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岛志 作者:新井白石

2020-12-10 10:03 作者:拉失德史  | 我要投稿

总序

琉球国古未有闻焉。始见于隋书,曰大业元年,海师何蛮等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希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三年,炀帝令羽骑尉朱寛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还。明年,复令寛慰抚之,流求不从。寛取其布甲而还。时倭国使来,见之曰:“此夷邪久国所用也。”天朝史书不纪其事。然据彼所书,则知其国既通于斯矣。考诸国史,曰:推古天皇二十四年,掖玖人来,南嶋朝献,葢自此始。是岁,实隋大业十二年也。曰邪久,曰掖玖,曰夜句,曰益久,曰益救,东方古音皆通。此云掖玖,隋书以为邪久,即是流求也。又曰:天武天皇二十一年秋,所遣多祢嶋使人等贡多祢国图。其国去京五千馀里,居筑紫南海中,所谓多祢国,亦是流求也。当是之时,南海诸嶋地名未详,故因其路所由而名多祢嶋。即路之所由,而后隶大隅国。一作多褹国,即南海诸嶋。于后总而称之,南嶋者是已。元明天皇和铜六年,南海诸嶋咸皆内附。至孝谦天皇天平胜宝后史阙不详。初,文武天皇大宝中,并掖玖嶋于多褹嶋,置能满、益救二郡,以为大宰府所管三嶋之一。及仁明天皇天长初,停多褹嶋,以隶大隅国。于是乎,南嶋贡献葢既绝矣。而此间之俗,亦称之,以为流求。且谓其俗啖人之国,殊不知此昔时所谓南嶋也。至后,又名曰鬼嶋,则遂并流求之名而失之矣。既而其国称藩中国,且通市舶于我西鄙。流求之名复闻于此,以迨于今。按:流求,古南倭也。南倭、北倭,并见山海经。而南倭复见海外异记,二书葢皆后人所作。虽然其书并出魏晋之际,如其所传亦既尚矣。尝按东方舆地,经短纬长,限之以海,莫有海内可以容南北倭者。若彼流求、虾夷之地,接我南北,相去不远。葢此其所谓者也。且如后汉倭国列传所载,光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以为倭国之极南界也。魏晋已前,天朝未有通中国者。所谓我极南界,即是古南倭也。其传并载夷洲、澶洲,而鲜卑传亦有檀石槐东击倭人国得千馀家之事焉。吴志又曰:大帝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澶洲所在绝远,卒不得至。但得夷洲数十人还。是时亦莫有异邦之人来扰我边境者,据西洋所刻万国全图,本邦及流求、虾夷并在海中洲嶋之上,或绝或连,以为东方一带之地。其他可以为国者,如弹丸黑子,亦未有之也。然则鲜卑所击者,古北倭,后所谓虾夷。而吴人所至者,亦是古南倭,后所谓流求而已。若彼二国,方俗虽殊,然方言颇与此俗同。如其地名与此间不异者,往往在焉。且夫后汉、魏晋以来,历世史书并传我事而有与我不合者,葢与彼南北二倭相混而已矣。世之人概以为其悬闻之讹,非通论也。初,隋人名曰流求,其所由未详。曰自义安浮海到高华屿,二日到鼋鼊屿,即今其国所谓惠平也嶋,明人以谓热壁山,又谓叶壁山,古今方音之转耳。据此而观之,流求本是其国所称,而隋人因之,亦可知也。国人之说曰:永万中,源为朝浮海顺流,求而得之,因名流求。明洪武中,敕改今字,葢不然也。隋世既有流求之名,而元史亦作琉求。且据野史,为朝始至鬼嶋,其地生崔苇之大者,因名曰苇嶋。明人又以谓于古为流虬,地界万涛蜿蜒若虬浮水中,因名,后转谓之琉球。葢亦不然也。其国未之前闻也。隋人始至,以为琉求。且谓国无文字,岂取虬浮水之义也哉。不强求其说可也。其国风俗,隋书所载最详。后之说者,因所述焉。明嘉靖中,给事中陈侃与行人高澄往封其国。及还,上使琉球录二卷,言从前诸书亦多传讹,乞下所录史馆。诏从之。后人遂以陈氏之书为得其实也。前者宝永、正德之际,中山来聘。美每蒙教示,得见其人采览异言。因知陈氏所驳未必尽得之,而从前诸书未必尽失之也。葢自隋至明,历十世之间。其国沿革复有不同。而君长之号,国地山川之名,与其风俗、语言古今殊异。岂能得无讹谬于其间哉。虽然美尝据国史考之,于隋及历代之书证以其国人之言,古之遗风、馀俗犹存于今者,亦不少矣。乃细绎旧闻,以作南嶋志。庶几后之观风询俗以有所考焉。享保己亥十二月戊午源君美序。

地理第一


琉球在西南海中,依洲岛为国也。建国以来,不知其代数云。葢古之时,厥民各分散。洲岛自有君长,然莫能相壹。迨于中世,始合而为一。未几,其地亦分为中山、山南、山北之国。既而中山遂并南北,以迄于今三山分域,亦皆未详。而今按其地图,校其计书,曩者鼎立之势,略可得而见矣。作地理志。

冲绳岛。即中山国也。其地南北长、东西狭,而周回凡七十四里。国头居北为首,岛尻居南为尾。王府在西南,曰首里。葢古翠丽山地,今作首里,方音之转也。城方一里,东西距海二里许,至于北岸二十九里,去南岸五里。凡诸岛地,山谿崎岖,罕有寛旷之野。其人滨山海而居,各自有分界,谓之间切。间切者,犹言郡县也。王府领间切二十七,曰国头,曰名护,曰羽地,曰今归仁,曰金武,曰越来,曰读谷山,曰具志河,曰胜连,曰北谷,曰中城,,曰西原,曰浦添,曰真和志,曰豊见城,曰兼城,曰喜屋武,曰摩文仁,曰真贺比,曰南风原,曰岛添大里,曰佐敷,曰知念,曰玉城,曰具志头,曰东风平,曰岛尻大里。海港二所,其在东北,曰运天凑。凑者,水上人所会,而此间海舶所泊也。在西南,曰那霸港,去都城里馀。此间及海外诸州船所辐凑也。港口四邑,居民蕃盛,置那霸港官四员分治焉。迎恩亭、天使馆亦在于此,迎接中国使人之所也。

计罗摩岛。明人称谓鸡笼屿,即此。去那霸港西行七里,而至于此。其周回三里,座间味岛、赤岛隶焉。旁近小岛凡八,土壤狭少,皆非有民居者。去此西往先岛,海中砂礁,其国称曰八重干濑者,南北五里、东西里半。或曰礁东,或曰礁西,两路均是七十五里,而至宫古岛。针孔之滨也。

戸无岛。岛在那霸港西北二十六里,周回一里六町。侧近小岛曰天未奈,其地甚狭,无人住者。

久米岛。在那霸港及计罗摩岛西,周回六里二十町。所属间切二,曰中城,曰具志河。港二,其南曰兼城凑,其东曰町屋入江,并皆去那霸港四十八里。国史所谓球美,明人以称古米,即此。闽人三十六姓之后所居也。直北五里,有鸟岛者隶焉。


粟岛。岛在戸无岛北。其周回二里十二町。去那霸港西北三十里。


伊惠岛。即明人所称移山嶴。五岛相接,而至今归仁西北港口。岛去港口约可二里,其周回四里七町。


惠平屋岛。隋书作鼋鼍屿,明人以谓热壁山,或谓叶壁山。周回二十六町,在今归仁间切正北十里。其南小岛名曰乃保,即隶于此。


伊是那岛。岛在惠平屋岛南里馀。周回二里十八町。所隶二岛,其南曰具志河,其北曰柳叶,并皆狭小,非有居人者。


鸟岛。岛在惠平屋岛东北五十馀里。周回二十四町,厥土产硫黄。明人所谓硫黄山,即此。


以上九岛,古中山之地。


与论岛。明人称繇奴岛,在冲绳岛东北,而其北接永良部岛。周回三里五町。所属村二,曰武几也,曰阿贺佐。其港曰阿贺佐泊,泊即谓可泊船之所也。去自运天凑东北行二十里,而至于此。


永良部岛。在与论岛北,而北接德岛。明人称野剌普,即此。周回十里十八町。所属间切三,曰木比留,曰大城,曰德时。其港曰大和泊,去自与论岛东北行十三里,而至于此。


德岛。国史所谓度感岛。在永良部岛北。而其东北接大岛。周回十七里三町。所属间切三,曰东,曰西目,曰面绳。港三,其东曰秋德港,去自永良部岛东北行十八里,而至于此。其西曰大和尔也泊。其北曰井之川。西北二港,并皆浅狭。大船未易出入。


大岛。岛在德岛东北十八里,琉球北界也。国史所谓阿麻弥岛,或作庵美,或作奄美,并皆谓此。阿麻弥者,上世神人名也。其东北有山,乃神人所降,因名曰阿麻美岳。岛亦因得此名。地形稍大,后称以为大岛。其周回五十九里十町。所属间切七,曰笠利,曰奈濑,曰古见,曰住用,曰东,曰西,曰烧内。港八,曰西古见凑,曰烧内凑,曰大和马场凑,曰奈濑凑,曰深井浦,曰世徒多浦,曰濑名浦,曰住用凑。去自深井浦,西北行三十五里,至于七岛。其海潮常向东而落,乃是元史所谓落漈,水趋下而不回者也。凡诸岛相离中间,所谓落漈者,往往在焉。又去此北行七十里,至于大隅国、永良部岛,俗谓之阿麻弥洲之度,葢古遗言也。所隶三岛,曰加计奈,曰于计,曰与路,并皆在大岛之南。


鬼界岛。岛在大岛东南七里。周回六里二十四町。所属间切五,曰志戸桶,曰东,曰西目,曰碗,曰荒本。其港在西曰碗泊,乃是明人所称吉佳。琉球国东北极界也。


以上五岛,古山北之地。


宫古岛。岛即明人所谓大平山也。在计罗摩岛西南七十五里,周回十一里。所属间切四,曰于吕加,曰下地,曰平良,曰雁股。所隶六岛,曰以计米,曰久礼末,曰永良部,曰下地,曰太良满,曰美徒奈。去此西南行五十二里,至八重山。其海潮亦常向东而落,乃所谓落漈者。


八重山岛。石垣、入表二岛之地,总称以为八重山。国史称信觉。在南曰御崎泊,港口浅狭,不可泊船。唯其西南,要津耳。堂计止美岛、黑岛、波照间岛等隶焉。


入表岛,在石垣岛之西南。周回十五里。所属间切二,曰古见,曰入表。亦有小滨、鸠间、内离、外离等岛而隶焉。去此以西,路过落漈,而行四十八里,至与那国。其地周回五里十町,乃是琉球西界也。


以上二嶋,古山南之地。




世系第二


琉球,古南岛也。琉求之名,始见隋书,曰:王姓欢斯氏,不知其由来,有国代数也。按诸国史及中山世谱、世系等书,葢其国非自古有王,而其由来代数,不可得而知也。未始有王其国,可以纪其由来代数者也。国在海中洲屿之上,或绝或连,壤地不接。诸岛各有君长,而莫能相一。隋书以谓其国有王,又有小王,乃据其君长所统地,有小大而言也。据国史:南岛朝贡者,凡以十数而授其位、赐其禄,各有差。亦以其所统大小各有差等之故耳。隋书以欢斯为王姓者,非也。欢斯,即其君长之称,后称曰按司,曰王子,皆是古遗言也。自有王以来,代数历年,可得而记者,以序其略云。


鸿荒之世有二神,而降于炎海之洲。一男一女,因生三子。其一为君长之始,其二为女祝之始,其三为民庶之始。邃古阔达,历世绵邈。国无史书,厥详莫闻。推古天皇十五年,遣小野臣妹子购书海外,因聘于隋。是岁,炀帝大业三年,遣羽骑尉朱寛等入海求访异俗。因到流求,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还。明年,复令寛慰抚之,国人不从。寛取其布甲而还。时我使者至,见之,以为此夷邪久国人所用也。隋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浮海击之,虏其男女数十人,载军实而还。国遂与隋绝。其后六年,而掖玖人来朝。是岁,春秋之间,相继而至者,凡三十人,皆未及,还而死。后十五年,掖玖人来朝。是岁,钦明天皇三年也。后四十六年,多祢岛人来朝。是岁,天武天皇六年也。八年冬,遣倭马饲造连、上村主光欠等,使多祢岛。十年秋,连等率多祢国人,来献其地图。十一年,多祢、掖玖、阿麻弥人等朝贡,赐禄各有差。后十三年,遣文忌寸博士译语、诸田等,使多祢国。其后三年,文忌寸博士等八人率兵以至南岛慰抚之。明年,多祢、掖久、庵美、度感人等,随博士等,来献方物。授位赐禄,各有差。是岁,文武天皇三年也。后三年,萨摩、多祢人等方命,南路隔绝,乃发兵伐而平之。遂挍戸置吏。是岁,大宝二年也。其后五年,诏太宰府授位赐禄于南岛人,各有差。是年庆云四年也。后六年,南岛、奄美、信觉、球美等五十二人随大朝臣远建治来献方物。是岁,元明天皇和铜六年也。后七年,授位南岛,凡二百三十二人,各有差。是岁,元正天皇养老四年也。后七年,南岛人百三十二人来朝,叙位有差。是岁,圣武天皇神龟四年也。后七年,太宰大贰小野朝臣老遣高阶连牛养,植牌南岛,以志所在地名、里数及泊船取水等处。是岁,天平七年也。后十九年,诏令太宰府重修建南岛之牌。是岁,孝谦天皇天平胜宝六年也。自是之后,史阙不详。后四百二十八年,而王舜天当其国。先是,保元之乱,故将军源朝臣义家孙廷尉为义子为朝窜伊豆州。及平氏擅权,朝政日衰,常愤愤欲复祖业。因浮海上,略诸岛之地,遂至南岛。为朝为人,魁岸绝力,猿臂善射。南岛人皆以为神,莫不服者。乃徇其地而还居。未几,官兵袭攻之,竟自杀。有遗孤在南中,母大里按司妹,育于母氏。幼而岐嶷,有乃父之风。及长,众推为浦添按司。方是时,诸岛兵起,战闘不息。按司年二十二,乃率其众一匡清乱,举国尊称以为王。舜天王是已。是岁文治三年也。在位五十年,以嘉祯三年卒,享年七十二。长子舜马顺凞嗣立,在位十一年,享年六十四,宝治四年卒。长子义本嗣,在位十一年,而岁荒荐饥,疾疫并行。国有称天孙氏者,民皆归之,义本因逊位焉。时年五十一。是岁弘长二年也。英祖,天孙氏之后,受让当国,辟地始广。初,隋兵来犯,历唐、五代、宋、元数世,不与中国通。及元至元二十八年,世宗遣海船万戸杨祥、福建人吴忠斗等,捧诏而行。诏曰:朕收抚江南,已十七年。海内诸蕃,罔不臣属。惟琉求密迩闽境,未尝会归附。议者请即加兵。朕惟祖宗立法,凡不庭之国,先遣使招降,来则安堵如故,否则必致征讨。今命使宣谕汝国。果能慕义来朝,存尔国统,保尔黎民。若不效顺,自恃险阻,舟师奄及,恐贻后悔。尔其慎择之。明年三月,祥主其国,先令军官刘闰二百人,以小舟载军器,领三屿人陈辉者登岸。国人不解三屿人语,为其杀死者三人,遂不将其命而还。成宗元贞三年,复遣福建省都镇抚张浩、新军万戸张进赴其国。禽生口百三十人。后三年,英祖卒。在位四十年,享年七十二。是岁正安二年也。子大成嗣。在位九年,以延庆元年卒,享年六十二。其次子英慈嗣。在位五年,以正和二年卒,享年四十六。其第四子玉城嗣,不德,国乱,山南、山北分而为三。玉城据于中山。二十三年,以延元元年卒,享年四十一。长子西威嗣,在位十三年卒,享年二十三。是岁贞和五年也。中山王察度立。察度者,故浦添按司之子。是时元既亡,明主即帝位。洪武五年,其行人杨载赍诏往谕其国。中山王察度、山南王羕察度、山北王怕尼芝皆遣使朝贡。十五年,赐中山王、山南王、镀金银印、文绮。使还言:三王争权相攻。十六年,赐山北王,如中山、山南之例。因诏令罢兵息民。始自文武天皇授位南岛人等,六百八十馀年于此,而三王受封于外国焉。二十一年,明以所获元主次子地儞奴发居琉球。二十五年,中山王遣其子侄及陪臣子弟入大学。明主礼过独优,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二十八年,中山王察度卒,享年七十五,在位凡四十六年。世子武宁嗣。永乐二年,山南王羕察度卒,无子,令从弟汪应祖摄国事。应祖遣使请命,乃赐冠服,嗣山南王。三年,中山王武宁卒,在位十年。尚思绍嗣。 在位十六年,以永乐十九年卒。世子尚巴志立,请封。宣德三年,敕内监柴山往封巴志嗣王。是后,遣使册封,以为故事。巴志贤而施仁,众皆悦服。山南、山北遂归于一矣。在位十八年,以正德四年卒,享年六十八。初,三山称蕃,朝贡不时。至中山并南北,遂令二年一贡,每船百人,多不过百五十人。即福建南台外置蕃使馆,使至馆谷,递入京师。世子尚忠嗣。在位五年,以正统九年卒,享年五十四。世子尚思达嗣,在位五年,以正统十四年卒,享年四十二。尚忠弟尚金福嗣,在位四年,以景泰四年卒,享年五十四。弟布里与子志鲁争立,国乱,失其印绶。次弟尚泰久驰奏,命给泰久印,嗣王。景泰五年,泰久嗣封,克定四方,在位七年,以天顺四年卒,享年四十六。子尚德嗣,以成化五年卒,享年二十九,在位九年。尚圆嗣,在位七年,以成化十二年卒,享年六十二。世子尚宣威立,六月而卒。仲子尚真嗣,在位五十年,以嘉靖五年卒,享年六十二。世子尚清嗣,在位二十九年,以嘉靖三十四年卒,享年五十九。世子尚元嗣。是岁,嘉靖三十五年夏,海寇徐海败于浙。直有逃入琉球境者,尚元发兵邀击歼焉,得所掠金坤等六人,遣使送归。赐敕奖谕,厚赉金币。隆庆六年,尚元卒,享年四十五,在位十七年。世子尚永嗣,在位十六年,以万历十六年卒。世子尚宁立。时关白平秀吉命萨摩州征贡于中山。万历十八年春,尚宁遣僧天龙、桃庵等来聘。明年,关白大征诸州兵,欲道朝鲜入于燕京。是年夏,尚宁遣使请封。其相郑礼密以关白情由报闻。明年春,关白遂发兵入犯朝鲜,明主令其使者自赍诏归。册封使能勿达,历十馀年,朝鲜师鲜,尚宁坚请如故事。明主嘉其为不叛之臣,乃命兵科给事中夏子阳、行人王一祯往封焉。初,中山与萨摩州世有邻好。此岁以来,二国交恶,使命遂绝。州守源朝臣家久以告我神祖,乃发兵击之。前锋进取北山之地,斩首百馀级,水陆鼓行,并入那霸港。中山之兵连战皆败,王城遂陷,尚宁出降。师起四十馀日,宗社失守矣。明年秋八月,家久率尚宁及王亲、陪臣来。神祖乃命王尚宁,使归其国,以附庸于萨摩州,善继前好,敬羕先祀。于是则古南岛地复旧域矣。明年,尚宁得还。乃遣使修贡于中国,以报中山王业已归国,且欲代我以请互市。是岁明万历四十年也。海道参政石崑玉等验贡物,杂我产,请阻回俟势定。中丞丁继嗣、直指陆梦祖,因具疏谓:缓外贡、修我内备。明主从之,令贡使无入朝,量收方物给赏。尚宁在位凡三十二年,以元和六年卒,享年五十七。是岁明泰昌元年也。世子尚豊嗣,在位二十年,以寛永十七年卒,享年五十一。是岁明崇祯十三年也。世子尚贤嗣。当是之时,明既亡,鞑靼入中国,建号曰清,纪元曰顺治。顺治三年,闽平。明年,清主遣使招抚琉球。是岁正保四年。尚贤卒,在位七年,享年二十二。尚质嗣。后六年,清主复遣使,缴纳前朝所赐印绶。尚质乃遣使赍送,因请其封。是时海寇纵横,路梗不通。清主既殂,太子即位,改元康凞。康凞二年,遣使册封如前朝故事。尚质遣使表谢。明年,复奉表贺即位。五年,始敕以两年一贡为例。尚质在位凡二十一年,以寛文八年卒,享年四十。是岁康凞七年也。世子尚贞嗣。在位四十一年,以宝永六年卒,享年六十五。是岁康凞四十八年也。世子先卒,嫡孙尚益嗣。在位四年,以正德三年卒,享年三十五。是岁康凞五十二年也。世子尚敬嗣,年甫十五。始自中山称蕃于中国,凡王卒,则世子讣告,以请袭封。册封使至,则先祭前王于寝庙。寝庙在国门外,唯有谕祭,而无赠谥。故历世未得有谥云。


官职第三




古时流求诸岛地各有君长。若隋书所谓王、小王、鸟了师。因其所统大小,而所称亦不同。至其诸岛君长,咸皆内附天朝,授位亦各有差。天平胜宝后,史阙不详。厥后六百三十馀年,中山、山南、山北皆称蕃中国,受其封爵。王妃、王侄、国相、寨官,亦各赐冠服。乃是中山品官制所由起也。其文武职名,始见嘉靖使琉球录。葢所谓奉正朔、设官职、被服冠裳,夷习稍变,有华风焉者也。因录所闻,略记官名焉。


中山品官制,正从各九品。正一品则王子,从一品则按司。正二品则三司官亲方。从二品则亲方。三品至七品则亲云上。正从八品则里之子。正从九品则筑登之。皆是国中所称也。王子官号也,王之同姓,及异姓,凡有分封者,皆称王子、按司,犹言郡守也。王子之子有分封者,称某地按司。至尚巴志始并三山,各地按司皆赐第宅,不得就其封焉。三司者,天曹司、地曹司、人曹司各一员,犹汉三公,即所谓国相也。亲方者,尊亲之称。凡任其官者,皆附宗籍。亲云上,亲,近也;云上,殿上也,犹言堂上官也。俗称亲云上曰牌古米,或曰牌金,其义不详。里之子,本为邑宰之子者,任此官,即今非其人,亦任之。筑登之,义亦不详云。汉称谓王亲,即王子。按司,所谓王之下。则王亲尊而不与政者也。法司官,即三司也。察度官,国称那霸里主。那霸港官,国称御物城。各有二员,分治那霸四邑焉。耳目官六员,即法司之属,犹汉之六卿也。以上所谓士官,而为武职者也。大夫、长吏、通事等官,则专司朝贡,不与政事,皆为文职。明初所赐闽三十六姓之后,读书南雍,归,即为通事,累陞长吏、大夫。今仅存七姓,而食禄者百馀人。凡朝贡事,例,单年,则正贡二船,以耳目官充正使、正议大夫充副使,并正三品官也。其属有都通事、才府使、官舍使等职焉。双年,则接贡一船,接贡使、才府使各一员,并从四品官也。若有中国大丧,则以正议大夫充进香使。新天子登极,则以法司官、正议大夫各一员,充庆贺使。其国嗣封,则以法司官、紫金大夫各一员,充谢恩使。其官皆是所称千异邦也。古时国无姓氏,只因所居之地而称之。中世以来,王亲、豪族称之以食邑。其馀有职者,亦因其所自出及所居之地而称,曰某地某官。其有姓氏者,闽人之后来耳。虽然,其称于国中,犹国人也。而今国人皆有汉姓,亦有汉名,皆非古也。




宫室第四




隋书曰:王所居舍,其大一十六间,雕刻禽兽。民间门戸,必安兽头骨角。使琉球录以谓殿宇朴素,亦不雕禽刻兽,以为奇。大抵琉球俗朴而忠,民贪而俭。富贵家仅有瓦屋二三间,其馀则茅茨土阶,不胜风雨飘摇之患。人不善陶,虽王屋,亦无兽头,况民间乎。传者讹矣。陈氏葢据其所见而言耳。唯其以兽头为鸱吻类,亦讹。此土民间亦以牛马头骨挂之门戸,云是避疫鬼,古之遗俗也。今时至制略述所闻。


王府之制,据山为城,方各一里,叠石为基,绕以流水。城有王门,其西为国门,葢以天使馆在西南港口之故也。去国门西里许,有牌房一座,扁曰中山。国门曰欢会。府门曰漏刻。殿门曰奉神。每门有扁,四周皆石壁。府门外有小池,泉自石龙口中喷出,名曰瑞泉。王府汲之供饮食,取其甘洁也。正殿巍然在山之巅,殿阁二层,南北八楹,其位向西,上以奉神,中为朝堂,下与臣下坐直。阁门俱五色珠为帘栊。正中三门略加金碧,旁有侧楼,亦有平屋,皆以瓦帘。不远地而阶亦近除。凡正殿略仿汉制。如燕寝,则皆如此间之制矣。王亲以下品官第宅,众庶屋舍,亦皆如我制。板屋茅茨,随其有无,皆绕以石垣,其地多石故也。




冠服第五




隋书曰:流求用鸟羽为冠,装以珠贝,饰以赤毛,形制不同。织闘楼树皮并杂色纻及杂毛,以为衣。制裁不一。缀毛垂螺为饰,葢是古制。即今不可得而考。


王及王亲以下,品官章服制,明世册封,锡以皮弁玉圭麟袍犀带。视二品秩王侄、王相、寨官,赐以公服。明既亡,鞑靼为中国之主,文武品官皆编发胡服。而中山君臣犹依旧制。其王受册,则皮弁服。正旦、冬至,则乌纱折上巾蟒衣玉带。未袭封,则用乌纱帽。其臣三品以上皆幞头公服,其织成花样,文职用禽、武职用兽。革带用金银钩?。其馀品官冠服,皆如其俗。古俗,用色布一丈三尺缠其首。王尚宁之世,其臣名分薙国,始制衣冠,常服用之。王及王亲用五色,谓之五丝巾。次用紫色绢,谓之紫光巾。次用黄绢。又次用赤绢。簪以金银差等。其衣则广袖宽博,制如道服。腰束大带。童子结髻,簪用金花四垂者。凡俗足著草履,入室则脱。读书号秀才者,亦戴中国方素巾,足不草履而鞋矣。




礼刑第六




隋书曰:流求国无君臣上下之节、拜伏之礼,父子同床而寝。大明一统志因而述焉。陈氏使琉球录以谓诸书亦多传讹。其君臣之分虽非华夏之严,而上下之节亦有等级之辨。隋书又曰:狱无枷锁,唯用绳缚,决死刑以铁锥,大如筋,长尺馀,钻顶而杀之。使琉球录曰:国小刑严,凡有窃物者,即加以劓剕之刑。闽书曰:有盗窃,辄加开腹劓剕之刑。即今询其风俗,礼乐刑政,其制寖备矣。


朝会之礼,岁、元旦、冬至,凡大庆会,则王亲以下众官具冠服,行拜跪礼。四时节、朔望,亦皆冠服而朝。尊者亲者则延至殿内赐坐赐酒。冠昏丧祭制,世子冠礼,葢冠以乌纱帽。王子、按司之子冠于朝堂。王赐以其冠。其馀有职者之子,冠亦皆拜朝焉。昏礼略与此间俗同。凡妇女子织纴组??,学以女事,莫有识字及饮酒者,葢防淫也。如其亲戚,亦非贺正,不见男子。夫死无子而不嫁。民间贫贱之女,亦罕有再醮者。闽人之后,男不为国婿,女不为王妃。王妃则立国人。有职者之女为嫔御而有宠焉。国丧一皆如大明集礼之制。世子居丧,素衣黑带。嗣封之日,册使先祭前王于寝庙。世子忧服,北面立。礼毕,从吉。岁时祭,亦如礼制。臣庶之家,不必如制。父母之丧,不吃肉,不饮酒。殡葬必谨。如其七七日、百日、期年、再期,亦如近世俗。凡有职者,给暇五十日起复就职。至如公私庆贺燕会,则皆不与焉。三年而后复初。凡燕会备乐,乐有国中、中国二部。国乐其唱曲则如我里谣,其器则三线子。中国乐,曰万年春,曰贺圣明,曰喜升平,曰乐清明,曰庆皇都,曰永太平,曰凤凰吟,曰飞龙引,曰龙池宴,曰金门乐,曰风云会。其明曲,则有王者国、百花开、为人臣、为人子、杨香、寿星、老上、蓬莱等曲。其清曲,则有天初晓、颂皇清、寿尊翁、正月四季歌等曲。其器则唢呐、横笛、管鼓、铜锣、三金三枝、二线三线、四线长线、胡琴琵琶。又有路乐,其器则两班铜锣、喇叭、铜角、唢呐、鼓。凡刑典,有笞、杖、徒、流、大辟、绞、斩、枭首等法。而不赦谋反恶逆、不道不孝不义等罪。若其轻罪,间有赦宥焉。総而论之。则其俗朴而忠。其政简而便。文之以礼乐,非复曩者之陋矣。




文艺第七




琉球之学,自中山王察度始。厥后闽人从裔世传其业。虽然洪、永之间赐闽人于其国,以比岁往来朝贡,故赐其善操舟者耳。察度始使其子侄及陪臣子弟入于大学。如闽人子弟家,本在内地,不因肄业于其乡先生,归,即得为通事,累陞长史、大夫者,往往不绝于今。其文彬彬可以观者,则察度之化远矣。


国无文字。俗相传云:昔有天人降,而教人以文字,其体如古篆。然中世以来,始传此间文字。明初,其王察度请以子侄及陪臣子弟入于大学。成化间,王尚真以官生蔡宾等五人肄业南雍。学既成而还,即为通事,累历文职。自是之后,凡章表文移,皆其所掌焉。国中所用文字,一如此间之俗,亦有善于歌词者。凡学之法,王亲已下品官子弟皆入国学。学有孔庙,每春秋释奠焉。凡民子弟,则皆学于乡校云。




风俗第八




天下之俗,古今不同。风化之变,若阴阳昼夜于万物。然时既变矣,物不能变也。虽然万物之生天地,犹不能齐,安知天下之俗,有未始变者。亦在乎。其既变之间也哉。我观流求之俗,若其因草,则隋唐之际,既无考据,况于上世之事乎。今试闻其方言,有可以解者焉,有不可以解者焉。葢其可以解者,此间之语,最为不少。而如汉语,亦有十之一二焉。若其不可以解者,则彼古之遗言而已矣。若彼方俗亦然。中世之俗,与此间同。近世之俗,略与汉同。若其非此亦非彼者,则彼古之遗俗而已矣。因录旧闻,以为风俗志。


男女皆露髻,男则断发结髻,于古国史所谓切发草裳,其由来既久矣。右髻名曰只首。相传云:上世之人皆戴头角;昔者有神崩厥左角,后俗结髻,以象乎古也。汉人之裔,结髻于中,皆插以金银簪。缠首用色布大馀。今之冠制始于此。厕贱犹露髻而已。衣则寛博广袖,腰束大带。足著草履。通国之礼,义手膜拜。若见异邦之人,则拜揖加仪。凡卑幼路遇尊者,结袖而挂肩,卸履而跪地。女则鬒发如云,结为高髻。簪不加饰,以墨点手,为种种花卉状。上衣下裳,其裳如裙,而倍其幅,折细而制之,长掩其足也。上衣之外,更用大衣广袖者,蒙之背上,见人,则以手下之。而蔽其面。妇女之俗,幽闲贞淑,不淫不妒。若其妓娼,颇事艳冶。大抵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似有唐国之风者。俗好声乐,皆弄三弦。相传以为弦响能避蛇害,农家插秧获禾乃携妓女,馌彼南亩,弦歌鼓舞。先终亩者,妓女乃侑其觞。其疆域虽小,风气或殊。山南之人,不患痘疹,山北之人,最为骁健。国无医药,民不夭札。寿至期愿,亦往往有焉。君臣民庶畏神尤甚。葢上世以降,厥民分散洲屿,各自有君长,亦莫能相一。唯有神降于其间,为威为福,禁民为非。是故举俗敬神,而神亦灵也。其神称谓君真物,所凭之女称谓君者三十三人,皆酋长之女。其长称谓闻补君,其馀所在神巫,百千为群。神有时而降,鼓舞歌谣,以乐其神。一常百和,其声哀惋。神喜,则众皆相庆焉。神怒,则众无不惧焉。又有灵蛇,国人畏之如神。又其国多有奉祀天朝宗社之神者焉。伊势大神祠,自尚金福始。八幡大神祠,自尚泰久始。波上之社、洋之社、尸叶那之社、普天间之社、末吉之社,并皆奉祀熊野大神也,其始不详云。葢古之时,天朝使臣所至,乃命其祀,以为国镇也。菅神祠,自尚元之世,久米岛人林氏始。又有天祀、天巽等祠,凡所在,大树大石,祭以为神,不遑枚举焉。国人又信浮图之法,其法唯有禅与密之二教耳。圆觉、天界二寺,在都城南北,殿宇壮丽,亚于王宫。达善、相国、报恩寺,皆禅寺也。龙福、天王、安国、普门、潮音等,皆密院也。其馀寺院亦多。


食货第九




隋书曰:厥田良沃,先以火烧,而引水灌之。持一锸,以石为刃,长尺馀,阔数寸,而恳之。土宜稻、梁、禾、黍、麻豆、赤豆、胡豆、黑豆等。国史曰:粳稻常丰,一艺两收。即今询其土俗,皆不然也。使琉球录曰:厥田沙砾,不肥饶。是以五谷虽生,而不见其繁硕也。至于赋敛,则寓古人井田之遗法。但名义未详备。王及臣民各分土,以为禄食。上下不交征,有事则暂取诸民,而不常也。寰宇记曰:无他奇货,故商贾不通。闽书曰:时时资润,千邻岛之富者,葢皆得知矣。但其使琉球录以谓贸易唯用日本所铸铜钱,亦不然也。是则古时期国所铸如宋鹅眼钱耳。星槎胜览曰:俗好古画、铜器、铁器、绵布焉。葢其地不产铁,土不宜绵故。民间炊爨,多用螺壳。红女织纴,唯事麻缕。如欲以釜甑爨以铁耕,必易自王府,而后用之。否则犯禁而有罪。陈氏所驳,葢据当时而言耳。即今观之,尽皆不然也。略记所闻,以志其食货焉。


诸岛之地,山谿崎岖,沃野鲜少。厥田沙砾瘠薄,稼穑甚艰。气候常暖,年谷早热,而不见其繁硕也。凡中山、山北,并多水田,土宜粳稻。山南地方,多是陆田,宜菽麦之属。即今其国税额,中山粮米七万一千七百八拾七石,山北粮米三万二千八百二十八石七斗,山南粮米一万九千九十六石八斗零。其馀租课亦准此。地无奇产,商贾不通。民贫而俭,男女事耕织。厥产多出蕉布。禹贡卉服,国史草裳,葢谓之也。炎方蒸溽,不见霜雪。隆冬之日,时有雨露而已。故凡崒卉之属,皆不凋枯。取芭蕉生三年者,辟纑成布,最极织巧。麻苎次之。南岛所产,闽书所谓南有太平,出禾苎,即此。久米岛产丝及绵。闽书所谓西有古米,出土绵,亦此也。通国贸易,古时用海巴。厥后,国铸铜钱用之。既久,散亡少馀。唯今用谷布之属。若其与中国交易银货,则此间所产矣。凡百器制,皆与此间同。唯其甲胄、兵刃不甚坚利。弓材用檿,断而弦之,性急易折。良者难得。螺钿诸器,颇得我法。民间炊爨,多用螺壳,葢古俗也。海产大螺,贫家以代釜甑云。凡饮食之馔,造制清洁,略与此间同。使琉球录以谓不知烹调和剂之味,特不习此俗耳。造酿之方,酒醪醋酱及干酱之属,亦皆如我制。使琉球录又谓:酒以水渍米越宿,妇人嚼之,取汁曰米奇,甚非也。酒曰米奇,即此间方言也。唯其露酒方,始传自外国,色味清而淡,久之不坏,能易醉人。使琉球录曰出自暹罗,亦非也。造法不与暹罗酒同。蒸米和麹,各有分剂,不须不水,封酿而成。以甑取,其滴露如泡,盛之瓮中,密封七年,而后用之。首里所酿最称上品。茶茗之品,此间所产尤为珍惜。茶室、茶具之式,候汤、立茶之法,一皆效我制。闽书以谓厥土独不宜茶茗,即艺之,亦不萠。葢其然也。甘蔗,即艺之,首里地。冰霜洁白,不及南产。亦是以供果品,国所制香品,有香饼、寿带香竹、心香、龙涎香、官香等,颇为奇绝。


物产第十


?


隋书曰:俗无文字,望月亏盈,以纪时节。候草荣枯,以为年岁。葢纪其上世之事也。后之说者,皆据而言者,非也。其国相传云:昔有天人,降而教文字。其书颇虽放失,而干支古字,于今犹存。纪年候时,岂在草木荣枯也哉。至于明世以来,奉其正朔,每岁颁历一百,本国亦造历,以授民时。且其地僻在南荒之中,气候多暖,不见霜雪。海飓时作,草木凋枯而已。凡物产,略与澹耳、朱厓同。其馀则不异此间也云。因作物产志。


大明会典云:琉球贡物,马、刀、金银、洒海、金银粉匣、玛瑙、象牙、螺壳、海巴、棹子,扇、泥、伞扇、生红铜锡、生熟夏布、牛皮、降香、木香、连香、丁香、檀香、黄熟香、苏木、乌木、胡椒、琉黄、磨刀石。若其马及螺壳、海巴、夏布、牛皮、乌木、琉黄、磨刀石,则其国所产而已。其馀则所与此间及诸国交易也。谷则稻、秫、稷、麦、菽,蔬则瓜、茄、姜、蒜、葱、韭之属皆有焉。亦有番薯,可以代谷而食。此间俗曰琉球薯,即此。海菜可啖,亦多。果则龙荔、蕉子、甘蔗、石榴、橘柿,但无梅、杏、桃、李之类。近时有梅移自此间者,唯著花而不结子。草则山丹、佛笑、风兰、月桔、名护菊、粟菊,盛花泽藤等品不少。近艺烟草,叶细而长。木则赤木,其性坚致,紫红色而有白理,葢榈木之类。本朝式所谓南岛所出赤木,即此。黑木,即会典所谓乌木也。苏铁,即琉球录所谓凤尾蕉。其野生则不如栽在园庭者。木犀、何檀福木,隋书所谓闘楼树,使琉球录以谓土产无其树,即今国人亦谓不详。禽鸟则绫鸠、黑鹑。鹑亦有异色者。蝙蝠产于八重山者,其形极大。其馀有乌鸦、麻雀、野雉、野凫之属。但无鹤及鸧鸡。而鸿雁不来。秋月之候,鹰隼及小雀自南来者多。畜兽则乌牛、犬、豕、麋鹿之属,皆无不有者,而无虎豹犀象。亦产异色猫、虫、豸,则蛇蝎之属最多。毒蛇凡七种,蝎亦能螯人,其有在于壁间声噪如雀者。春夏之交,有赤卒自南来,亦多。鳞介则海出。白鱼,亦名海马,马首鱼身,其皮厚而青,其肉如鹿,人常啖之。马鲛、龙虾之类,亦皆有之。棘鬛,其色不红,而味亦不佳。鲸鱼,每出没屿之间,而莫敢捕者。蛟龙时时自海中起,而能致风雨,俗谓之风待也。螺蛤之属,多奇品。贝子,即会典所谓海巴。螺壳大者,可以代釜甑云。



南岛志 作者:新井白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