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中美银行发展史

不同的国家演化出了不同的银行体系,不同的银行体系又左右了其经济体系,和各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震惊,1472年创立于意大利的锡耶纳牧山银行竟然延续到了现在!早期的银行重视自己的信用,因为可以印钱。
不能印钱之后银行的主要业务简化成了三大块
①拿钱;②用钱;③服务
即用存贷差和服务收取的手续费赚钱。也确实通过贷款激活了一个国家的经济。
有一个衡量国家债务的指标——私人债务/GDP(Private Debt to GDP)
各国债务比率越高,人均GDP也相对越高(具有相关关系)
银行愿意放多少贷款就决定了市场上有多少钱。
中国银行体系(感觉短短几十年,浓缩了整个银行的进化史)
计划经济→1978改革开放→1998年大量银行坏账之后→普惠金融
计划经济——最早就两家,中国银行和央行
中国银行(负责外汇和外贸)
中国人民银行(全能: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财政政策)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市场化,央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成立了放贷的四大专业银行(工建中农)
央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负责印钱和货币政策
工建中农——行如其名,各有各的业务,工商行负责商业,建行负责基建,中行负责外汇,农行负责农业,政府需要哪些业务直接找对应的银行。
1998年大量银行坏账之后——没有市场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不够
12家股份制银行——招商、广发、浦发、兴业、中信、平安、光大、浙商、华夏、恒丰、民生、渤海
农村信用社——后来合并升级成了城市&农村的商业银行
四大行——从专业银行变成了真正国有的的商业银行
后来衍生成的六大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政策性银行——政策性的任务(修铁路、搞基建)从专业银行中剥离出来,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专项贷款——央行如果想要扶持某个领域,就可以鼓动六大行进行投资,央行政策可以宽松,但款项要贷到这个行业里去。
银行资产占据整个金融资产体系的85%以上
银行的竞争激烈了,但竞争集中在大客户身上,银行不看重小客户,因为小客户要钱少,周期短,赚的也就少,还要承担还不上的风险。(看到很多弹幕在说小贷网贷,这里提一句,如果有人学过怎么看征信的话就会知道,银行贷款对小贷网贷是有要求的,一般来说,银行政策收紧的情况下,有小贷网贷是很容易影响去银行贷款的,而且一般来说,都是去银行贷不到款才去找的小贷网贷嘛,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公司的资质了)
普惠金融——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把发展普惠金融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
利用互联网产业——首批试点了五家民营银行
微众银行——腾讯的
华瑞银行——最大股东是均瑶集团,不认识
民商银行——最大股东是正泰集团,不太熟
金城银行——360的
网商银行——阿里的
普通银行每个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在20到100元之间,微众银行的成本2块钱。
数字银行的理财思路主打的就是一个“稳”字
美国银行体系(主打的就是一个放养)
崩了就收紧一点,所以建立了现在高度证券化高度市场化的银行体系。
十八世纪——以州为单位,没有什么管制,极度自由与混乱,最后20世纪初达到了20000家银行,全都能印钱
二十世纪之前——美国试图成立央行,即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两次都成立了20年,就被哄散了。
南北战争之后终于真正意义上统一了货币。但银行业依旧很乱,时不时来一次银行挤兑。
1866年、1893年、1907年发生了三次大型银行挤兑事件。
于是1913年成立了美联储。1929年大萧条又出现了大型银行挤兑事件。大萧条之后接着改进,设立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25万元以内的存款提供保险。
由于整个20世纪,整个银行处于一个非常宽松的监管环境下,所以发展出了非常成熟的证券市场,后来又发展出了庞大的衍生品市场。
高度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导致了他们对于市场上高回报率的项目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一经发现,资本就唰的转移过去了,这是一般的银行体系做不到的灵活。
结果2008年次贷危机——金融体系过度放贷,过度杠杆,过低的风险控制→多德弗兰克法案&巴塞尔协议III案
在500亿以下小银行的游说下,把管控的银行规模大小提高到了2500亿美元,很多中型银行都躲过了上述法案的管控。
新的问题——多德弗兰克法案规定任何一家银行的存款都不能超过全国总存款的10%,但摩根大通收购完已经拥有了全国17.6%的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