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接连歇业,亏损超10亿,H&M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2021-04-06 11:01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赚中国人的钱,打中国人的脸,天底下真有这么“不识时务”的品牌吗?

还真有。

3月24日,H&M一纸声明搞得网友炸开了锅,因为H&M在声明中表示从第三方采购而来的棉花,是通过全球认证的。

而在声明之中,H&M只字未提中国新疆的棉花。

这避重就轻的声明,自然逃脱不了中国网友的法眼。随着中国消费者的集体抗议,明星纷纷解约,电商平台下架,H&M似乎嗅到了一丝危险。

3月31日,H&M就曾发布过一封声明:其态度避重就轻,让人愤怒。

纵观H&M迄今为止的一系列行为,真真就是无耻:“吃你家饭算什么,我还要砸你家的锅,拿我怎样?”

这样“彪悍”的态度叫人叹为观止,于是网友们戏称H&M“又当又立”。

这种避重就轻的道歉,不是我们要的,更不是中国市场需要的,而是消费者们选择了“用脚投票”:如今,H&M在华已经关闭了近20家门店,税前损失超过10亿。

这,就是H&M傲慢的代价。

当初,H&M费尽心力才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一夕之间,H&M大厦将倾,这或许是它有史以来最错误的一次品牌决策。

在国潮崛起的当下,H&M的傲慢,亲手将它自己拉入了中国消费者的黑名单。

1、跟风Zara H&M在中国遇到春天

1947年,H&M由ErlingPersson在瑞典创立,品牌定位在中端市场,也就是不走高定路线和低廉路线,专注平民轻奢的价格。这种定位,在国外可以说是普通商品,价格和质量都过得去,就类似我们国内的回力、李宁,面向群体广,所以销售起来也比较快。

而在进入中国市场前,H&M的知名度还不如Zara,主要活跃于德国市场,只是随着近些年来,Zara等国外品牌在中国的成功,逐渐证明了中国市场的价值,于是H&M也尝试着走Zara的路线进入中国市场。事实也证明,那时候的H&M确实成功了,毕竟是遇上了好时代。

2007年,H&M进入上海后一度引起年轻群体轰动,因为当时的H&M符合中国年轻人的消费眼光,毕竟可以用不那么昂贵的价格买到时尚的款式以及面料适中的服装,所以自那时起,H&M成功打通了国内市场的第一步。

同一时期,H&M布局中国市场的计划就此展开。2008年至2009年间,H&M进入北京,通过少量、多款的快时尚策略,将国产服装店压制得动弹不得,与之对应的贵人鸟、361、特步和李宁等品牌都不及H&M受欢迎。

到了2010年前后,H&M进入中国的服装市场之都“广州”市场后,大多数人本以为它会被当地的市场环境同化,可结果还是一样,H&M依旧打破了传统服装业界的规则,国产服装品牌几乎见H&M就躲。

如此势如破竹的势头,也使得H&M在中国市场占到的营业额逐年在增加。2014年起,H&M开始针对中国消费者推出相应风格的服装,比如新春系列、青春系列、春夏系列等,广受年轻人喜爱。2016至2020四年间,H&M每年的营业额呈3倍增长,尤其2019年,H&M开始签约中国年轻偶像推出独家胶囊系列服装,短时间内就能售馨。

可是H&M的壮大,却大大压缩了国产品牌的生存空间,为什么?因为它靠的不是产品和衣服,而是商场的不平等条约。

在H&M存在的商场中,也能看到Zara、优衣库的身影,基本上这三大快时尚巨头垄断了商场所有客流量大的区域,所以开发商为了所谓的客流量,就会给予极大优待,类似于减免租金,提供更大店铺等,而在一些二线城市,有的商场甚至直接给它们免除了租金。

另一方面,由于H&M面向的客户属于15-30岁的年轻人,这一类购买群体拥有对时尚相对较高的敏感度,且消费能力高,所以H&M借助快销概念的营销策略,使得自己迅速打入中国市场,并一步步壮大。

2、声誉下跌 H&M与中国消费者的“恩怨”

壮大之后的H&M仿佛就飘了,你们可能也发现,H&M的定价已经不再那么平民。

随便一件短袖的价格都能近百元,普通的一件外套价格也在300-500元不等,于是就有不少人说H&M的价格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事实也确实如此。H&M近些年来在服装面料方面的选择大不如前,且价格却逐年增长,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这里小帅讲个题外话,H&M的设计师做原创的很少,大多数服装的设计理念和款式,都是H&M的设计师从各大时尚圈、设计师那里抄款而来,所以很明显H&M的快时尚服装并不那么时尚。

回归正题,由于价格和质量的不对等,本身就造成了中国消费者对H&M的失望,哪成想H&M拒不承认,还反咬一口中国消费者要求高。

截止到目前,H&M在中国市场发展了十几年的布局,已经在国内开了超过400家门店,成为H&M集团的第三大市场,且根据2020年H&M公布的上半年财报来看,中国市场的销售总额占据总集团的5%左右,每个季度都有所浮动,单凭这些,H&M就要掂量掂量中国市场的分量。

只是如此大的市场,H&M的道歉声明依旧不够诚恳,仔细品味H&M的两份道歉声明会发现,也许一开始H&M就在想,“中国消费者很快就会忘记,中国市场还很需要H&M”,所以H&M一直到现在,都死死咬住自己没错,不肯大大方方向消费者致歉,并承诺改正。

究其原因还是中国消费者以前太惯着这些国外公司了,以前的中国消费者,可以说太过仁慈,在面对H&M这类相似事件发生的时候,总会在短时间内忘记。

还有些人会发出“别人抵制是他别人的事,我习惯了买这家的东西”之类的言论,才使得国外公司对待中国市场的态度,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不那么看重中国消费者。

3、国潮崛起 国外潮牌不再是消费者的唯一选择

随着消费者主力军成为年轻一代的90后、00后,H&M的嚣张姿态也就遇上了硬茬,因为年轻一代人不再买账!各大电商平台将H&M店铺下架,合作过的明星也纷纷解除合约,网络上也骂声一片,基本上都是让H&M自己退出中国市场的言论,也有很多人自发团结,不再进入H&M店铺购买服装,多方讨伐的情形下,H&M在华已经关闭了近20家门店,税前损失也超10亿。

当然,H&M还有那么多店铺在中国开着。这次的事件,H&M会否吸取教训,也无人知晓。在这件事情发酵之后,H&M未来的发展走向,是否会发生重大改变,也不可预测。

至少,在中国市场上,H&M这个品牌的声誉一落千丈,想必其在华业绩短期内缩水不可避免。长期来看,H&M很有可能会步当年三星的后尘。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H&M想错了中国市场。现今,国潮原创品牌层出不穷,偌大市场有的是品牌在厮杀竞争,H&M犯了中国人不能容忍的错误,自会有更潮的品牌来取而代之。

这也给其他国外品牌敲响了警钟:只有尊重中国的品牌,才能踏实吃着中国市场的饭!

天下无不可替代的品牌,尤其是服饰、美妆等日用品。随着国内的李宁、回力等国货品牌的崛起,H&M的蛋糕会越来越小。

从前,中国制造销往海外全球;如今,中国潮牌日渐赢得本土消费者的青睐。

可以说,消费者自发抵制H&M,既是爱国情怀之下的情感选择,更是消费观念转变之下的理智判断——不再一味追求国外潮牌,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如此不尊重中国人的H&M,还能在中国走多久?


接连歇业,亏损超10亿,H&M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