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聊一聊一些荧幕和现场背后的音频故事(3)--个人向的混音经验分享(注意,个人向)

2019-06-06 14:35 作者:盲人号  | 我要投稿

先聊一下混音混缩会需要注意的点吧。

首先,音频文件的混缩是一个对波形重新塑形的过程,那自然的会产生诸如

相位抵消 2.采样率不同的线性缺失 3.动态范围的丢失或补偿后的失真 4.音染色

简单点说就是,同样规格的音频合成尽量保持共同的采样率和动态深度。

以voc和sv举例子就是如果歌手的导出音频采样率是44100hz和16bit深度。

后期的整体工程尽量去保持这个参数。

速度的确认,因为工程整体需要保证一个相同的播放速度,不然波形就会被压缩失真,这个参数在歌曲的速度定义上有个称法叫bpm,指的是每秒钟的小结数。

然后就是对轨道,简单点说就是对齐时间轴。习惯上,看操作习惯可以选用daw中的小节号对其和时间线对齐。

别看我,很多时候,无偿和用爱发电谁管这么多啊。

③如果是制作翻唱或cover一般配乐部分是不需要制作的,因为已经有了“成熟”的音频文件。 这时候需要处理的就是人声轨道了。所以接下来会讲一讲个人制作人声轨道的习惯

④不知道说起混音应该怎么细说,但如果想认真混。。。。请务必入手一副监听用耳机。。。和专业声卡 差别非常大。

什么?beast那个能算监听?

只要是通过硬件设备,信号就会被第二次塑型,这里有个名词叫做音染,,除了电吉他和电bass等以需要失真音色的特出乐器,我们优先选择干净的”信号“

⑥至于电子管和晶体管的选择,主流审美是喜欢电子管”失真“的温暖”谐波“感的,但这是指的播放的时候,收入请别太去纠结。“干声”一定是最好的。

人声混音的大致流程

首先一个用来处理音频的daw是一定需要的,这里推荐cubase和studio one.

当然fl sutdio和live也非常优秀

1.总线轨的限制器(还是比较关键的,在你全心思在处理音色的时候,可以防止电平过载导致失真)

2.入手干声素材后最先一部是和速度轨道上其他音频轨道对齐,这里会需要要使用到软件中的①切片工具②位移工具③选取工具④单独监听工具

3.音高的对齐,这里可以使用宿主自带的效果器 或者比较通用的melodyautotune

如果细修的话 还可以对音的共振峰和响度做处理(这就是很多鬼畜的制作流程了)

4.开始对单独轨道进行频响的均衡处理,也叫做EQ,至于调节方面,需要一些经验和实际对音频本身的听感作改变,这里提出来的只是这一步非常重要

5.压缩和限制,这一步是音频的动态限制,防止过于突然的动态变化对于听感的刺激

6.饱和与激励处理,这一步是加入一定量的模拟谐波,来让单薄的波形有更丰满的听感

7.混响与延迟,这一步是给一个声音的模拟拓展用的,有2种目的,一种是让声音不容易产生听觉疲劳,一种是让声音的立体感更强

8.电平的控制,和一定量的gain调整,这一步是加强音色细节的关键,这篇文章就不细说了,简单解释是电平可以达到一部分gain的效果,但gain的改动和电平不同

9.第二次的EQ控制,这里一步并不多余,但也可以在总线上完成,目的是让成品的音色不会这么刺耳。或者过于“焖”

10.处理完了这些基本一个混音就算完成了,之后再做最终的母带之前可以再次播放按照爱好去调整(嘛,看我长长写了一堆其实只是只是废话,最终你想怎么调整还是你自己的爱好)


需要注意的细节

1.工程的采样率和采样深度尽量保证一致,如果是突出伴奏那在导出的时候和伴奏一致,突出人声就与人声一致。

2.音频交互协议请务必选择asio,声卡的缓冲区根据需要做调整,部分效果器非常需要计算机运算资源,录音时可以将缓冲区调小,以方便于录入的低延迟防止傅里叶失真,而加载效果器时可以将这个参数调整的偏大(推荐, 录音或需要直播录入时选择512缓冲大小,混音和编曲播放时选择1024-2048之间大小)

3.干声使用手机麦克风和频响范围非常有限设备录入的声音请直接pass,不是咋技术不给力,是真的爱莫能助。

4.只要是通过硬件设备,信号就会被第二次塑型,这里有个名词叫做音染,过度的音染会破坏原本音色的听感,能避免请尽量避免。

5.很多能收录到接近原声的声音就最好收录“干声”,过度声染色和特效处理的声音动态范围非常小处理后会失真。

6.长时间听同样的音会发生听觉疲劳,可能会导致耳蜗对音色不敏感,所以请每次混音一小时后让耳朵放松再继续。

别一天到晚金耳朵,金耳朵,丢到120db环境下一天,你就要聋。

7.大音量不是大增益,用针刺耳朵和用筷子挖耳朵能感觉一样吗。


7.保护听力非常重要,监听时的“音量” 请不要开太大,而是去拉动推子,我们要听的是“有效信号”,不是噪音。


音乐是爽一时的,但这双破耳朵要陪你一辈子

嘛 这次就写到这里,算是给想入坑没方向的小伙伴一些方向吧,很多东西其实说白了是摸索出来的,也没人有100%的定论。

那我们下次再见



聊一聊一些荧幕和现场背后的音频故事(3)--个人向的混音经验分享(注意,个人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