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国绘画史有关的读书笔记

曾有读者问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对于建筑师来说这是一个严肃且关键的问题。对于普通人审美水平的区别也许仅仅会影响到他的穿衣打扮,或者说生活的其他方面,这些都无伤大碍。但对于建筑师来说,审美的区别会影响他在设计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解决整体性、系统性问题的方法有时并不能仅仅依靠理性和逻辑,当你用理性和逻辑进行思考的时候就像一个人走在一条钢丝绳上,是的,只要保持平衡,你是不会掉下去的,但是如果没有美学这个平衡杆的一次次修正,你会很容易跌落。在设计过程当中,每一次对过程方案的取舍,除了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他都取决于你的个人意趣和品味。
那么既然审美对一个建筑师这么重要,又如何提高?有句话叫“由技入道”,当你对某样东西非常熟练的话,那么你对它的理解将由上升到“道”的水平(形而上学的水平)。它所体现的方法很是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为了提高我们的审美,我们可以先对艺术品进行研究,继而创作,在创作之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再重新研究,再重新创作。如此往复,你的审美水平就会很快提升。这里面的研究和创作缺一不可。研究的目的会告诉你历史上的其他人的探索路径是哪些、结果是哪些。创作的目的是只有当一张白纸变成一幅画的时候,你才会主动运用你脑海中的审美标准和感悟,这也是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要我们创作巨幅画作的原因,只有长时间的聚焦在一副作品上的时候,我们的抉择和感悟才会越来越多。
那么,这也是我最近在看艺术史的原因之一吧,其实我的看书选择并没有什么逻辑,确切的说,是我的一个同事推荐的高居翰的《气势撼人(17世纪的中国绘画)》而我忽然发现自己对古典绘画的历史一直是一个盲区。所以,就找了两本讲中国绘画史的书,一本是《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邵彦)、一本是《图说中国绘画史》(高居翰)。
对中国古典绘画感兴趣的同学建议先从第一部入手,我是从第二本高居翰的书开始,结果因为看的比较费劲,才找到第一本邵彦的书来看。据说第一本《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是美术史学生考研必背的教材用书,是一本非常著名的入门书籍,从我个人的观感上说,这本书从事实与逻辑上讲述中国绘画的发展史,并展开各家对中国绘画发展中的各种观点,是一本客观、真诚的绘画史论。
第二本书《图说中国绘画史》(高居翰)适合有一定美术素养的学生、或者说适合科班的美术生看,因为高居翰从创作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了中国绘画史中的各个作品,从创作者的角度就免不了从手法、思路、以及创作者的个人情况来理解,我们大部分的绘画史会从时代背景以及整体效果、影响力来讨论绘画作品,而这又常常陷入庸俗,比如经常提到“恢弘”“法度”“气韵生动”但这单指到每一副画,又代表什么?高居翰在这方面的观点和我国本土学者相比就显得弥足珍贵。
下面,和大家分享下书中介绍的几幅作品吧






给我感觉特别绘画作品太多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翻书吧,另外书中提到几个的观点,对生活在艺术圈之外的人来说,非常特别,属于圈外人不知道的冷知识吧。



另外,有一个观点是山水画受众的问题,作者谈到在社会分工日益严重,创作者与作品日益背离的情况下,新一代的技术精英与中国传统艺术越发隔离的情况。如果没有欣赏的人和创作的人,中国绘画艺术会走到尽头吗?
答案其实并不悲观,我们的世界纵然天翻地覆,人性却并未改变多少,像我特意挑出来的赵令穰、米友仁、倪瓒的山水,那种与世界相处的静谧、疏离感。现代人的感觉应该会更强烈,包括像高居翰这样的外国学者,最初吸引他的,应该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与人性相通的地方吧?这种感动未变,中国绘画的生命力还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