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探险、环境与文化》读书笔记(四)

《博物探险、环境与文化》一书在引用外文资料时,地名翻译只是按照英文发音随意寻找汉字(或是照搬原译文的汉字),而没有根据各个时期的老地图旧地图核实,因此地名与历史上或现在的名称大多对不上。我仅仅对西藏察隅境内的地理信息略有了解,据此指出一些不足。
第90页地名:“1933年在阿萨姆和西藏考察……”
瑞玛——日马、日玛或力马;
荣楚——据我猜测为罗楚河;
雄登贡帕——历史及现在名:休登寺;
第106页地名,阿本——阿丙村;
第113页地名,维曲河谷——玉曲河谷;拉姆普——龙堡(村);杰纳——则那(村);
再一个问题是,作者想引文上贪图省事,集中引用中译本的《神秘的滇藏河流》,还有《The Land of the Blue Poppy》和《From China to Hkamti Long》(这本书应该翻译为《从中国到康地龙》,康地龙是清末民初的地理名词,不仅仅指坎底,是一个比坎底大一点的区域),其他文献的引文因为多需要自己翻译,引用不是没有但相对较少。
图书的第四章为金敦·沃德眼中的西南环境,包括水文山川地貌、植物及分布、作物与村落,第五章为生态文化,包括族群与生计方式、住房、服饰、饮食、宗教、交通等等。
如果仔细阅读金敦·沃德的著作,会发现他的大多数著作都带有地图和照片,我只研究和摘录过有关西藏察隅的照片与地图,整理印刷完成了《老照片旧地图中的西藏察隅》内部资料书,金敦·沃德及其助手考尔班克的图书中,照片包括植物、山川、河流、雪山、动物、人群、住房、寺庙、树木、冰川、地方政府官员、苦力、桥梁、溜索、纺织女……内容非常丰富。可惜这些照片并没有在《博物探险、环境与文化》一书得到呈现与研究,地图就更没涉及。
《博物探险、环境与文化》艺术为金敦·沃德研究开了个好头。
金敦·沃德与中国渊源颇深。
金敦·沃德为英国人,1885年出生于一个植物学者之家。1894年至1904年,金敦·沃德在圣保罗学校学习,1904年进入剑桥大学基督教学院,1906年父亲去年,家庭陷入窘境,他没能读完三年本科。1906年年底,家庭好友为他在中国上海找到了一份教师工作。1907年3月,金敦·沃德从伦敦乘“诺尔”号船奔赴上海西童公学就职。1909年,在家族友人的帮助下,金敦·沃德参加了美国动物学家安德森鸟类与哺乳动物标本搜集活动,活动的地域为中国的湖北、陕西、甘肃和四川,为此他辞去了上海的教学工作。标本搜集工作从1909年持续到1910年整整一年。1911年3月至12月,金敦·沃德在家族友人的帮助下幸运地获得了在中国采集植物标本的机会,采集标本地点为中国云南与西藏。1911年12月,金敦·沃德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1913年4月至1914年3月,金敦·沃德再次来到中国,在云南、西藏、四川采集植物,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提供了资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金敦·沃德入伍,1920年年金敦·沃德回到英国。1921年、1922年,金敦·沃德两次来到中国云南等地采集植物。1923年,金敦·沃德获得了印度和中国西藏的许可,进入西藏采集植物。1924年3月至1925年2月,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资助下,金敦·沃德再次进入西藏采集植物种子。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金敦·沃德从缅甸向上游行走,探寻独龙江源头,最远到达西藏察隅的吉太村。1933年,在英国印度事务部和印度政府的协助下,获许进入西藏寻找珍稀植物,活动区域西藏察隅与八宿,采集植物标本,测绘地理数据。1935年2月,金敦·沃德受邀参加了到中缅交界采集动物本表探险队,但中途离队转往西藏,采集植物标本与种子,探查地理,绘制地图。二战爆发后,金敦·沃德远离了中国。1950年年初,前往洛希特河河谷采集植物标本和种子,到达西藏察隅的瓦弄。金敦·沃德因中风逝世于1958年4月,享年72岁。
金敦·沃德与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有关,1935年4月,金敦·沃德从萨地亚出发进入西藏察隅,并深入西藏内陆,进行所谓的采集、考察与测绘,遭到了西藏地方政府的抗议,此事件直接导致了印英政府公开提出所谓的“马克马红线”问题,再次引起中印边境争端。以现在历史的眼光看,即便没有金敦·沃德这个导火索,英印政府依然会找到其他的导火索让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走上前台,但历史选择了金敦·沃德。
实际上,金敦·沃德在中国境内就是顶着植物学家光环的“职业间谍”,或许他的内心是真的喜爱植物,但他为获得进藏许可,他为获得每一次的进藏资助,他只能也必然成为实质性的间谍。历史偶然选择了他,他也竭尽全力地完成了不光彩的见不得人的使命
从1909年至1957年,金敦·沃德共进行了24次野外探险活动(书中写为22次,见89页),足迹遍及中国、印度、缅甸、不丹等过,其中有10次涉足中国(书中写的是7次)。探险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一生共撰写了26部著作,在期刊上发表文章709篇(国外统计数字,没能力核实)。
1960年出版的《Pilgrimage for Plants》给出了金敦·沃德的出版物列表,从1913年到1956年,金敦·沃德出版的专著有23本。《Pilgrimage for Plants》一书一再强调,由于金敦·沃德一生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探险生活,且没有保存自己著述的习惯,因此这个统计并不是完整无漏的出版物统计。
1975年出版有关他的著作全集中收有图书25种,原稿209篇。他的文章以植物采集与地理探险为主,其内容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还包含有民俗、宗教、饮食、建筑等方面的内容。
如果仅仅看这些著作的名称,实在无法判定哪本书与察隅关系密切,哪本书与察隅完全无关。要从中甄别与察隅关系密切的书,必须结合金敦·沃德探险的足迹,从与中国相关的岁月中寻找蛛丝马迹。
在1945年出版的《Plant Hunting in China》中,归纳总结了来中国采集植物标本的西方人,其中就包括金敦·沃德,书中给出了金敦·沃德的活动地点与时间表,但只包括1911年至1938年部分。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3辑)《麦克马洪线与探险家:英人瓦德在近代中国西南探险活动中的动机、地理与政治》一文给出了更详细的列表,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区域与活动路线。通过查询列表,可以确认金敦·沃德到过西藏察隅及周边的探险活动共有6次(注意,这里指的是察隅周边,不是整个中国)。摘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