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玉补石||必然崩溃的禅让结局
曹魏代汉,看看曹家少爷的接班问题。
曹丕在上位之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他爹的威望太大了,三十年天下都是人家打下来的,全世界服他但不一定服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洛阳的青州兵和臧霸的徐州兵不仅高调表示要反乡,还在洛阳敲了一通鼓!(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
之前我们说过,当年周亚夫平七国之乱时在洛阳击鼓制造影响,这是个非常不能容忍的无组织无纪律甚至可以上升到谋反底限的行为,当时同志们就都说,影响太坏,必须杀一儆百!(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
时任谏议大夫的贾逵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千万不能这样,下令沿路全体退伍军人复原待遇,所过之处各地政府安排食宿!(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
他现在根本没时间去立威,因为他要迅速趁着老爹的声威和新王继位后的惯性将大汉的过户文件彻底签名过户。
整个魏晋时代的历史逻辑,就是禅让机制下演化的一条无可奈何注定走向崩溃的路。
啥叫禅让,听上去高端无比,其实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你为了堵住绝大多数人的嘴,就必须要各种各样的妥协。
悲剧,就从这一步步的妥协中开始了。
从古至今,在政权禅让之时,都有三个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是国家操作系统,也就是文官集团的支持问题;一个是军队枪杆子的控制问题;一个是老天爷的脸色和进步的功勋问题。
先来看第一个环节,曹魏统治地基的文官集团要赶紧都跳出来磕头哭闹的求他曹家改天换地。
曹操220年正月走人,二月,陈群就端出来了一个议案,大名鼎鼎的“九品官人制”(九品中正制)出场了。
这个九品中正制,算是承前启后,前面接上了两汉的“察举制”,后面续上了我们熟悉的“科举制”,成为了中间一个极其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来介绍一下,啥叫“九品中正制”。
1、九品,就是对人才分出了九个档次,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这九个档次,对应九品。
实际上真正管用的,是中间的二到六品,下品的那三个档次是根本没有入仕资格的。
一品,也就是“上上品”,那是虚的,轻易不给人的,过去咱们的老祖宗们都明白月盈则亏这个概念,除了皇帝大人,什么岗位轻易都是不做到头的。
很多时候,不仅仅是“虚”着点和气。
事不做绝,话不宜满,福不享尽,这是智慧。

你就这么牛,还上上品?规规矩矩当你的上中品吧。
2、中正,就是评价人才的官职,最开始是各郡设中正官,由各郡的中正官来推举本郡的人才。
问题来了,这不是和“察举制”一样吗?
察举制不也是地方太守推荐人才吗?
这里有了个改动,“中正制”后,中央的吏部要根据你的推荐定品做决断。
中正是咋定品的呢?
两方面,一个是“家世”,也就是你的出身,要看你爸你爷爷乃至你祖宗混的好不好,有没有名望。
你的父祖辈要是当过官,封过爵位,这都是好出身,也是中正官考察的重要方面。
另一个,叫“行状”,就是你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小学时班主任给你写小本的评语,不过这个评语可没有班主任那么能说,你特别聪明,要是再管好自己不贪玩就更是好孩子了···
基本上就是四字短语,比如“德才兼备”、“德优能少”、“天材英博”等等。
然后根据“家世”和“行状”这两方面,给你定品,也就是上面的那九个等级。
举两个例子:
刘邦,世代务农,德薄能优,下中品,沛县捕快,哪凉快哪呆着去。
王导,琅琊王氏,太保王祥从孙,光禄大夫王览之孙,德才兼备,上中品,尚书郎。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也就是你的能力,家世仅作参考。
但是嘛,原则这个东西永远是卡普罗大众的,通常在高层次的环节里,原则这个东西变通起来简直不要太轻松。
紫禁城那么牛的地方,该跑马照样跑马。
无论再过多少年,“原则的阶级两面性”也永远会存在,在这里咱们永远不要嫉妒和眼红,这都是客观必然存在的规律。
要做到的是啥呢?
1、当你有一天有资格享受到“原则的变通性红利”后,千千万万学会别给你的恩公找麻烦;
2、对不是一个层次能量级的人千万坚持原则,她管不住那张嘴的,别把自己害了。
回到陈群的九品官人法,细想也能明白,为啥要加上家世呢?况且“行状”就那四个字,你咋品评呢?
真到了你那让你定品时,是“德才兼备”更能打动你,还是“这小伙子六世两千石,他爸爸他叔叔他姥爷他舅舅前几天咱还一块吃过饭”更打动领导呢?
早期还算好说,因为司马家中间也换过一次房本,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传统的世家大族有合作的也有不合作的,凿老曹家房梁的干部有一定量的缺口,所以还算开过一次上升通道,有一部分命好的寒门还算抓住了窗口期冲了上来。
比如西晋开国的大司马石苞,家世是寒门,本来任你通天达才,这辈子也就那意思了,但是吧,作为司马师阴养的那三千死士中的核心军官,人家一朝政变出头天了。
基本上发展到后面,尤其是到了两晋时,就明明白白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门”了。

五品以上的官职全都是圈里人的岗位了,任你能耐再高水平再大,基本上也就是个六品官了。
前两年流行的挺火的那句话“寒门再难出贵子”,实际上溯源是魏晋时代的事。
陈群搬出来这个“九品官人制”,主要是突出了“家世”的作用,也就是将今后做官的编制比率大概率的留在了现有的既得利益家族中了。
过去还有一代代地方上的逐渐混出来的子弟能够一步步的进入官场,比如当年袁绍家的祖宗,起步时并不算高门,但也被推举孝廉进的官场。
今后你中下层家族再感动天地,德才通天也没戏了。
你必须得是“重点家庭”的孩子,才有机会走入上层建筑。
九品官人制,和刚刚过去的“察举制”比起来,区别在于“家世”彻底从制度上重点化、资格化、壁垒化了。
这个制度后来也是让曹魏亡国的最大制度性祸根。
各郡的中正官最开始也是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的,等于还是相当于区域自治。
重大改动,是在曹芳时代,也就是曹操的重孙子那辈,司马懿加了个州中正官制度。
这就是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的品评,各郡的中正官变成了小中正官。
各州的大中正官由司徒推荐,小中正官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司徒确认任命。
这样一来,地方上的人事权就层层递进的全被中央抓上来了,或者说全被最顶级的那几个关键家族抓上来了。
自州中正的设立到后来的两晋,九品中正制逐渐完成门阀化的转变,而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
“察举制”当然还存在着,只不过越来越势微,成为低级士族与寒族非常有限的低级上升通道了。
将名门望族利益写进魏国党章,这是一种交换。
由世家大族,颍川扛旗的陈家掌门陈群提出来,曹丕很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当年他爹“唯才是举”,那是选边站队培养汉室拆迁队。
现在“才”都已经选出来了,汉室已经塌了,魏家已经立起来了,该既得利益阶层分红了。
有理想底线的荀彧死了,但大多数士人并不是靠理想吃饭的,跟你曹家这些年臭不要脸我们是要得到补偿的!
曹丕盖章签字,文官系统于是认为“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老刘家赶紧给人老曹家腾地方!
第二个环节,永远要抓牢的枪杆子问题。
曹丕继王位后,对军队方向进行了如下布置:
中央军方面:前将军夏侯惇升为大将军;都护将军曹洪升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这哥俩成为了中央军中的总司令。
禁卫军方面:谯县自己人许褚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中领军曹休继续为领军将军,后来曹休调整岗位后又由夏侯渊从子夏侯尚迁为领军将军。
南军方面:征南将军曹仁升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成为南方总司令;曹休后来调整为镇南将军,负责扬州方面军事事务。
西军方面:夏侯惇之子发小夏侯楙,封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曹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这小一辈的哥俩负责西线。
这里面,无一例外的沛国谯县人。
这可真不是啥圈子文化,而是核心军权的岗位必须得掌握在核心圈子的手里!
啥是核心圈子?
排个序哈:自家亲戚>自己老乡>自己门生>自己提拔。
这个序列至今仍然适用,但叫法有所调整,想进别人的核心圈子一定谨记这上面的四重关系去进行规划。(今天说的有点多)
这里面,除了夏侯楙之外,全都有过征战经验,全都经历过战事考验,全都是曹操三十年征战后给他儿子留下的又忠心又强干的军事班底!
这帮人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军官集团被你曹家控制着。
举一个最基本的例子,许褚。
许褚不是曹家人,但却是曹操老乡,几十年的保镖,渭水叉腰的撑船好同志,从许褚的禁卫军中培养出来的军官,封侯的居然能达到数十人,都尉、校尉的中级领导干部居然达到了百馀人。(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馀人,皆剑客也)
这帮人将来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感恩的是老领导许褚,许褚又是谯县系的铁杆自己人,这些军事集团的枝枝叶叶最终就全都会被曹丕控制。
司马懿为何最后能在装死快两年的时候还能一朝咸鱼翻身呢?
因为他儿子司马师在干中护军的时候阴养了三千死士!这里面有他培养的大量中下层军官!
外姓诸将也分别都有进步,张辽迁前将军;张郃迁左将军;徐晃迁右将军···
这些外姓将听上去挺大牌的,但实际上都是被指挥控制的小棋子,他们的部曲中能混出来的军官绑一块也不会有许褚一个人提拔出来的多!
曹家将此时巅峰的全明星阵容总控核心军权的掌控力简直稳如泰山!
但是吧,寿命这个重要环节永远在左右历史走向中的一个个核心砝码。
二十年前,中国北方的命运取决于两个大佬的寿!
二十年后,中国未来四百年的命运取决于两个家族的寿!
好神奇,自打貌似逃离因果定律,一辈子刨坟掘墓,屠城徙民的高寿曹操走了以后,似乎将曹家人的寿命技能包也跟着一块打包带走了···
最后一个环节,祥瑞和功勋问题:
220年三月时,谯县老家据说出现大龙了,还是黄色的。(三月,黄龙见谯)
五行相生是金、水、木、火、土。

汉是火,下一个接天命的就是土了。
黄色为土,黄龙就是土龙。
刘秀当年得天下定都洛阳后将“洛”字改为了“雒”。
水字边给去了,因为他怕他炎汉这大火苗子让水给浇喽。
结果改完之后他家这帮接班人一个个倒在了33岁大关之前。
咱也不知道是不是缺水让这大火苗子给烤的。
现在自诩土命的曹丕要把“雒”字改回“洛”,因为土克水完全不怂,水还能滋润土生长万物。
他家自从改了名之后,明显比后汉有提高,继位的皇帝寿命由33岁大关提高到了40岁!
整整七岁,了得啊!
龙出没后一个月,四月,饶安县同志们又报告发现了白化病的鸡!
动物们表演完了,该人了。
六月,蜀将孟达前来投诚,曹丕迎来了人形祥瑞。
孟达看出来了曹丕那边要走进新时代,二爷之死的影响力又太大,刘封还老挤兑他,于是给刘备写了封告辞信,带着部曲降魏了。(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孟达叛变的这个时机非常棒,他作为刘备方面进献的“祥瑞”,被曹丕开出了天价支票,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孟达为新城太守。
曹丕对这个他爹夸过的生儿子榜样很来气,继位没多久就命曹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击破了孙权的历阳军屯,居然还打过了长江,烧了芜湖营数千家。(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
曹丕就是派曹休教训一下孙权,谁也没想到居然打成了这个效果,早知道就多给曹休拨军队一口气灭了他了!
六月,孟达投诚的同时,曹丕开始阅兵南征,高低灭了这小子!(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
七月,孙权向他认怂送礼,丕哥你快过户去吧。(孙权遣使奉献)
曹丕至此名正言顺的做好了全部准备。
十月乙卯,汉献帝先是在高祖庙祭祀,报告列祖列宗公司终于彻底经营不下去了,连牌都挂不了了,随后派代理御史大夫张音带着全套符节捧着皇帝玺绶以及诏书,要让位给魏王曹丕。
曹丕三次上书推辞,随后在繁阳筑起高坛,
十月辛未,曹丕登坛受皇帝玺绶,即皇帝位。
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号,大赦全国。
至此,汉作为天命的四百年代表,下班了。
天命,至此由秦传汉,再由汉传到了魏!
曹丕合法的接过了天命,使得西南的刘备突然间被扔过来了一个巨大的烫手山芋!
你这个汉中王政权存续的依据不存在了!
按理说曹魏篡汉,刘备不是应该更名正言顺了吗?大汉统一的重任就落在大爷身上了才对啊。
事实上,汉末的宗亲何止成千上万,人家曹魏这次也不是篡,是走完了所有合法流程的,北国全体阶层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