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丨北大软微20 CAT 387分软工专业考研:前期朝十二晚十,后期朝九晚十二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严禁转载和抄袭,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 写在前面的话 /
学霸经验贴,借着前人经验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小苏邀请一批“高分学霸”分享经验,希望同学们借鉴成功上岸学长学姐经历以勉励自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有越来越多人能够和我们一起,发挥自己的余热。欢迎每一位独特的你来分享经历或经验。
有一分热,发一份光。
考研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对考研的疑问,或者你有希望我们创作的文章/内容/视频,可以随时联系小苏(微信:①lqll_1998 ②xiaozhushou_123),文末有各专业QQ考研交流群的群号,各专业微信考研交流群由于有的群超过200人并且发二维码容易过期和招来“小广告”,直接加小苏微信会拉你进群。

我本科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但是四年学下来痛苦更多,一直想调整方向。去年刚了解到这个专业时,内心是怂的,于是跑去看了许多的经验贴,发现有和我情况很相似的前辈,他们的成功上岸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促使我决定报考。在备考过程中,我自己也是在摸索,没有什么高明的学习方法,但从结果上来看效果是不错的。所以我会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自己各个阶段做的事情,希望我的备考经历能给到你们一些参考。
得知这个专业后不久,赶上了19届上岸,顺手囤了很多资料。大三下学期利用课余时间打了下翻译基础,大四上学期返校后开始了规律备考,前期朝十二晚十,中期朝十晚十,后期朝九晚十二,每天尽量保证八小时有效学习时间。
英汉互译(117)
基础:四级620、六级580,雅思7,年初开始背单词,当时用扇贝测词汇量8000左右
资料:《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考研英语阅读真题\历年真题
APP:墨墨背单词\经济学人商论\可可英语
公众号:经济学人双语精读\田间小站\试译宝
初始阶段:(3月-6月)
三月底去图书馆借了一本《英汉翻译教程》,先看理论和例句,再做每章的练习,同时积累一些生词和表达。这种形式有种刷题的感觉,比较容易产生成就感,但我并不知道实际效果如何。断断续续练了一个月,推进了五章,想续借的时候发现书被别人预约走了,干脆就停了。
报名六月份的三笔后,买了韩刚的《90天攻克三级笔译》,我用着觉得十分痛苦。虽然知道前一年有考catii原题,但我还是只推进十多页就停了下来,不打算专门练这类题材。最终三笔实务是59分挂掉了。
总的来说初期基础打得不好,过不了三笔的水平。在这里建议打基础的时候适当铺垫,尽快开练。个人认为针对考研做到能读懂、能表达就够了,为了追求性价比,理论铺垫无需太多,多练效果最好,在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思考也能找对路子。
中期阶段:(8月-10月)
经历三笔后反思了下,发现自己之前只练句子很鸡肋,实战的时候根本没有手感,后悔没有尽早用篇幅较长的材料。为了省事儿,英译汉就直接用考研英语的阅读来练了。做完一套阅读后,挑一两篇出来不限时逐段翻译,然后对照张剑黄皮书给出的译文修改。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用阅读真题练英译汉性价比还是挺高的。一方面题材和难度都合适,直接拿来练可以省去挑选材料的时间,另一方面考研英语的阅读也练到了。下面是我练习的第一篇,2000年的passage2,可以看出来当时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的。至于汉译英,我主要看了公众号“经济学人双语精读”上的回译模块,练得相对较少。

由于备考翻译的进度难以量化,一不小心就容易怠惰,为了督促自己定期练习,我跟了两次试译宝的活动,基本是免费的,内容还不错,也能从同期的优秀选手那里学到一些东西。除此之外,我还建了个翻译分享群,最初拉了大约三十个备考CAT的同学,这样一来大家只花一个人的时间,就能达到三十个人一起收集的效果。随着每周清理划水成员,到十二月份群里只剩下一半的人,后来发现这些人里包括这次初试第一的大佬,感到惊喜!
这段时间找到了合适的方法,效率较高,英译汉提升了许多,汉译英比较随缘,编译还没有练过。最大的感触就是要督促自己不断练习保持手感,如果自制力不强,可以通过找研友、报班的方式约束自己。
冲刺阶段(11月-12月)
我对待真题的态度过于小心了,之前一直没敢碰。大群里偶尔有人讨论时,我瞄一眼总觉得自己做不出来,下意识想逃避。11月份开始做真题,发现没有想象中这么恐怖,也后悔没有早点开始做真题。最后真题拼起来只做了四套英汉互译,编译只练了19年的真题。
这个阶段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除了真题外就没有动手练了,都是见缝插针做视译,主要看可可英语上的双语阅读模块、公众号推送以及翻译群里的分享。
比较冒险的是,上考场前我都还没有掐时间练习过,也没有完整手写下来过,我挺佩服自己当时还有勇气去考试。开考后看到第一篇英译汉时我脑袋直发懵,生词太多了,磕磕绊绊做了半小时还空了很多地方,就直接跳过了(如果考场上遇到这种情况心态千万要稳住)。幸好后面难度降下来了,而且编译的主题“区块链”我比较了解,看到block chain时差点笑出声,做下来还是挺顺利的。最后再回头补第一篇的时候轻松很多,又译出来几个地方,剩下的就靠猜了(一个也没猜对)。
个人认为能考到这个分数运气成分很大,建议大家还是不要这样了,平时注意控制自己的速度,编译要多练几次找找感觉,考前最好能来一次模拟,做有把握之战。
英语一(83,客观64)
基础:同上
资料:张剑黄皮书 + 王江涛作文书
阅读(错一两个)
我做阅读时会先看两三道题目,然后从头逐句看文章,一般题目都是按顺序出的,两三道题搞定后,读剩下的题目,接着看文章。每套阅读掐表做完后不对答案,直接开始翻译,全篇翻完后再做一遍题目,通常能再多做对一两个,后面练着练着就能一步到位了。对完答案发现错误时,也不急着看解析,先对着译文改改翻译,看自己有没有理解错误的地方。
如果是因为搞错了原文的意思,就没什么好紧张的,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仍然选错,通常是中了出题者的某种套路,很多知乎回答都有总结套路类型,自己再把错题分类归纳,时常回顾提醒自己,渐渐地就不会上当了。熟知了这些套路,做题时就能很方便地使用排除法,确定错误选项的“罪名”后,就能毫不犹豫叉出去了;
另外还有一些题目要求判断作者的立场或者是隐晦表达背后的真实想法,如果在(自认为)读懂全文的情况下,这种题不仍幸选错,我一般置之不理,通常答案解析也无法说服我,太纠结容易钻牛角尖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就是读懂全文,熟知套路,其他不必太纠结。
新题型
新题型就不赘述了,大同小异。
完型(错四个)
说到完型我总会想到性价比。
自己平时做完型平均错四个,看起来多其实也就扣两分,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进一步提高正确率。很多人完型错多了着急,于是会花时间刷题、花精力发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型就是词汇量+逻辑,首先词汇量是积累起来的,逻辑也不是多练就能提升的。通篇做完后,带着答案读一遍,一路下来不顺畅的地方多琢磨下,最后能一气呵成的话基本不会有错。
作文(19)
自己准备作文的过程手忙脚乱,最后结果也不太好,这里说说教训给大家避雷。
首先是11月开始准备时,对作文的考察方式一无所知,又因为时间紧静不下心来整理,所以一上来乱了阵脚。这里建议大家趁目前还比较轻松的时候花时间了解下,这样平时也会有意去做一些积累。
然后就是在了解小作文的考察类型、大作文的题材后,没有主次区分地全方位准备模板。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这么做特别浪费,考试时用着也很僵硬。仍然是建议大家早点了解考察内容,早点有积累的意识。
最后,我又没有做模拟,导致考场上大作文首段一不小心就写了七行,还差点没收住。我的建议显然是:提前模拟。
总的来说,边刷真题边练翻译性价比很高,个人比较推荐这种方法。但由于真题啃得比较细致,速度会很慢,我从2000年的题开始,最后总共刷了不到十套,这也是一个失策。新题应该更有参考价值,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选择从哪年刷起。
计算机基础(116)
基础:本科学过计组、操作系统、计网、编程等专业课
资料:《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配套视频、本科课件、历年真题、搜索引擎
书本+扩展(9月-10月)
虽然本科阶段学过大部分内容,但是翻看真题的时候很多知识点都没反应过来,所以还是决定先过一遍书本。我会跟一遍《计基》的圣才视频课(其实不必要,我是因为看书容易走神),在书上做标记,然后紧接着开始“抄书”,即把书上的内容整理到word文档中,这个过程借助了QQ的图片提取文字功能。“抄书”一方面能帮助自己加深记忆,另一方面电子版笔记效率高很多,还能随身携带。
之前看经验贴知道专业课不会仅限于指定教材的内容,于是我凭借本科课件找了一些重点,又去CSDN之类的论坛搜了些大神的笔记。这些笔记通常都是经过思考和整理的,看起来更加通俗易懂,时间紧的情况下作用太大了,省得去专业课教材上找知识点费时又费劲。
这个过程花了两个月,但为后期省了很多精力。不过后来我发现先看真题再拓展笔记效率更高。
真题+代码(11月-12月中)
这里再次感叹应该早点开始做真题的。从研友那里拿到一份比较靠谱的真题答案,然后从近年真题开始往前做,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网上搜的笔记,整理出答案。
我把真题分为三类:概念题、操作题、编程。
对于概念题,我的方法可以省不少时间,但坏处是有可能限制自己的思维,所以我也会跟备考计算机的室友讨论,争取能想得更全面,把题目中隐含的所有知识点都揪出来。在整理答案时,比较注意在《计基》上找对应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摸索真题在书本的基础上考察的方式。一开始觉得真题有时会问死知识点,有时又十分侧重理解,还喜欢用一个大问把多个知识点融合起来或放在一起对比,貌似拓展部分也没什么规律可以摸索。但是多做几套后会发现有些的知识点的考察频率较高,有的模块又从未出现过,所以我就分知识点整理了答案,按考察频率区分重点,没考察到的相近概念也做了对比表格,这让我后期又省了不少事儿。

对于操作题,本身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主要是花时间尝试和摸索,所以我大部分依赖了答案。有些操作考察频率很高,我同样按照操作类型整理,再额外做了一些对比表格。为了防止真题不够应对考试,我也适当做了一些拓展,比如PPT和word的视图对比,然而最后考的是PPT绘图,没有准备过真的很难现编。但大程度上规避这种情况所需要的成本太高了,我还是倾向于选择碰碰运气。

对于编程,我直接在菜鸟教程上刷了50道经典题(要用编译器跑一遍),感觉够用。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我十分推荐去看慕课上浙大的《零基础学C语言/java》,大一上课睡觉的我就是靠这个得救的。感觉真题里的编程部分呈现从难到简再到难的趋势,明年的编程题可能会加大难度。

记忆(最后10天)
最后十天,我开始集中用自己的“抄书”资料和真题资料进行知识点的记忆,真题为主。多看几遍后闭上眼睛理清思路,不需要死记硬背。考前苏世学社开了免费的冲刺指导课,整理了每章知识点,我截了图用来自检,还是很全面的。
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计算机基础这门科目难度不大,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除了书本知识外,要非常重视真题,对往年出题思路有要一定的理解。
政治(71,选择41)
基础:本科阶段思修马原毛概一夜速成
资料:肖秀荣精讲精练\1000题\知识点提要\时政\肖八\肖四 + 徐涛视频
初始阶段(9月底-11月)
九月底开始看徐涛的网课,其实当时比较慌了,一天二倍速安排六七个视频,对照着精讲精练做标记。徐涛的视频的毛中特和思修部分和肖秀荣教材有点出入,但还是可以接受的。看完一章后就去做对应的1000题,然后对答案做笔记,这个过程比较细致,因为我知道自己肯定是没时间二刷了,只能尽量稳扎稳打。
视频刚刷完没多久的时候肖八就到货了,但是我忍住了没碰,因为没搞扎实就去刷题不仅把题浪费了还会搞崩心态。巩固知识的时候,发现肖秀荣全套里有一小本《知识点提要》,如获至宝,这一小本不仅归纳了重要知识点,还有很多对照表和总结。于是我就认真过了一遍知识点提要,才开始刷肖八。
中期阶段(12月)
肖八大概是在11月中旬拿到的,可以只刷选择题。我没有完全当模拟题用,因为做题时发现有些知识点我知道在哪里,但具体记不清,还是会翻书,然后做标记。
这个时期翻的是《知识点提要》,书上有相应的知识点就标记,没有就补充,我的目的是最后能把它当成一本便携又比较全面的笔记。(Ps:开始刷肖八我才发现还有一块知识点是时政,教材出的也比较晚,毕竟要总结一年内的重要事件,后续肖秀荣公众号还会补充十一二月份的事件。我已经没有精力去精读了,只做了后面的选择题,把选项记住,刷肖八肖四时遇到不会的再回头找到相关知识点做标记。)
肖八还剩三套没刷的时候肖四就来了,由于肖四太重要了,这次我没有拖,赶紧开始刷题了。这次基本当模拟题处理,情况不算理想,但心态迷之淡定,还是一样的在《知识点提要》上做标记。肖四选择题没有解析,但很多公众号会发,还挺有用的。
冲刺阶段(最后7天)
我给自己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背大题,只背了肖四。肖四的大题太长篇大论了,结构层次划分也不太明显,这时仍然可以借助公众号发的资料助记,注意背之前把思路理清晰。
四套题,每套题5个大题,分别都是考固定的模块:马原,毛中特,近代史,思修,时政。我是按照题型背的,一天背一个题型的4道题,第二天必须把背过的复习一遍。需要复习的内容一天比一天多,我晚上回寝室也不耍手机了,偶尔打开手机,就控制不住点开徐涛公众号看看他出的题和答案解析。不得不说徐涛的解析条理清晰很多,但是听说19年押题不如肖秀荣,我就没选择他的押题卷。其实如果不像我这么赶,可以各个老师的押题卷都看看。
考前一晚我又背了遍所有大题,在手机上默写了下思路,其实当时也没有滚瓜烂熟,第二天进考场前还在盯着手机里的笔记看。这一年肖四没有那么准,考完出来很多人说押题翻车了,但我觉得只要用心背了,肚子里面就有货,考场上就能活学活用。

备考政治的全程90%的时间都是花在选择题上,最大的感触就是从第一遍开始就要尽量扎实,不要想着还有第二遍查漏补缺,因为如果第一遍不牢固,第二遍的时候很可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学过一遍了。
心得
如果问我在备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一定会说:稳住心态。
大家都是生怕落后的,看到别人进度快,自己就急着要追;看到别人刷了新题,自己也慌忙找来做;看到别人早起学习,自己哪怕会脑袋嗡鸣一整天也要硬着头皮爬起来。这样往往会打乱自己的节奏,适得其反。其实,考研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是自己,制定计划要为自己量身定做,调整计划也应是为了迎合自己的状态。大家以后难免遇到类似的问题,希望大家明白,既然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就应该相信自己的决定。
考试当天的状态也是很关键的。知识是越学越多的,临考了却感觉自己没有准备好也很正常,考试前夜我因为放心不下都会看书到深夜,但第二天大脑也依旧亢奋,在这种关键时刻你的身体也不会允许你萎靡不振的。另外,几个月的付出都寄托在这临门一脚,心理压力就会很大。
我在备考时还是有破釜沉舟的决心的,但是在考试当天我会一直强烈暗示自己,权当是体验,尽力而为就好,因此在考试时即使遇到了政治第一道选择题就不会做、英汉互译第一篇文章就满篇生词的情况下,还是超常发挥了。
考研的难度年年攀升,加上疫情影响,21考研更是难上加难。即便如此,相信各位都有为实现目标砥砺前行的决心。
我在备考期间,莫名受一段音频的鼓舞,在此送给大家:
“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怕,微笑着面对它,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