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陶复合刹车材料研究 复材云集|复合材料
飞机、汽车和髙速列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刹车 材料经历了从铸铁、合成材料、粉末冶金材料到炭/ 炭复合材料和炭/陶复合材料的发展。炭/陶复合刹 车材料是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高强 度炭纤维为增强体,以热解炭、SiC 等为基体的多相 复合刹车材料, 是在炭/炭复合刹车材料的基础上, 引入具有优异抗氧化性能的 SiC 陶瓷硬质材料作为 基体的一种刹车材料,既保持了炭/炭复合刹车材 料密度低、耐高温的优点,又克服了炭/炭刹车材料 静摩擦系数低、湿态衰减大、摩擦寿命不足及环境 适应性差等缺点,成为新一代刹车材料。2008 年, 由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联 合研制的炭/陶飞机刹车盘首次在国内飞机上装机 应用,并先后在舰载机、歼击机、预警机等多个机型 上实现推广,国外尚未有相关应用报道。
本文介绍了炭/陶复合刹车材料的主要制备方 法,并围绕影响炭/陶复合刹车材料性能的组分与结 构设计、残余 Si 含量控制、抗氧化技术 3 个关键问 题展开阐述。
1 炭/陶复合刹车材料的制备工艺
炭/陶复合刹车材料制备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减 少纤维损伤、 在纤维/基体界面形成适当的结合强 度、克服基体致密化的“瓶颈效应”以及降低制备成 本。目前制备炭/陶复合刹车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 有 化 学 气 相 浸 渗 法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 CVI)、聚合物浸渍热解法(Polymer impregnation pyrolysis, PIP) 和反应熔体浸渗法 (Reactive melt impregnation, RMI)。
1.1 化学气相浸渗法(CVI)
CVI 法指通过气相前躯体在高温下发生化学 反应从而在预制体空隙内部沉积热解炭及 SiC 的 方法。CVI 法主要包括两种工艺路线:一是以丙烯 或天然气/丙烷为碳源气体, 先在预制体炭纤维表 面沉积一层热解炭, 之后以 CH3SiCl3 为 SiC 气源, H2 或 N2 为稀释气和载气热解沉积 SiC, 制得炭/陶 复合材料;二是以 SiCl4、CCl4、H2 混合气体为气源 共沉积热解炭和 SiC 基体制得炭/陶复合材料。中 科院金属研究所最早采用 CVI 工艺制备出了基体成分呈梯度变化的 C/C-SiC 复合材料。CVI 工艺 可实现微观尺度上的成分设计、纤维受损小,但制 备周期长、成本高,材料密度低且存在较大密度梯 度,孔隙率较大。
1.2 聚合物浸渍热解法(PIP)
PIP 法是将有机聚合物先驱体(如聚碳硅烷)溶 液在压力作用下浸渍一定密度的 C/C 坯体,干燥固 化后再经热处理使有机聚合物热解为 SiC 陶瓷的方 法。美国橡树岭国家重点实验室采取 PIP 法,从原 理上解决了残留 Si 过多导致的刹车盘高温粘接问 题。用该方法制备炭/陶复合刹车材料,因聚合物转 变过程中陶瓷产率低且产生基体收缩,因此不能得 到完全致密的材料。该方法的优点是可设计性强, 工艺性良好,烧结温度低,但是工艺周期长、成本 高,基体的收缩率很大,并伴有裂纹产生,会导致结 构不致密。
1.3 反应熔体浸渗法(RMI)
RMI 法是指采用熔融 Si 浸渗多孔炭/炭材料, 使熔融 Si 与部分基体炭反应原位生成 SiC 陶瓷基 体。RMI 法工艺流程简便、生产成本低,是目前炭/陶 复合材料应用最广泛的制备工艺。但 RMI 法存在的 缺陷是反应的过程中熔融 Si 不可避免地与炭纤维 发生反应,导致纤维增韧作用降低。同时,材料中不 可避免地会残留有一定含量的 Si 元素,导致材料的 工作温度下降,抗蠕变性能降低。
德国宇航院采用 RMI 工艺制备的炭/陶刹车 盘已在保时捷、 奥迪等高档汽车上得到成功应用, 但其以短纤维模压成型为主,导致材料主要为各向 同性结构,脆性增强,材料容易失效;同时残留 Si 含 量高,容易发生粘盘事故,影响刹车安全性。王林山 等通过精确控制工艺参数制备了摩擦磨损性能优 异的 C/C-SiC 复合材料。董本兴等以石墨粉为填 料, 采用单向加压浸渍-热解制备了多孔 C/C 复合 材料后利用 RMI 成功制备了低成本针刺毡 C/CSiC 刹车材料。目前关于残余 Si 对炭/陶复合材料摩 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的研究报道还较少,残留 Si 量的 可控技术将是 RMI 法制备炭/陶刹车材料的一个亟 待解决的问题。
1.4 联合制备工艺
上述单一炭/陶制备工艺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可以多工艺联用,综合各种方法来制备 C/C-SiC 刹 车材料以改善其性能。例如航天四院 43 所采用 CVI 法结合 PIP 法制备的 C/C-SiC 均匀性好、 力学性能 高,但是其制备周期长,成本较高。徐永东[16]将 CVI 法与 RMI 法相结合,开发了一种低成本、耐高温和 抗氧化 C/C-SiC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 炭/陶复合刹车材料制备关键问题
刹车材料要求具有合适的摩擦系数及低磨损 率, 摩擦磨损性能作为制动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 决定了制动材料的质量和使役安全。炭/陶复合材 料作为刹车材料虽具有很大优势,但其摩擦磨损性 能受材料成分、物相分布、组织结构等多重因素影 响,尤其大量残余 Si 极可能在制动过程中发生熔融 引发粘着效应,影响制动稳定性及刹车安全;另外, 刹车过程中的高温环境很容易使得局部的 C/C 结 构单元发生氧化, 大幅降低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因此在设计和制备炭/陶复合材料时,应充分考虑材 料的组分及结构设计、残余 Si 含量控制及抗高温氧 化三大关键问题。
2.1 组分及结构设计
2.1.1 组分调控与设计
炭/陶复合刹车材料的微观结构包含炭纤维增 强相、热解炭基体、SiC 陶瓷基体及少量残余 Si。三 维针刺炭纤维预制体作为炭/陶刹车盘的骨架,垂直 于摩擦面方向的针刺纤维能提高材料的导热系数 和层间剪切强度,有利于提高刹车的稳定性和抗磨 损性。热解炭作为基体相,其含量对炭/陶材料摩擦 磨损性能有重量影响:随着热解炭含量的升高,材 料硬度逐渐降低,摩擦系数逐渐增加。
SiC 陶瓷相 为硬质相,其作用是提高摩擦系数,但摩擦表面 SiC 含量过高时产生“犁沟”效应而加速磨损。摩擦表面 和近表面的 Si 相在刹车过程中会因温度过高而熔 融,出现粘着磨损,严重影响刹车安全性。刘莹等研究了 Si 含量对炭/陶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Si 含量的增加,材料开气孔率逐渐 降低、硬度逐渐增加,磨损由单一的磨粒磨损逐渐 转变为磨粒磨损、黏着磨损混合磨损机制,当 Si 含 量(质量分数)为 28.42%时,材料力学及物理性能较 好、摩擦系数较高、磨损率最低,对应摩擦磨损性能 最为优异。
李金伟等采用温压-熔渗工艺(WPLSI)制备了短炭纤维增强 C/C-SiC 复合材料,研究 了炭纤维含量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材 料力学性能在 20%~30%范围内随纤维含量的升高 而升高,当纤维含量为 30%时,其抗弯强度达及垂直 抗压强度分别达到 104.63 MPa 及 167.99 MPa。
增加填料对基体进行改性是改善 C/C-SiC 复 合材料摩擦性能的有效方法。肖鹏等在 C/C-SiC 复合材料中加入金属 Fe 制得 C/C-SiC-Fe 刹车材 料,制动过程中材料表面将形成不易氧化的 FeSi 和 FeSi2 填充孔隙起到缓冲作用,可有效防止高速制动 过程中刹车材料发生高频振动造成的制动不平稳现象。但温度过高时 Fe 会侵蚀炭纤维,对材料造成 损伤。
而 Cu 与炭纤维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不相容, 因而不会侵蚀炭纤维。采用 Cu 与 Si 熔渗 C/C 坯体 对 C/C-SiC 复合材料进行改性后,由于铜合金的加 入提高了摩擦表面的导热、散热能力,有利于稳定 摩擦系数,有效防止材料的氧化磨损,起到了减摩 耐磨的效果,提高了材料使用寿命。刘磊等采用 反应熔渗法制备了不同 Al 含量的 C/C-SiC 复合材 料,发现在 Al 含量为 40%时质量磨损率最低,腐蚀 形貌表明提高复合材料的致密度能有效提高抗冲 蚀性能,而增加铝含量则能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抗冲 蚀性能。
Tülbez 等在浸渗液态 Si 之前将碳纳米管 (CNTs)浸渍到 C/C 预制体中,结果表明以 CNTs 形 式在 C/C 预制体中加入过量的碳,可以显著提高 Si 的浸渗效率,从而提高 C/C-SiC 复合材料的密度和 微观组织的均匀性;另外,未反应的 CNTs 及较低的 残余孔隙率使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比未加 CNTs 的 提高了 40%。
2.1.2 结构设计
预制体作为炭/陶复合刹车材料的增强体,其结 构及均匀性直接影响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杨尚杰[25] 采用两边纯网胎、中间三维针刺的新型“三明治”结 构预制体避免了因预制体结构不均匀造成的摩擦 磨损性能不稳定的问题。刘荣军研究了不同结构 炭纤维预制件对 C/C-SiC 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发 现炭布叠层结构预制件制备的 C/C 素坯有利于 Si 的渗透反应,得到复合材料致密度高,力学性能好。
2.2 残余 Si 含量的控制
炭/陶复合刹车材料中的残余 Si 会显著影响材 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一方面增加了组织的不均匀 性,影响摩擦系数稳定性;另一方面,残余 Si 的存在 会使得摩擦面产生较大的粘着力,在摩擦过程中出 现粘着磨损,影响刹车安全,因此需对炭/陶刹车 材料中的残余 Si 含量进行严格控制。

研究中一般通过引入填料与基体反应生成化 合物来降低残余 Si 含量。Fan 等采用 CVI 法制备 了纤维含量 32%(体积分数)的三维针刺炭/炭预制件 (图 1 (a)), 随后用液态 Si 直接渗透 C/C 多孔体,Si 熔体自发地渗入预制体并与炭基体反应形成 SiC 基 体,成功制备 C/C-SiC 复合材料(图 1(b)),其结构 成分质量分数为 70%C、22%SiC 和 8%Si。随后用 TiC 粉末的水浆渗透 C/C 多孔体得到 C/C-TiC 复合 材料, 再通过一次液态 Si 浸渗反应得到 C/C-SiCTi3SiC2 复合材料(图 1(c)),其中未发现残留 Si,表明 形成的 Ti3SiC2 取代了残留 Si。此外,可通过在 Si 粉 中添加 Ti 粉, 采用液态 Si 浸渗法制备 C/C-SiC 复 合材料,Ti 与 SiC 反应生成 Ti3SiC2,Ti3SiC2 的硬度比 SiC 低,其引入能有效降低材料表面的“犁沟效应”, 有利于在材料表面形成摩擦膜,有效降低了材料中 残余 Si 相的含量和磨损率。
2.3 抗氧化技术
刹车过程中的高温环境很容易使得局部的 C/C 结构单元发生氧化, 大幅降低材料的摩擦磨损性 能。与炭/炭复合刹车材料相比,炭/陶刹车盘中的碳 相大多被 SiC 包覆,使炭/陶刹车盘具有一定抗氧化 性,但由于多相材料热膨胀失配而产生基体裂纹会 成为氧的扩散通道,且正常刹车条件下,飞机刹车 盘非摩擦面的温度为 600~900 ℃,因此,开发高温 环境下炭/陶复合刹车材料的抗氧化技术具有重要 意义。
2.3.1 界面抗氧化
作为纤维和基体连接的桥梁,界面不仅能提高 炭/陶材料的韧性,还能起到提高纤维抗氧化性能的 作用。热解炭(PyC)来源广泛,与纤维和 SiC 基体相 容性好, 作为界面相可显著提高炭/陶材料的韧性, 但在高温条件下易氧化的缺点使其逐渐被结构复 杂的(PyC-SiC)n 和(BN-SiC)n 等复合界面所取代。这 些结构复杂的复合界面不仅可以增加氧化介质的 扩散路径,提高材料抗氧化性能,还可以调控纤维、 基体之间热膨胀和模量的匹配性,综合提高材料的 力学性能,但成本高、工艺复杂等缺点制约了其进 一步广泛应用。
2.3.2 基体改性抗氧化
除了界面抗氧化,基体改性也是提高抗氧化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在基体中引入高温下能与氧化 介质发生反应生成玻璃相的组元(如 B、BxC)、难熔金 属的碳化物或硼化物(如 ZrC、ZrB2、HfC、TaC)使其 生成 B2O3、SiO2 等物质, 高温下这些物质形成玻璃 体系,封填氧化介质扩散通道,从而抑制材料氧化。基体改性分为多元弥散基体改性和多元多层基体 改性两种。多元弥散基体改性是将组分以尺寸为 1~100 μm 的颗粒形式弥散到基体中, 而多元多层 基体改性是通过工艺实现改性组分在基体中的可 控分布。
刘建功等将 C/C 多孔体浸渗 B4C 浆料,干 燥后用适量的 Si 粉包埋, 通过熔融渗 Si 得到改性 的 C/C-SiC 复合材料,不仅消除了残留 Si,还提高 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另有研究表明通过 RMI 和 PIP 组合工艺同时引入 ZrB2 和 ZrC 改性的 CMC-SiC 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抗氧化和抗 烧蚀性能[33-34]。多元基体弥散改性的难点是其组元 分布难以控制,难以发挥协同优化。李思维等在预 制体中沉积了 PyC 界面层,又连续沉积了两层 SiC, 再沉积两层 B-C,循环反复最终得到了 B-C 改性的 C/C-B-SiC 复合材料, 发现在应力作用下裂纹的开 裂和 B-C 氧化愈合同时进行,在低温、湿氧环境中 可服役超过 60 h。
2.3.3 涂层抗氧化
相对于基体改性技术,材料表面抗氧化涂层技 术具有工艺简便的特点,可在材料表面阻挡氧化介 质扩散入材料内部,因而获得广泛应用,要求抗氧 化涂层不仅应与基体间有良好的结合强度,还需具 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抗热震性和高温自愈合性 能。目前,C/C 刹车盘使用的抗氧化涂层为磷酸盐体 系,该体系涂层可钝化缺陷,却无高温自愈合能力, 而且磷酸盐易水解, 不适用于潮湿环境和海洋环 境,同时,由于磷酸盐体系与致密炭/陶材料结合强 度差,也不宜作炭/陶刹车盘的防氧化涂层。

邓娟利 等基于磷酸盐钝化活性点以及玻璃的自愈合特性, 采用涂刷法制备了硼硅玻璃/磷酸盐双层涂层体系 并分析了其抗热震和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双层涂 层体系显著降低了材料氧化失重率(图 2),涂层 覆盖了裸露的炭纤维和炭基体,对材料表面的活化 点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封填了微裂纹,有效阻 碍氧气进入基体内部。

氧化试验后的涂层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缺陷,裂纹中封填有玻璃相并已部分愈 合(图 3),与此同时海水中存在的羟基团会降低玻 璃网络结构的连通性, 使得涂层玻璃化转变温度下 降,高温熔体黏度降低,提高了涂层自愈合能力。
近年来,共沉积涂层得到了广泛关注。Piquero 等采用共沉积工艺对 CMC-SiC 进行涂层改性,发 现 B4C+SiC 共沉积涂层的抗氧化性优于 B4C+SiC 双 相涂层,提高 Si 与 B 比例时,有利于提升高温抗氧 化性能。目前,共沉积涂层向四元、五元体系发展, 例如 Ti-Si-B-N[38]、Zr-Si-B-C-N[39]。另外具有极高 熔点的 HfC、ZrC 等超高温陶瓷也可用于 CMC-SiC 材料涂层改性。姚西媛等采用高温反应熔渗法对 C/C 复合材料进行了 La2O3 改性 ZrB2-SiC 涂层,结 果表明其有优异的全温域抗氧化能力,这归因于氧 化过程中 ZrB2-SiC 涂层表面形成的 La-Si-O 玻璃 层和 ZrSiO4 钉扎相的协同作用大大提升了高温环 境下氧化膜的稳定性。
3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炭/陶刹车材料已逐渐取代炭/炭复合材料成为 了新一代刹车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巨大的应 用潜力。随着航空航天等一些高技术领域的飞速发 展,对炭/陶刹车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研 究重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现有制备工艺,采用联合制备工艺调控 材料微观结构,以此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提高 材料的性能。
2)开发新改性体系和方法,优化材料的组织和 结构,提高其摩擦磨损性能。
3)综合基体改性与表面涂层联合抗氧化技术,提高材料在宽温度范围的抗氧化能力。
来源:炭素技术 作者:周蕊 杜淑娣等
版权声明:复材云集尊重版权并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无法溯源的文章,我们均在文末备注了来源;如文章视频、图片、文字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