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糖、护血管、管并发症…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前途广阔”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据IDF数据显示,我国是糖尿病高发大国,患病人数位居世界首位,全世界患病数量为4.63亿,我国占据1.164亿,其中,近25%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
近年来,随着全球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不断攀升,糖尿病全球年平均增长率为51%,按照这个趋势,预计到2045年全球将有7亿糖尿病患者!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21年的估算数据:全球约有5.37亿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约670万人会因此丧命。但实际上,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并发症。

据了解,糖尿病最常见的死因其实是血管并发症——长期处于高糖状态下的血液,会不断损害患者的血管内皮,造成微血管病变(肾病、视网膜病变等)或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进而更易造成心脏衰竭、中风、静脉动脉血栓、心肌病等重大疾病,这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干细胞保护血管内皮机制
2022年6月17日,国际权威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但能降低血糖,还可以通过MAPK/ERK信号介导的旁分泌机制保护血管内皮免受糖尿病损伤,在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上有着巨大潜力。
内皮损伤是大多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亦是最初事件,比如在糖尿病诱导的肾病中,内皮损伤会诱发结节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和系膜扩张,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此,内皮损伤也一直被视为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重要靶点。
当前针对血管并发症的药物很少,常用的二甲双胍、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都是以血糖稳态为靶点,来间接修复血管的。且不说疗效有限,还普遍存在着副作用。
由于干细胞具有组织修复和促血管生成能力,因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干细胞可以通过旁分泌作用恢复糖尿病诱导的内皮损伤。
为了验证这一点,科学家利用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大鼠糖尿病模型和人内皮细胞(HUVECs)的细胞模型,结果发现:干细胞能降低血糖、干细胞能修复受损血管内皮、旁分泌机制保护血管内皮。
这项实验首次确定hucMSCs对血管内皮糖尿病损伤的疗效和机制,并偶然验证了其降血糖作用。研究者表示:“干细胞疗法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临床治疗的前瞻性策略。”
干细胞技术为治愈糖尿病带来希望
干细胞技术,是目前糖尿病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早在2010年前,就有研究团队发现干细胞能改善Ⅰ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而后也获得了大量实验结果支持。2021年5月,Mass General Brigham 把“干细胞疗法治疗糖尿病”的技术评为“颠覆性技术”Top12。
2021年10月18日,生物科技巨头 Vertex宣布:他们利用同种异体干细胞衍生出的胰岛β细胞(VX-880疗法),对一位遭受Ⅰ型糖尿病折磨有40年之久的患者进行了治疗,在移植270天后,这名原本“胰岛失灵”的患者已经完全停止了胰岛素的使用。

2022年5月3日,由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母义明教授和生物治疗中心韩卫东教授领衔的一项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II期临床研究结果公布,发表在《Stem Cells Research&Therapy》杂志上。结果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II型糖尿病的潜在治疗选择。

科学家分析,这主要得益于干细胞的归巢能力及旁分泌功能,这两者让干细胞能够自动迁移到受损部位并释放细胞外囊泡、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以调节免疫反应和修复损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胰岛β细胞的再生。
例如其中的生长因子(IGF-1、HGF和VEGF)能刺激细胞增殖和组织重组,而分泌的抗炎因子(IL-10和IL1-RA)能抑制局部炎症等。

研究表明干细胞疗法对治疗糖尿病各类并发症效果显著,这为所有笼罩于糖尿病阴影之下的人们开辟了一条新的治愈之路。
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糖尿病作为困扰人类社会最为严重的一种慢性病,当下对其开发出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紧迫和关键。相比于传统的化学药物和注射胰岛素治疗、器官移植等,目前,干细胞改善糖尿病的优势尤为突出,可以有效避免免疫排斥,修复来源缺乏等问题,并且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干细胞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未来,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探讨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复杂性,不同组织来源以及不同类型的干细胞干预效果的差异;临床应用上,干细胞制备工艺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干细胞回输的次数、频率、数量等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确定。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技术的不断成熟,相信干细胞干预糖尿病的光明前景会被更加广泛的证实,并为饱受糖尿病折磨的病人带来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