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细数美食纪录片中的"黑暗料理"(下)

2021-12-13 10:58 作者:永远的韩梅梅  | 我要投稿

三、食臭、食霉

1.臭豆腐

臭豆腐有南北之分:

北方臭豆腐,又名"靑方腐乳",以老字号"王致和"最为出名。据传: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电视剧《神厨》中便引用过此传说。

南方臭豆腐,又名"臭干"或"臭干子",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各皆有其特色,但尤以湖南长沙的臭干最为出名。在纪录片《走遍中国 食在八方》第三集"湘菜"篇中,专门介绍了老字号"火宫殿"的臭豆腐。

2.宁波三臭——臭冬瓜、臭苋菜管、臭菜心(即:臭芋艿蓊)

宁波人食"臭"可谓历史悠久:清代范宣的《越谚》有"苋菜梗"条:"苋见《易夫卦》,其梗如蔗段,腌之气臭味佳,最下饭"。

纪录片《风味人间》第四集"肴变万千",注重讲到了食臭,里面着重介绍了宁波三臭的制作工艺。

"三臭"制作原理跟绍兴的霉豆腐、霉千张、霉笋相似,但风味不一样。腌制"三臭"的关键得先做好一甏臭卤。有了卤之后,冬瓜、苋菜、芋艿蓊、茭白等,都可作为"臭"的对象。由此,不仅可以三臭,诸多蔬菜都可以做"臭"。

3.臭鳜鱼

美食纪录片《走遍中国 食在八方》第四集"徽菜"中,就专门提到了著名的臭鳜鱼。早年徽州不产鳜鱼,徽商回家时从长江边用担子挑回家,这期间慢的要走5到7天,快的也要3到4天。为了使鳜鱼不完全变质,除了用木桶装鱼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给鳜鱼潵上一层淡淡的盐水。此处虽然用盐,但却与将盐涂满鱼身晾干的腌制有所不同。这样挑会家中时,鳜鱼处于半变质状态,经过红烧之后,臭味去掉,鲜味提取出来,自此形成了臭鳜鱼这道著名的徽菜。

4.绍兴霉系列——霉干菜、霉笋干、霉千张、霉豆腐

绍兴的"霉干"菜最为出名,将绿叶菜、竹笋等洗净、晾晒、再腌制、再晾晒、再蒸制、然后贮藏。最后由厨师制作成一道霉干菜扣肉,将霉菜特有的味道,散发出来。

除了大名鼎鼎的霉干菜,绍兴还可以"霉制"豆腐、豆腐皮。所谓霉千张、霉豆腐,都是绍兴地区的传统美食原料。

5.其他"发酵"豆腐——毛豆腐、红菌豆腐

不仅绍兴有霉豆腐,徽菜中有毛豆腐,老广们则有客家的红菌豆腐。这些豆腐在"食用菌"的作用下充分发酵,最终成就另外一种味道。

【小结】

所谓"臭"与"霉",都源于古人保存食物的方式。古人没有现代的冷藏技术,又经常处于食物不足的状态,一旦获得了短期内吃不完的食物,必须贮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此时,防腐保鲜就成了巨大的难题。不同地区的人,因地制宜、各显神通。

保鲜的关键是减少其水分,只要这样才能延缓微生物对食物的侵袭,防止其腐烂变质。

针对肉类、鱼类,人们摸索出一套方式。去除内脏保留纯肉,洗净后,用盐腌制、晾干,可以长时间保鲜,这就成了咸肉、咸鱼。腌制后长时间晾晒,让其彻底风干,这就成了腊肉、腊鱼。若腌制后,再进行烟熏,让其外面生成一层"皮壳",可大大延长保存时间,这就是熏肉、熏鱼。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不一样(温度,湿度,日照时长,附近地表植被等),必然演变出不同的制作工艺,形成不同的味道。

针对水果等糖分较高类食物,不能用盐腌制,需要用糖腌制,晒干后制成蜜饯果脯。

蔬菜类因水分过大,最易腐烂。绍兴第五的"霉制"就是古人找到的一种保存蔬菜类的方式。此外还有各色腌菜:东北的酸菜、辣白菜,四川的泡菜等,都是储藏蔬菜的方式,且都离不开盐。

在保存过程中,部分食物因接触空气中的某些菌类,被"发酵",这之后产生了新的味道,这些发酵方式被保留下来,后人才能喝到美酒,吃到美味的发酵食品。

而"臭",就是发酵的产物。国内有各类发酵的豆制品,国外则有各类发酵的奶制品,比如:蓝纹奶酪等"闻着臭、吃着香"的美食。

后来人们发明了罐头,可以长期保存,但也需要添加各种防腐剂。再后来发明了冷冻技术,千里之外的各类食材也可以被引进吃到,大大解决了食物贮藏保鲜的问题。

人类的暗黑食物史,亦是一部食物贮藏史。

四、毒美食

《传奇》(SAGA)是一部大型纪录片,包括自然传奇、人文传奇、战争传奇和科学传奇四个系列。该系列曾经被引入播放过,编者对其中吃各种毒物的黑暗美食纪录片,念念不忘。

该系列的纪录片,如今网络上已难寻觅。下面小编只能凭借仅存的一些记忆,带大家进行一次"毒物美食"之旅。

1.五毒——蝎子、蜘蛛、蜈蚣、蛇、蟾蜍

首先,中国传统五毒是:蜈蚣、蛇、蝎子、壁虎、蟾蜍,可见邵氏影片《五毒》。不过,壁虎有毒是古人误传。

自从,金庸小说中五毒神教所豢养的五种毒物,由蜘蛛代替了壁虎之后,众人则将:蜈蚣、蝎子、蜘蛛、蛇、蟾蜍当做新的"五毒"。

传奇(SAGA)纪录片中特别提到东亚、东南亚国家是如何食用"五毒"的。其中蝎子、蜘蛛、蜈蚣、蛇,其毒素蛋白质加热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改变,即可以去除毒性。一般油炸后可食用。

记录片中,越南小吃炸蝎子、柬埔寨街头炸蜘蛛、台湾阿公捉蜈蚣回去爆炒成盘,广东本土人抓蛇做蛇羹,这些做法都可以将毒物做成美味。

在内地,蝎子、蛇不仅做成美食,且早已实现人工养殖。

特别提一点——蛇,岭南地区,活捉蛇后,将其尾巴倒系在房梁上,活去蛇胆服下,据说甚是滋补。取胆之后,割开蛇身,祛除内脏,只剩下蛇肉,这时再斩成段,煲成蛇羹。因煲汤,最高温度即百度,不如油温高,存在些许中毒危险。因此活吃蛇胆,做蛇羹,亦是风险之举。

五毒之中唯独蟾蜍(又名:癞蛤蟆),不可如此烹饪。蟾蜍与河豚类似,皆为神经性毒素,加热不可以去除毒性。必须用熟练的刀工,将其毒腺彻底切除掉,期间不可将毒腺割破,否则食用比中剧毒。

因目前没有完整的技能培训与考核标准,完全依靠店家的个人技能,加上很多人不明就里,勿认蟾蜍为牛蛙、青蛙来食用,常有食用蟾蜍中毒的新闻。所以,不建议大家尝试。何况蟾蜍的长相,您真的下得去口?

【拓展】

除了作为美食之外,民间更爱用各种毒物来泡酒。越毒的东西,越可以泡酒,越被喜好者认为大补。

实际上,现代医学也在提取各种毒物的"毒素"用来调制解毒剂与研制新药。因此衍生出人工喂养毒虫的全新产业。

不知道民间此种做法,是否暗合了这种现代医学,用酒精萃取毒物之毒,用以滋补。不过,民间可泡酒之物实在太多:用"未长毛的幼鼠"泡酒,看后脊背阵阵发凉。

2.拼死吃河豚

河豚有剧毒,其毒性是神经性毒素,高温加热不能去除毒性,只能依靠厨师的技巧,将其毒腺与有毒器官完美剥去,才可以入菜。

日本酷爱吃河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河豚厨师资格考试系统,给合格的河豚料理师颁发从业执照。河豚一般可被做成刺身,而其白子(精巢)亦可入菜。

更绝的是有剧毒的"河豚肝"与"河豚卵巢",经过一些职人的专业深加工处理,三到五年秘制之后,可去除毒素,可食用。而从事该行业的家族或企业,亦需要颁发相关的认定证书。

国内亦有"拼死吃河豚"一说。纪录片《走遍中国 拼死吃河豚》中,江苏省江阴市就有吃河豚的传统,且必须由专门的河豚厨师进行烹饪。而国内已经实现了河豚的人工育苗,然后投放到长江散养的方式。但有一种说法:散养后的河豚,其毒性比纯野生河豚降低不少。但无论如何,食用河豚有巨大风险。

3.海生毒物

狮子鱼肉质鲜美,其肉本身无毒,但背鳍上的毒刺含有剧毒。烹饪时,厨师带上厚厚的手套,小心翼翼将毒刺去除后,才可以放心制作。

一部分海蛇、海兔与海鳗等,血里有毒,宰杀时需要注意,清洗时将血渍清理干净。即使这样高温烹制时还要多注意,否则易中毒。

4.鲎鱼

鲎鱼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印度洋君岛和东南亚海域多藻类的沙质海底。部分品种的鲎有毒。

纪录片《传奇(SAGA)》特别提到东南亚海滩大排档有烹饪鲎鱼者,主要用火烤,其辨别其是否有毒主要靠"听声",根据烤时发出的声音,进行判断,且从业几十年从未出错。但是,如果从业者依靠这种方式进行判断,食客还是谨慎点为好。

5.弱毒性昆虫

《传奇(SAGA)》中亦制作了一篇弱毒性美食。在南美洲的一些餐馆,抓本地的果蚁(果树上的蚂蚁)、与当地一种马蜂入菜。这些昆虫具有弱毒性,若大量袭击人类,其体内毒素会使人遭受不同程度的"麻醉",量大时,还会使人休克。

经过厨师的烹饪,变成菜品,食用时舌头亦会有些许"酥麻"的感觉,但因量少,对人物无大害,反而此种口感成了当地人拒绝不了的一种美味。

【总结】

此外还有各类暗黑饮食,国内有些人爱吃的毛鸡蛋(未孵化成功,但已具有小鸡雏形的鸡蛋),油滚猴子脑、小麻雀鹌鹑炸串。非洲很多部落甚至烤蝙蝠吃。

这些只是吃了大家不太接受的东西。更让人难以接受的则是那些传说中残忍的活吃方式。比如:三吱儿(活吃幼鼠)、浇驴肉(滚汤浇驴肉)、烤鸭掌(火烧铁板烤活鸭掌)、脆鹅肠(活取鹅肠)、铁板甲鱼(活烤甲鱼使其自喝汤料)等。国外亦有此类,为了肥美的鹅肝,将鹅养成肝硬化等。

希望人类在文明、富裕、进步的同时,摒弃掉残忍的料理方式,杜绝食用珍惜野生动物。善待世界,世界也会善待我们。

细数美食纪录片中的"黑暗料理"(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