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买加旅店》翻版《金银岛》?
这是一本被我闲置了好久的书,起初是在某二手平台买的,直到暑假在高铁上阅读,读了三分之一,回家就被我搁置了。再次拿起这本书,我的索然无味就被达芙妮·杜穆里埃点燃了。当然,这是位了不起的女作家,并不是某个牌子的女鞋。
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在《英国文学》课上学习了《呼啸山庄》,在中学时代,读过中文版。然而大学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读”这个层面,需要研读。有一篇文章将《呼啸山庄》与达芙妮的《蝴蝶梦》进行比较研究,我因此关注到这位女作家,而买了《牙买加旅店》,我也在好奇当时没有买《蝴蝶梦》的原因。
《牙买加旅店》的设定也是身世处境凄惨的孩子,而这次是位勇敢的女孩玛丽,投靠在牙买加旅店的姨母与姨夫,而姨夫却干着杀人越货的勾当,残暴凶恶,她致力于拯救姨母与他人的伟大事业。故事的结尾,当然是成功了。这本小说既可以看作成长小说,也可作为女性哥特的创新型小说。成长小说,我们已阅不少,但是女性哥特却远远不如男性哥特多。爱伦坡的《厄舍屋的倒塌》让我对哥特小说的印象进一步加深,岌岌可危的古堡、蜘蛛网、地下室、猩红的月亮、贵族家庭、乱伦、病态、暴力、黑暗、谋杀……以男性的视角,去描写整个故事。而《牙买加旅店》突破了传统哥特小说的刻板印象,没有写某个贵族家庭,而是聚焦在底层人民;没有透过主角男性视角去揭露扭曲畸形的世界,而是通过女性来剖析。只是视角的性别区分吗?达芙妮作为上层女性,没有写贵族小姐,而是聚焦底层女性,以女性视角全程参与整个过程,不仅揭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而且展现出了女性的行动。虽然都在受压迫,但是却在平等勇敢地反抗。显然,女性哥特的书写更让读者震撼,玛丽就像是真正的达芙妮。
暴力元素在《牙买加旅店》也有迹可循,无论是主观暴力还是客观暴力,都能让读者心跳加速,甚至闻到令人作呕的血腥味。肉眼可见的主观暴力,会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而客观暴力更多是认知的震撼。支配着杀戮后面的客观暴力,往往才是最根本最可怕的。在哥特小说里,暴力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是烘托气氛,二是塑造人物形象,三是服务于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内容。
除了玛丽,《牙买加旅店》全员“双面人”,人前人后大相径庭。姨夫平时暴躁残忍,但喝醉酒后却像个温顺的小绵羊;姨母在姨夫清醒时,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诚惶诚恐,但在姨父喝得不省人事后,冷酷强硬;还有姨父的弟弟,教长等人物,都会让玛丽有一种摸不着,猜不透的模糊感。我想这也是达芙妮的写作魅力之一,圆形人物似乎比平面人物更吸引人。
达芙妮受《金银岛》的影响,写出了《牙买加旅店》,但并不代表这就是达芙妮版的《金银岛》。或许,勃朗特姐妹比达芙妮更为大家所知,但是她的作品值得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