了豫湘桂前美国售华武器清单,看的我是瞠目结舌。合计飞机12256架!坦克居然有9214辆!这居然还只是44年3月前........OTZ

先说美械陆军武器,因为补给线海岸一开始就被日军封锁以及苏日条约签订,美国物资基本只能从驼峰航线运来,因为C46和C47的运载量极低,再加上高原限制发动机推力,所以只能运送药品和部分轻武器。我也想不通C46这种高原反应运载量2吨多的飞机怎么运坦克这种几十吨的东西,而且他的货仓也没法装下除轻型战防炮、山炮外的其他重装备。

44年时的国军经过七年抗战,内地长期得不到武器补充,因为财政破产军饷断绝,士兵普遍营养不良,豫湘桂战役爆发前,国内战场陆军未获得一枪一炮,即使截止豫湘桂战役激战中的44年9月,国内紧急获得的美援陆军武器也不过只有:火箭筒506具,迫击炮30门(美军淘汰的37MM战防炮),反坦克枪618挺(英军淘汰),山炮96门,步枪1000支(美军淘汰春田式),机枪351挺(美军淘汰水冷式),冲锋枪1706支。国内战场王牌中央军74军派人火速前往桂林接收,结果3万人的部队只领回2把汤姆逊冲锋枪和区区60发子弹,美军顾问解释说:先拿回去当师范教材吧...................

截止44年9月国内得到的武器补充合计


连史迪威这个黑心肝的都不好意思的承认,这点东西简直是用一只麻雀的屎去肥十英亩的田。

魏德迈接替史迪威来华后,更惊讶:”事实不是中国政府表现得多差,而是多么的好!“,中国得到的援助仅仅是”涓涓细流“,却能抗击日本这么久!

至于空军,很多右翼嘲讽说44年的中美空军居然还能让衡阳陷落,而实际上豫中会战时,因中美空军的油料被史迪威扣下,搞得陈纳德无戏而唱,全会战中,中美空军起飞架次居然只有日机的三分之一。而长衡会战的高潮,日军正是在中美空军缺乏燃料,在七月末和八月初无力轰炸日军的十多天里,仗着空中和兵力优势,攻下的衡阳。

“中国战场的油料补给日渐不足,7月7日之后,这种状况更加恶化。。。。到7月13日,汽油短缺更加严重,17日,为避免受到袭击,不少战斗机也不得不飞回昆明。有五天之久,美机不能起飞,惟一能升空作战的是在芷江的中美混合联队第五战斗机大队。这样,中美空军在关键时刻无法支援中国地面部队,而且遭到日本航空兵力的攻击,一度丧失了制空权.........(日机)这一空袭一直持续到中美空军重新获得充足的补充后的8月5日,与此同时,日军地面部队也充分利用中美空军在天空上短暂消失的空隙,在航空兵力协助下加紧了对衡阳的攻势,孤城衡阳经过中国陆军第10军长达47天的浴血奋战。。。。于8月8日陷落”

------中国航空工业出版社 《浴血长空-----中国空军抗日战争史》

而当时,不要说内地国军,哪怕是已经到滇西的远征军,以王牌第36师为例,装备同样穷迫:

同样可怜巴巴的叫花子远征军

在滇西的精锐都是这种装备水平,留在内地战场的国军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豫湘桂会战各阶段国军各式身管火炮相加只有141门,更可悲的是,很多国军师团不要说美械武器,就连这种万国牌火炮都一门没有。

比如国军第29集团军,一门山炮都没有,集团军只下属1个重迫击炮营,但是一门炮只有区区10发炮弹,下面的军和师也都没有炮兵。就是中央军74军和10军这种国内仅存的王牌军也同样惨不忍睹,74军参谋叶方华回忆,武汉会战时的51师装备很烂,除了少数的河南制造的中正式步枪以外,其他都是汉阳厂制造的笨重的老套筒。机枪也不多,一个团也只有2-3挺重机枪。一个师3门沪造山炮。到常德会战前随着战争的损耗变得更加可怜,参战的第74军师级部队都没有1门山炮,而只有迫击炮。中央军第94军,第75军,第26军,第2军都一样,4个军12个师,连一门山炮也都没有,只有迫击炮。南昌会战中央军三个军才16门迫击炮,身管火炮一门没有,师级最依赖的“重武器”就是个位数的迫击炮。而豫湘桂第一阶段的河南战役,汤恩伯那些连饭都吃不饱只会扰民的叫花子式中央军师团,甚至连最可怜的迫击炮都得不到补充。


日军为什么1个大队就能对打国军1个师
反攻桂林的中央军,说乞丐也不为过


记者白修德(就是《1942》的那个美国记者)跟随增援衡阳的中央军62军时有如下记载:

“一群中国士兵守着生锈的机枪或擦拭陈旧的步枪。日军总是在村庄里200-300人一处,有轻炮支援。任何一处中国兵和日本兵都是5:1。可是日军全有轻重机枪和野炮。任何中国士兵想要通过开阔地一两里的地方接近日军总会被敌人火力击倒。这样的火力此方无法压制。”

“中国兵三个人中只有一个扛着步枪。。。每人有2颗手榴弹。师有2门七五山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物。附有炮弹200发,发射起来象守财奴算着金币样的吝啬”。

“中国士兵背着自己的步枪和口粮步行前进,他们很瘦,汗流浃背,挣扎着每一步,整个部队都没有一辆汽车,骡马也极难看到。攻击开始的时候,1个师的中国军队在1门一次大战时代的法国山炮和9门迫击炮的掩护下开始爬上日军占据的山地。中国迫击炮间歇地在山头上嘘嘘叫着,机枪和步枪在夏日的炎热中,间隔很久才热闹一次。三天后,耗尽给养的中国军队开始后退,不会有再多的东西了............向桂林开进的中国援军是一支14000人的军队,但只有2千枝步枪。在500英里范围内,其他中国援军也正在分散开来,他们有些已经很疲倦,有的缺乏经验,所有的部队弹药都不够。“

白修德感慨这支在生存死亡线上挣扎的援军的表现称”他们已经做了血和肉所能做的事情”。


空军装备:

豫湘桂战役爆发前,国内把战时英苏美各式购入飞机相加才713架。

租借法案生效后,中国得到数亿美元的份额。中国表示将5000万美元拿出来购买飞机并提出务必在1942年底之前提供给中国500架飞机,43年内提供1300架飞机。

到了1942年7月,见美国一再拖延,飞机支援遥遥无期。宋美龄亲自带着陈纳德,周志柔等人出面,要求史迪威必须解决空军装备问题。美国表示提供1000架飞机根本不可能,宋美龄他们将数量减低了一半,要求至少提供500架飞机,其中200架提供给中国空军,300架提供给美国第14航空队,其中350架为战斗机,其余都是轰炸机和少量侦察机。同时,中国希望美国务必在每个月补充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飞机,用于弥补战损。此时中国境内的飞机早已过时,飞虎队的P40战斗机也不如日机先进,陈纳德他们强烈要求提供最先进的飞机给中国:也就是战斗机必须是P39飞蛇,而轰炸机必须是B25米切尔。

史迪威知道中国战场可怕的现状并表示认同!但还不到一个月,美国政府又搞了猫腻,宣布许诺提供的500架飞机必须先送到苏联。

蒋由此大怒,让宋子文亲自去交涉,同时自己也亲自写信表示愤慨:美国这才在1942年底陆续交付中国老式战斗机150架,轰炸机19架。

有意思的是,美国人给中国的,全部是一些很烂的飞机。比如加拿大连当教练机都不要的P66,和美国自己飞的很烂的P43(起落事故一大堆,兵器杂志有专刊介绍),以及性能早已过时的P40,而提供的A29轰炸机是由民航班机临时改造的.......

到1943年初,又仅交付5架旧式运输机,而陈纳德的第14航空队居然也仅得到20架飞机,完全是打发要饭的。情况又有所变化是1943年5月,中英美在华盛顿召开三叉戟会议,英美都要求中国反攻缅甸。中方代表表示同意,但再次提出提供足够数量飞机的要求。同时,美国从此时开始计划利用在四川的机场由第20航空队的轰炸机攻击日本本土。以上这些都必须得到中国政府的帮助。罗斯福只得下令提高援华飞机数量。

到了1943年底,中国终于收到飞机312架。虽然这批飞机除了12架B25轰炸机以外,其余还是老式飞机,总数毕竟有300多架。这样一来,到了1944年初,中国方面先后得到美制飞机481架。而之前苏联外销给中国的飞机是232架,合2254万美元。其中战斗机156架,轻轰炸机62架,重轰炸机6架,教练机8架。

合计加在一起,中国到44年初先后得到的飞机是713架。日军驻华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先后投入6000~7000架次。


豫湘桂前国军的准备到底如何:

实际上跟珍珠港一样,军统很早就发现了日军的战略企图,戴笠在1944年初就掌握了日军将在年中前发动攻势,并且首选地在河南,所以军统年初还派游击队炸毁了焦作煤矿,延迟了日军时间。3,4月间获得了日军详细的作战计划和战略企图。5月初还获得了日军集中10个师团进攻长沙的详细情报。又在6月初获得了日军在长沙周边的详细部署。但美国由于过度膨胀,跟44年接连误判了日军莱特湾反扑、德军阿登反扑的骄横态度一样,在戴笠把情报通过光头送给罗斯福提醒中国战场的日军反扑动向后,马歇尔和史迪威还认为这是狡猾无能的光头试图保存自己实力,不肯为盟军在缅甸的行动出力,所以史迪威在罗斯福的支持下拒绝交出远征军指挥权并禁止远征军回国,甚至就连最基本的给国内国军紧急输送军火的要求也拒绝了。

“此时的中国守军,却正处在战力严重空虚的阶段。由于中、美为了军经、援助的问题,爆发了严重的摩擦,双方关系几乎濒临破裂;在史迪威的运作之下,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是遭到全面的破坏,不但所有援华的陆军装备、物资都用到史迪威的缅甸作战准备之中,而且中国最精锐的八个军的部队,被抽调去参与缅甸作战。史迪威在这时一再强调,日军根本无意对中国军队发动任何的作战攻势,最多只是破坏与劫掠的“军事演习”罢了;所谓日军即将在中国战区发动全面攻势的情报,只是蒋介石借口来“勒索美国”的援助物资而已,因此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与参谋长,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摩擦与政治斗争,在最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对于日军的作战动向与情报判断,看法也几乎是南辕北辙。

史迪威这时掌控着一切的美国援助物资,以及中国的战略预备队兵力。他一心一意只想动员华军,早些帮他完成反攻缅甸的作战。同时他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就是希望蒋介石的部队在中国本土能够遭到一败涂地的打击,这样他才能有机会全面地接受中国部队的作战指挥权。因此史迪威故意漠视日军集结的情报,不断向华盛顿报告蒋介石根本无法作战,日军在中国战区其实没有威胁。

由于美国政府拒绝借款以挽救中国后方所爆发的恶性通货膨胀,因而与国民政府产生了严重的摩擦与误会。

美国日常怼光头

同时盟国决定延后打通援助中国的缅甸通路,因此中国能得到的实际援助,仍然只靠驼峰空运的一点点物资,来维持中国战区最低限度的战力。但这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已经因为多年的战争而使力量面临枯竭,同时外援久候不至,人心更是动摇;华中地区又碰上连续两年严重的旱灾,造成国民政府控制的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粮食、物资匮乏与恶性的通货膨胀,不但数以百万的人民可能因饥荒而死,就连军队的衣食补给,也发生极度的恶化的问题。

国民政府在领土与人口日益紧缩的状况之下,收入难以增加,但是战费则不断飞跃成长,为了应付抗日战争的庞大战费支出,只有扩大法币的发行量。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之前,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总余额,只有14亿元,但是到了1944年的12月,法币的发行总余额,已经暴升到1984亿元,增加了150倍。

由于法币近乎无限量的发行,国民政府统治地区的物价大幅上升,以1941年的物价指数为100,到了1944年14月,物价指数上升到3220。在1944年里,物价几乎是到了天天上涨的地步,靠薪水收入的军公教人员,受害最深;同时前线的部队,也普遍缺乏衣食、医药与装备。在史迪威与其同路人设法分化、离间之下,后方人心对于政府的失望,已经接近不满与沸腾的状态,于是各个政治派系的人物开始借题发挥,国民政府内部开始涌现政潮,而原本全国上下团结抗日的精神开始涣散。

为挽救经济的问题,国民政府企图以美国的贷款,在美购买黄金,然后运回中国市场抛售,以设法收回法币。但是这项工作又受到美国财政部次长怀特不少的行政干扰,因此时断时续。虽然收回部分法币,不过由于黄金数量不足,并没建立人民对于政府的财政的信心,也就没有发生所预期之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

华军河南阵地的防务是由蒋鼎文与汤恩伯负责。由于日军在中条山会战之后,将近三年都没有在华北发动攻势,而日军的主攻一直集中在湖南战线,河南一带的国军失去作战的警觉与士气;加上天灾人祸,民生困苦到了极点,军队的补给不足,战力已经降到空前的底点。在日军发动攻势之前,由于史迪威坚持认为,日军的攻击只是例行出击的演习,根本无意深入华军阵地与进行长期的占领作战,当前国军应该以静制动,故将远征军调入缅甸进行作战。所以在豫湘桂第一阶段战役汤恩伯奉命以静态防御,在嵩山以东的密县、巩县一带阵地布防的同时,蒋介石企图抽调远征军回来参战不但遭到史迪威拒绝,而且在罗斯福亲自介入的压力下,于4月25日,蒋被迫下令远征军由云南出动参与缅北的作战。这时候日军刚攻陷郑州,开始击溃国军在河南的防线,蒋介石却只能眼看着中国战区受到日军攻势无情的蹂躏。”

----------------郑浪平《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所以当时豫湘桂战役爆发前,国内可以说是山穷水尽、装备极其穷困、政府破产、一副药丸的末日情景,和右翼说的此时光头吃香喝辣,国军装备精良压根风马牛不相及。别说可怜到连叫花子都不如的国内国军,就是远征军,在英国的眼中,也只是为了英国在缅甸与印度的利益而战。在美国的眼里,只不过是介入英国远东殖民地的一颗棋子。

虽然后来豫湘桂会战的爆发给了美国一记耳光,最终史迪威成了替罪羊给解职,不过远征军最终没能配合美国染指英国殖民地的企图,在打通滇缅公路后就草草回国增援,没有进一步参加对缅甸全境的进攻,而恼羞成怒的美国人在远征军回国时,强行扣留了援助远征军的坦克等重武器,尤其是M4中型坦克,情愿扔海里都不让你带回来。

实际双方交战损失和后续影响:

从上所述,日军国军在豫湘桂会战前和爆发后的双方装备和内部情况,那是不是国军在豫湘桂就真像教科书说的那样“损失5、60万人”的惨不忍睹呢?但诡异的是和万众一心的淞沪抗战和悲壮惨烈的武汉会战相比,离心离德、山穷水尽的豫湘桂会战反而是抗战国军战损比最出色的会战,也是日了狗了。

第一阶段豫中(河南)会战日军兵力15万,国军30万,日军装甲部队坦克225辆,其中200辆97改,另有装甲车466辆,火炮飞机不计,最终日军轻松击溃了汤恩伯的叫花子军团。第二阶段长衡会战,日军兵力36.5万,国军先后投入兵力40万,双方杀得尸山血海,国军凭借血肉之躯居然取得了优势击杀比,但战功赫赫的王牌中央军第10军也全军覆没。第三阶段桂柳会战,日军兵力16万,国军实际兵力不足15万,主力为广西民团等杂牌军,还有第二阶段撤下来的中央军残兵,武器人员损失惨重,桂林守军不足2万,还大多是拿着土造步枪的民团,但意外的是依旧给日军造成很大杀伤。当然国军在整个会战期间表现也是参差不齐的,有惊慌失措的无脑溃散,但更多誓死奋战力挽狂澜的。果粉往往拿高光点来捧,五毛往往拿糟心点来黑,就形成对国军的不同印象。

国军44年全年死伤官兵共计22万人(包括缅甸和敌后),日军自己战报是是“大陆作战“--- 死11732名 伤22764名 病66543名”。伤亡病合计10万多人。据参战的日方独立炮兵“トセ部队”资料证实,这还仅是截止到攻陷桂林时的损失,不包括后面艰苦悲惨的由桂向黔的长途追击与被归国远征军追击回撤的战斗。但就是这样却依然是漏洞百出,缩水严重。美军公布的损失是日军损失14万,国军损失18万。国军在洛阳和衡阳桂林一带挡住了日军的势头,耗尽了日军最后的机动兵力,大陆作战被日军自己批评为”“无策无谋の作戦は日本军では后々までも続く蛮行で、この损害が非常に大”。“仅参战的日军精锐的甲等13师团在战役期间死亡人数为4000人(长田荣太郎《湘桂作战第二期》),而伤病更多。但从其下属联队的数字看,4000的数字似乎很保守。比如第65联队在战役初期自湖南平江出发时为3800人,11月打到广西河池,即已战死和重伤、病超过2300余人,占联队总兵力三分之二,还不计轻伤轻病。其中战死902人。随后的广西防守与败退过程中又死亡600人。超员满编的第65联队基本打光,就剩个空架子。第3师团更是明治维新时就建立的老牌甲种师团,也是唯一全程参加侵华的师团,在长衡会战中先后在醴陵、茶陵、安仁遭重创。后在第27师团、第34师团和第13师团支援下,战至月底,始突破围阻。师团下属各联队的战斗中队损失过半,像6联队第1大队第3中队自河南淅河出发时160人,撤退回防线时已死亡87人,同师团的第34联队死亡多达1700余人(仅6月就死亡737人)。而其他参战日军师团都损失惨重,仅此一役日军机动兵力参战各师团平均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战力,基本都丧失了战斗力。

而且敌后因为大量抽调兵力有了真空地带,客观上促进了敌后反攻---日军自己资料,由于大量日军精锐精英力量在一号作战中被消耗,留在华北的日军处境孤危,面对八路军的凌厉攻势几无还手之力。熊泽京次郎在《天皇的军队》记述了派往中国山东莱芜县旧寒镇第59师团(通称‘衣’师团)第45大队第1中队的铃木丑之助伍长的证言:‘进入秋季后到年末这段短暂的时间内,周边的警备队接连被中国军队歼灭,这个分屯队并不安全。距离据点约300米的对面是中国军,近在咫尺。中国士兵简直就像是守卫这边安全的警备兵,从昼间开始一直在那儿走来走去........若是想从中国阵营朝这边攻击的话,大概10分钟我们可全部被歼灭,只是对方不会随意发起攻击罢了。”,而山东那边,日军居然混到要向“土八路”缴纳过路费才能给城里输送粮草的可怜地步,对比豫湘桂战役爆发前的“一枪打穿根据地”的窘迫地步,一下子攻守易形。而更多的敌后地盘因日军的全力收缩而被光复,这也是《亮剑》楚云飞和李云龙后来轻松进入县城上演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个人结论:

纵观整个豫湘桂会战,除了第一阶段,基层国军的表现还算不错,相比之下日军战术越来越儿戏,动不动猪突,对比欧洲美国和苏联因压倒性的武器人员装备而击溃了德国的阿登反击和巴拉顿湖反击,豫湘桂会战的国军整体而言并不是五毛嘴里的可耻与无能,对比大环境下反而可以称为表现更为优异,刻意无视美国因素、实际武器装备、财政情况来抹黑造谣国军,造谣出一堆美械军丢盔弃甲,这很不地道和不尊重先烈;

那是不是就说明豫湘桂会战就像果粉宣传的那样要翻案呢??个人认为也是不能的,就像上文所述,你常凯申身为领袖,不能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不管有多少客观理由,沦落到被一个史迪威玩的团团转差点当上太上皇的地步,国内要到的补助更是杯水车薪,不骂你骂谁????虽说国民党这个政党的传统媚外内斗的劣根性和国力弱小是根本原因,但最高统帅没有手腕来统御整合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不管国军表现多么优异,豫湘桂战役本质依旧是一个先天性发育不良的政党在无能的领袖下四分五裂,从而被外国势力渗透而眼睁睁跳坑的历史悲剧。沦丧了那么多领土,让那么多百姓丧命,这些锅不由最高统治者背,难道要那些奋战致死的普通国军将士来背??所以光头守土失责的责任是跑不掉也洗不掉的。另外一些国民党部队尤其第一阶段战役的汤恩伯所部,虽然有武器客观因素,但考虑到不懂抚恤灾民还扰民有术,这个不用说了,随便黑不反对。

而国民党的这些劣根性即使今天到了台湾都死性不改,内斗内行,选举被民进党三番两次爆来爆去,最近更是被民进党指着鼻子转跟着一起反大陆,想操控美猪议题又不敢惹怒美国从而畏手畏脚,活脱脱一个传统士大夫朋党集团。

至于在各种视频下面宣传抗战美国大力援助中国伟光正的那些美分,其完全无视豫湘桂前后美国漠视中国战局企图操控中国政局的事实,其用心非蠢即坏。比起美国,战前德国和战时苏联的以物易物援助反而更靠谱。即使战后,比起美国动不动武器禁运和扶持旁系代理人,再看看美援的那几十门一战155和春田,英国倾销的那些冲锋枪和日本留下来的海量重武器作用更大,就是蒋公子去菲律宾武器坟场里自己淘都比美援靠谱。

以上是个人对豫湘桂会战前后一些情况的浅见,既有自己的见解也有搜集的资料,可能也有错误,一方面以爱好者来说水平不足,一方面话题敏感,就不过多叙述了。

豫湘桂会战日军成果与国军装备探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