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传
孙策,字伯符,是孙坚的长子。孙坚参与平定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等军事活动时,孙策带着母亲迁居舒县,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庐江县。孙策跟周瑜是好朋友,招揽了很多士大夫阶层的人,深得江淮地区的人心。孙坚死后,孙策回到曲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市,将父亲埋葬,然后渡过长江在江都,也就是今天属江苏省扬州市定居。
徐州牧陶谦非常忌惮孙策。孙策的舅父吴景任丹杨太守,于是孙策就带着母亲迁居曲阿,与吕范、孙河一起投靠吴景,并依赖吴景召募到了数百人。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投奔袁术。袁术把孙坚所率一部分旧部的指挥权交给了孙策,据《江表传》记载,这支部队有一千多人。
太傅马日磾持节安抚关东,在寿春以礼征召孙策,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麾下的大将桥蕤、张勋等都倾心敬重孙策。袁术常常叹息说:“如果我有孙郎这样的儿子,死也无憾。”
孙策部下一个骑兵犯罪,逃进了袁术的军营,藏到马棚里。孙策派人把这名骑兵就地处决,然后找袁术谢罪。袁术说:“士兵总爱叛变,我应该跟你一起处罚这些人,你还谢什么罪?”从此袁术军中的人更加敬畏孙策。
袁术曾许诺让孙策任九江太守,过后却改用丹阳人陈纪担任此职。后来,袁术准备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索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孙策曾经拜访过陆康,陆康不亲自接见,只让主簿接待。这件事令孙策怀恨在心。袁术派孙策讨伐陆康,对他说:“之前我错用陈纪,经常后悔自己用错了人。如果这次你能抓获陆康,庐江郡就是你的。”孙策出战告捷,袁术却任用他的老部下刘勋当庐江太守,这让孙策对袁术更加失望。
兴平元年(194年),汉献帝派刘繇担任扬州刺史,扬州过去的治所是寿春,而寿春已被袁术占领,刘繇就南渡长江,在曲阿设立了治所。当时吴景还在丹杨,孙策的从兄孙贲又被任命为丹杨都尉,刘繇到任后,就把他们逼走了。吴景和孙贲只好退往历阳,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和县。
刘繇派部下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津,让张英驻扎在当利口,与袁术对抗。袁术则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率兵进击张英,却一连几年都未能攻克。
于是孙策就说服袁术,主动请缨帮助吴景平定江东。袁术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代理殄寇将军,配备一千多的士卒及相应的军需品,战马几十匹,宾客中愿意跟随者几百人。到达历阳时,孙策的兵众已发展到五、六千人。孙策的母亲已先从曲阿迁来历阳,孙策又将母亲迁往阜陵居住。然后渡江转战,所到之处势若破竹,无人敢与他交锋,而且军令很严整,百姓们都记得他的好。《三国演义》中孙策挟死于糜、喝死樊能的故事,就是从这一系列攻坚战中虚构出来的。孙策用诈死计攻破秣陵的情节则是参考了《江表传》的记载。
孙策这个人,长得帅,爱开玩笑,性格豁达,能听人劝,善于用人,所以无论是士族还是平民,都对他尽心尽力,愿意为他赴死。
刘繇放弃丹徒向西逃窜,附近各郡的长官也都弃城逃走。吴地的贼寇严白虎集结了数万人,处处屯兵聚集。吴景等人想先打败严白虎等贼人,然后前往会稽。孙策说:“严白虎这群土匪没什么大志向,都是瓮中之鳖。”于是孙策带兵渡过浙江,占据会稽,在东冶屠城,大破严白虎等贼众。《吴录》记载,孙策为了震慑敌人,还在严白虎的弟弟严舆前来求和时将其杀害,震慑了敌人,只是不太讲武德。
孙策将原有长吏全部更换,自己兼任会稽太守,又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另置庐陵郡,以孙贲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人张昭、广陵人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士。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孙策写信阻止。曹操上表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袁术死后,长史杨弘、大将军张勋带着部队想投奔孙策,庐江太守刘勋半路截击,将他们俘虏,抢走了他们携带的珍宝。孙策假装示好结交刘勋,刘勋刚刚得到袁术麾下的新兵,当时江东的豫章、上缭等地有一万多宗族百姓,孙策劝刘勋去攻打这些地方。刘勋刚出兵,孙策就率轻骑兵快速袭击,夺下庐江,刘勋的手下尽数投降,刘勋带着麾下的几百人投奔了曹操。
这时袁绍的势力正强大,而孙策又吞并了江东,曹操已无力东顾,就打算对孙策进行安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用应有的礼节征召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又命令扬州刺史严象举荐孙权为茂才。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孙策暗中盘算袭击许都,迎取汉献帝,便秘密整顿军队、部署将领。还没等行动,孙策就被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杀了。当初,孙策杀死许贡。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逃亡到江边。孙策单人匹马外出,正好遇到许贡的门客,被门客所伤。孙策伤得很重,就请张昭等人,托以后事,他说:“中原正在大乱之中,凭我们吴、越的兵众,三江的险固,足以观其成败。你们要好好辅佐我弟弟!”又招呼孙权,将印绶交予他,对他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夺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当晚,孙策就去世了,年仅二十六岁。
据《江表传》记载,许贡上表汉献帝,劝朝廷把孙策召进京城控制起来,以免形成割据势力威胁朝廷。表文中将孙策比作项羽,因此后世称孙策为“小霸王”。孙策不但像项羽一样能征惯战,而且他善用人、得民心,又比项羽更有格局。
但是,孙策的弱点也是很致命的,那就是继承了父亲孙坚“轻佻果躁”的性格缺陷。比如孙策的谋士虞翻就曾劝孙策不要总是随随便便微服出行,这样会给负责安保的官吏们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孙策嘴上答应,却依旧我行我素。据《江表传》记载,孙策截获了许贡写给汉献帝的表章,将其杀害。许贡的门客们时时想着杀孙策报仇。有一天孙策外出打猎,由于马快,追逐猎物的时候大部队跟不上,导致孙策落了单。许贡的三个门客突然出现在孙策面前,诈称是韩当手下的兵。虽然孙策警惕性很高,先下手为强射倒了一人,但还是被另外两人用弓箭射中脸颊。《吴历》记载:孙策的箭伤本来是可以医治的,但要好好护理,百日内不能随便活动。孙策照了照镜子,发现自己帅气的脸庞被毁了容,一时气愤,创口迸裂,导致孙策死于当夜。
这样看来,孙策毕竟年轻气盛,很多时候还是会意气用事。杀严舆、屠东冶、杀许贡,到处树敌。而且,孙策有一个最要命的弱点: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吴录》记载,隐居余姚的高岱就死于孙策的这一性格弱点。
由于性格缺陷,孙策给自己树起了很多敌人。孙策想要以官渡之战为契机偷袭许都的计划,其实曹操阵营的人早就打听到了。这一消息在曹营中形成了不小的威慑。但是,曹操的谋士郭嘉却泰然自若,断言孙策一定会死在刺客手里,根本不足为患。负责注解《三国志》的裴松之对郭嘉的言论表示怀疑。因为即使郭嘉说中了孙策被刺客所杀的结局,也不可能准确预言孙策被杀的时间。如果孙策是在偷袭许都成功后才被杀,则曹操同样会蒙受很大损失。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似乎可以从《江表传》中看出端倪。当时想刺杀孙策的,不仅仅是许贡的门客,还有广陵太守陈登。由于孙策之前打败了陈登的叔叔陈瑀,导致他与陈登结仇。陈登勾结严白虎余党,想要暗杀孙策。孙策收到消息,准备征讨陈登,驻扎丹徒等待运粮期间外出打猎,遭许贡门客刺杀。很难说陈登与孙策的死没有联系。否则,仅凭三个门客怎么可能如此清楚地了解孙策的动向和习惯?显然,孙策得罪的不是少部分人,而是有组织、有势力的一群人。而他自己爱逞勇、爱掉队的毛病又被敌方充分掌握。可以猜想,郭嘉可能跟暗杀孙策的势力早有往来,站在近乎上帝的视角看着这一出精彩的暗杀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