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周一本书:《复眼的映像:我与黑泽明》

2023-06-12 11:02 作者:幽奇空  | 我要投稿

    说实话,黑泽明的电影我只看过《七武士》,但是我知道他很出名。而写这本书的人不仅是黑泽明的搭档,更是被誉为日本最优秀的编剧。看编剧写的书很有意思,就是画面感很足。而且他写到和黑泽明联合编剧的工作方式,再到后来黑泽明的变化,起伏跌宕的发展,让我是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记录他们工作和合作的方式,在后半段又开始感慨人生的变化无常。

    总之,作为一本编剧的工作内容补充书籍,还是不错的。

《复眼的映像:我与黑泽明》

1、  伊丹万作:故事必须能用最精炼而又完整的话语表述出来。比如《无法松的一生》就可以浓缩成“一个人力车夫对一个寡妇的奇特恋曲”这样简单明了的形式。

2、  只要有写作的意愿,场所和时间或许都不会成为问题。

3、  故事只要写个大概的框架就行了。

4、关于主题方面,他说大多数主题本身即是故事,主题中就预示了故事的绝大部分或是重要部分。因而主题和故事密不可分,最好能把主题和故事作为一个概念来考虑。

5、  我创作自己的作品,都设定了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主题,今后我也会继续这样做。(定主题:还剩下七十五天活命的男子。)

6、  圆规从“还剩下七十五天活命的男子”这个原点出发,向各行各业皆可拉伸引线。

7、  对电影制作来说最重要的是剧本。对于剧本创作来说最重要的首先是主题,其次是故事,第三是人物设定(包括结构)。

8、  “提炼主题”“情节用简短的形式表达”“人物刻画要极尽可能地做到细致入微”

9、  起意味着开篇,承是展开,转是最高潮,合是结局。

10、  《七武士》:开篇就如同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的黑人灵歌,恰好可以用于农民们的苦恼。轻快而有节奏的第三乐章,这个对应前半部分的调子。尤其要说的是最后,辽阔壮丽的结尾……这是决战的部分。拉——希、哆、希、拉拉的小节的不断重复,如同波涛的旋涡一般,盛大的第四乐章……没有比这个更贴合最后决战的调子了。——德沃夏克的《自新世界》交响曲

11、  作品是否忠于原定计划,原定目标本身是否有遗漏疏忽,预想是否有不周到之处,乃至如何能通过形式的改变进一步提升作品的深度和趣味……总之第一稿只不过是进行诸多事项讨论和判断的素材而已。换句话说,第一稿第二稿距离完稿仍然山高水远,终究不过是对企划本身更深层次的挖掘,以及对主题和故事再构筑的尝试。若是对这个情况有了充分的估计,也不难料到最终定稿虽偶有留下一稿二稿一鳞片爪的时候,但大多数是主体构架及内容都片甲不存。

12、  黑泽组的共同编剧是众人各据其眼(复眼)进行同一场景的写作,对这些素材再作编辑,完成具有混声合唱质地的剧本——这是黑泽作品最大的特质。

13、  中篇剧本需要起承转合,而短片则以“序、破、急”来创作故事。

14、  乘坐交通工具,观察人,留作素材库。

乘上山手线,一坐下来,我就开始观察起对面坐着的人,以及站在周边拉着吊环的人。人的脸真有趣……有一些脸会留住摄影机,有一些则过目即忘。一旦发现能在镜头下呼吸、散发出光彩的脸庞,我就会进行彻底观察,将他的脸型特征连同体态动作都一并收入记忆。我还会设想这个人的种种情境和他的各种喜怒哀乐,会跟对方一起下车,尾随他到检票口。我自己不出站,但我会目送着此人的背影,在心底按下快门,把一个个人物形象和站台链接起来,收藏在大脑的材料库里。如果乘过来坐的是山手线的内圈方向,那么接下来我就会坐上外圈方向,寻找下一个目标。

15、  我还编织出“三分之一套路”的体系。一次性不做作品整体的构成,只从头构思三分之一就开始写作剧本,及至写完再次构思接下来的三分之一,推进完成之后再构思和书写最终的三分之一。简言之,就是一开始只规定大致的起承转合,故事分成三段逐步构成。

16、  成为黑泽明的条件,首先是具有卓越的感觉和才能,能写作高水准的电影剧本。同时,身边还要拥有同样高水准的三四位编剧,每创作一部作品都要组成一个团队,与其中主笔的一个人或者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桌子上共同写作同一个场景,比较谁写得更好,创作如同激烈的竞争。然后带着这种运用特殊的执笔方法、经过复眼审视的具有极高完成度的剧本去现场执导拍摄,这才是黑泽明之所以是黑泽明的基本条件。

17、  其实不必因循旧法,也可以采取更创新的共同剧本的创作方式。总而言之,非常希望后人能多尝试凭借写作者之间的信赖和连带感、结合众人智慧和才力的新的剧本创作方式。

每周一本书:《复眼的映像:我与黑泽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