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沙龙,03。三个教案,诗可以兴的例子。
这个学伴们,大家下午好。昨天和赵老师聊到说,讲个百堂五十的,内容上都没问题,是这样子的,因为论语当中,有关诗歌如何养成好德性,个人在台湾时,是整理过的。从论语当中,选了四十五个章节,分成七个阶段,称为论语诗教传。来说明一下。
当年在大学一年级,是有四书的,随着风向的变动,台民自發继起,是有不少团体的。一路随着体制建设,和居处环境,生活体验,教学历练,深入实践等等,自然有滋味的反刍。每次课前,也就会再整理一下。记得某次在半夜裡,预备论语课,到了微子篇,楚狂接舆和长沮桀溺等等的这一段时。自己盈眶感触,这些言辞都是满满的讽刺,冷冷地拒绝呀!
这个,孔子家语裡面,也有丧家之犬的记录。就我所了解,明朝年间,四位入列孔庙的先生,王守仁,陈献章,胡居仁,薛瑄, 他们在历史中,也几乎都曾经,遭受过牢狱之灾,或生死劫难。那个夜晚,我就做了一首有关孔夫子的歌曲,名为素王町。
常常人们在文化裡,提到孔夫子,会认为是个教师?这不准确!首先,他是个圣人,其次才是教师。是他的德仪式表,至达天人,所以成圣。教师是他行道中间,曾担任过的一个身分。要把情况弄清楚,不要受错误的操弄!
随着,论语诗教传的编辑,后面的教学继续进行下去,会常常發现,光是理论在进行的过程当中,民众感受面会狭窄,学员的专注要锁定才行,而且受年龄和预备知识的限制,日常要实践的渠道,并不能全面普及。
这些问题,论语中或汉儒们,其实也都遇过。夫子圣之时者,然后在礼记、乐记裡,都有大量的指导。一些后人看似莫名其妙的东西,可是安排完整的内容。礼记中,有一篇月令,书写了许多是月也,如何如何的内容。而蔡邕写过月令章句考。原来那些东西,是这样安排的。
也就编辑了第二套内容,称为礼乐诗教。
是以一年为单位,有五十二首诗歌。
(一)、内容是从三字经和论语当中,选取些文化普及的重点。例如,春夏秋冬,耕耘收藏,瓜果麦米,士农工商,春节端午中秋冬至,男女老少,诗书礼乐,琴棋书画等等主题,确定之后。
(二)、再来找,名门大家,如李白王维杜甫苏轼等等,所做过的诗文当中,选取切合的内容来集成。
(三)、按着时节的相关性编列,完整的施教顺序。
(四)、内容上,是把诗文做成歌咏的乐音型态,搭配动作与体姿势,完成设计。
(五)、实教的时候,会透过,听说读写唱抄画,来联结项目力行。
(六)、履践论语中的传教思想,完整成为可大可小,有序列的主题,极大助益于书院、私塾、学校的经营需要。
而每一个主题都可以扩展成为,建设经营项目,或文娱表演,就看客观资源,来决定程度。整套教学下来是健康、周详、强烈的。
在广州的期间,所使用的大约都是这些。在群的广州同道,多都看过我的示范。因为连续的过程有完整性,时时呼应论语的思想源头,一般不深入儒学的,或没有教学实践的,会马上莫名其妙,摸不着,也听不懂。如此一来,也就常常發现,檯面上人员的虚实真伪,了解对方的作动儒学的用意了。
第三套教材,是诗文创作教程,有十个单元。
因为诗文,在最早的左传记录裡,有季札观乐一篇,明白了诗经三百,都是歌咏或和乐的。后世的人呢,路越走越宽广,便宜又偏移?常为一种平面的东西,甚至是八股的题目。
这种状况啊,打个比方讲,不是每一个入哈佛的人,都有哈佛的样子嘛。但是哈佛当初在建的时候,头一两批肯定都热血菁英的,随着时空演变,个人条件,制作工具,利益团体的介入等等,这些变化甚麽的,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近代中国的乐圣,自然是朱载堉,这位明代的皇族。其作中有明白的十二平均律發明,远远领先西洋音乐史中,巴赫、贝多芬、莫札特等等大家。那麽古代的乐圣,在春秋左传中,那位季札子,很可能是超越,给晋平公奏乐的师旷,与孔子学琴的师襄,或论语、乐记中等等乐师的一个存在。
这简单讲,就是诗文等于乐音,这个路子。汉儒也曾论说,诗经等于乐经的主张。更基于乐记的指导,汉唐乐府的制作,李延年、李龟年、白居易等等的论调,和自编两套教材的沉积,如此之后,来整列一些现代诗歌方式。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曾经做过师说,醉翁亭记,出师表,陋室铭和繫辞等诸多古文,大约都是三百字附近,製作时间大约是两个礼拜。从过程中整理出十个单元,来做的教案。
随着感触的丰富,过程的孰悉,会有些不同。这会延展出许多效益,和正确的用途,达成非凡的效果。从种种的记录,交相比对下来看,素王孔子在那样的教学时间裡,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所用的教学模式,应该其独到之处。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说,太多人讲的东西都是打酱油的浅嚐辄止,那传播者自身也有现实的考量,因为如果不是专门的学者,你要学习完整的理论喔?对一般人来说,是有压力的,会有进入障碍。需要有有客观的时间,强大的精神,明确的意念才行。因为不会天天有惊喜的,花无百日红,人无日日春呀。这个过程要过得去。
记得之前协会裡的训练,四书讲过一遍,只是註释,不做太多延伸,这样都要两年半。对我们这种人来讲,自然经过。但是大众领域有不同状况。所以,话说回头,其实会發现,相对好的传道方式。就是汉朝的董仲舒用过的作法,类似家庭传续的方式。夫子董仲舒,一样教学生课题,然后选学长,学长引导学弟练习,学弟引导刚入门的认识。而不是一个老师在台上,滔滔滔滔的讲。
事实上,传统的家学也是这样,先祖,父母,子女,子孙,枝叶开展,才有效益。表面上看是溷龄班,内容方向是统一的,但结构明确,来往紧密。这个过程中,学了也会讲,预习也练习,顺道又传教,自己吸收又分享别人,
这就需要,论道圆融贯通,根本明瞭的才能来进行,所以要求严格,步步审核,不是阿猫阿狗般的,怪招急就章,那些是把戏,只会一直消耗热情,不会有进展的东西。
来讲今天的阶段,
上一次和大家分享了这个,阳货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这个学习阶段上面,孔夫子亲口说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过庭训。在论语,季氏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简约的内容就是,这个夫子的学生,陈同学跑去问孔鲤说,你爸爸当老师,你也在学堂上课,那他有没有教你什麽,是没有教给其他学生的呢?儿子就说,好像没有。曾经有这样,我说给你听。就有一天我经过后院,当时爸爸一个人在休息的时候,看到我把我叫住说,小子学诗了没有?我我我回说,还没有。爸爸就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就下去学诗了。后来又是一次同样的情形。这次爸爸问说,学礼了没有?我说,还没。爸爸说,不学礼无以立。我下去学礼。就这两次。陈同学回去很开心说,问了一件事情,有了三个体会。诗与礼的作用,和父亲教子的态度。
它裡面会提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那尧曰篇,又有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关係了,请一起看待。
君子就是人的标准版。不学诗无以言。不知言无以知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个人之所想,就是口知所讲。所谓心之所想,就是口之所讲。那麽你的如是模彷,可能会造成心中的印象。你的思想沉淀了之后,会变成你的态度。当你的际遇变化,需要选择的时候,你的行为就会造成你的命运。
就有三个要点,君子学诗,学礼,知命。这整段都是同一件事情。就是让人学习,怎麽安身立命,从言语、思想、行动来更了解自己开始。这些是非常准确又超越性的指导。为什麽?
大家一定都看过,一些外国哲学的说法,说外国哲学的终极目标,可以解决我是谁,我在哪裡,又往哪裡去的问题。这个东西?是在儒学的起点,入门时要解决的东西。教育理念中,一开始就要解决掉的,而不是放到最后来陈述。这个立论起点都不同的。
这个差别,会影响社会结构的。你看西洋人的历史,在文艺復兴之前,他们的知识跟学问,是垄断在教会的人手上。一般平民是没有学识的。那论述上,又会说,自然的奥秘就是由数学来解读,数学源于哲学,哲学的源头是神学,所以大家都信某些宗教,连科学家也是?
其实,那些,都是,西洋人的论述,有好大的空间,要商榷的。我也不喜欢,给内地朋友谈宗教,没必要。在台湾有许多"合法"的宗教?许多残酷与理想,明暗的闪烁现象,种种外围宗教的故事也很精彩。但不是这文章的主题。
只是说欧美文明,在物质科技上的發展,是有威力的!这威力,不是指人文领域,社会状况。例如诺贝尔,以改进炸药起家,巧合的是,瑞典在一战与二战之中,皆保持中立,以至于后来,炸药销售畅旺,财富钜增?这就看出洋人社会运作的脉络!
一定要把这些事情分清楚,才能够建立文化自信。在儒门世界裡,要成为君子的一个条件,就要知道你是谁,所以我们用孝道,用祠堂来延续,你不用担心百年之后你往哪裡去。而不是去虚构的地方或世界?让人浮动。
像在我的经验当中,蔡仁厚先生他的爱人,年轻的时后是个洋教教徒。当时台湾接受美援,这些洋教有很强的支撑。蔡先生和爱人,两人都是教职的身分,听过他们共同述说这段经过,以正确的文化精神,支持儒学事业,是当代儒者着述最多的先生,一直持续。在身体生命结束前的2017年,也走了一趟大陆,是山东省颁给孔子文化奖。
各级机构的新闻。
(http://www.scio.gov.cn/dfbd/dfbd/Document/1564333/1564333.htm)
(http://sd.people.com.cn/n2/2017/0920/c362915-30757708.html)
(https://www.view.sdu.edu.cn/info/1207/97745.htm)
这些内容,我们都是看在眼裡的。这也不是她先生一个人的儒学而已,怎麽说呢?其实当代的战争,真的是无烟硝的。宗教,消费,贸易,医疗,环境哪一样不是呢?瘟疫,水灾,利益,媒体,风气,那一项不关乎民生安定呢?并不是只有战争,会带来伤痛和欺压。1949到2008的儒学没有吗?近十五年来的状况,又何尝不是呢。
要能够辨是非,决嫌疑,分亲疏。才能顺利舒服自然的,展现出中央气度,万国神情。和谐不是个标语,更是完整心思的充沛精神。
过庭训中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中也有相关主题的描述。阳货篇,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牆面而立也与?」
阳货,孔子对伯鱼说:「你读过《周南》《召南》吗?一个人如果不读《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对着牆站着而无法前进。」
当时的状况,自然有当时的根据,圣贤处裡的宗旨,含有千百年的意义。完整的看待,自然能有效的传续。
讲诗歌,从来不会讲说是什麽其它的东西,因为学的不周详,价值性自然就低。危牆下的东西,君子是不去的。
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歎曰:「吾与点也!」
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讲真话。你们经常说,没人理解。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打算怎麽做?」子路急忙说......「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一说也无妨,这是谈论各自的志向。」曾点说:「暮春三月,春祭服装穿了,成人五六个,童子六七位,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迎风,清咏诗歌献礼。」夫子用钦佩的语气说:「我认同曾点。」
你说诵这个字,论语裡面出现过两次。先是子罕篇,
子曰:「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这当中的诵,是復述的用法。
第二个记录呢就非常明确了,内容是这麽说的。子路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事做不出来,交际不能得宜,诵得再多,却自以为得意?那时候夫子就已经予以教训了!可怕的是,后人还这样做。
先进篇,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而论语的世界裡,子路的瑟,是未入于室的。
诗以言志的例子,论语裡都有完整的示范。2015年到了广州的时候,谁谁谁就说,这就是什麽?什麽?我真的不敢领教,跟论语正确的内容,关係不大的就不多说了。
论语裡面,本来就有很多正经的教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道,就不要讲,就这麽简单。没有什麽其它的。儒鼎田先生,之前和大家分享,孔上公,德成先生的讯息时。也是开头说明立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以翻一下记录的。
诗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和领略自然。已经学的了。而且我也不是在这边给你白讲,如果也不实践?交谊冷热相贴,或是内容牛头不对马嘴的?那也都没必要。
以论语的事例,引证论语的内容,牢固可信!兴是兴發志愿,就是拿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这一段来深入说明。以为具体的例子,这样教程才会前后相连,逻辑完整,任推不倒,教化圆成。
协会裡,会面向大众,站上讲台,你讲的东西,人家一推就倒,那真的不要出来传道。为什麽会这麽说呢,自己宗室祖上书院有过这样的记录。某一次,书院中没有登堂的先生,就刚好一位,从考多次的学子,从福建应试后回来,也在谋事,就这样上台教导了。也因为科举的初级应试,并没有年龄的限制,所以台下听讲的,也多有社会人士。过了几次之后,众多学子,纷纷有所反映。知道了为什麽,这登台的应试多次没中第了。因为学问根本不行。就报告学官,考核实情之后,不再邀请。
科考考不上,可能当年的题目,和审理人员会有关。但是做人真不真,是来往过的邻里,大约都知道的。学问不过两大科别,做人和做事,学文不成,修身也不能?拿甚麽示教他人?又像是弟子有若,因为长得像夫子,有个名片是有模有样,还不是被嘘下台。没有真实的起点,后续的就会出问题,就会断掉。任何事都一样。就像这烧开水,还没煮开你就揭开锅,那你喝还是不喝?喝了吗,坏肚子。不喝,熄火了,又浪费柴火。不成熟的作为,就是这麽尴尬!
请再练习歌咏一遍,亦各言其志也。诗可以兴的例子。
把经文的点点滴滴,描述清楚,字字句句的背景讯号都抓出来,自然就歌咏的完整。今天,多是一些口头性的描述,回头再补上这个,传道的经验五点,(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8540266)给填充填充耳目。就先跟大家分享到这边,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