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哥独家干货】第八期:选择题技巧之比较型

大家好呀,今天的你们都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或者困难吗?有问题要及时解决哦,解决完就来看干货吧,还是我们的选择技巧系列,快快学起来~
一、题型特点
比较就是将同类或者相近之间事物的对照;同类现象对照,也可以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的社会现象比较,找出其内在联系和差异;还可以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具体来说,比较是指历史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观点的对比等。
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一种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相似事件之间的异同比较;一种是同类现象或历史事物发展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变化比较,一般通过“但是”(但)、“而且”(而)、“然而”或(;)(……)等转折词联系起来。
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常用的设问词是有“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变化”“趋势”等。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这类题对同学们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同学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二、解题思路
总体要求: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同学们要运用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得出最符合材料的选项。
具体操作:
一审,审设问要求。注意题干考察的角度,审清设问是考察两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不同点,是区别还是联系
二定,确定比较项。提取材料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较项,找到比较的着力点,正确答案往往隐藏在后半段材料中
三比,比较备选项。把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只有本身正确的且符合题干的要求,才能最后入选。

解题小技巧:
比较题如果是两个历史事件的比较,
首先必须对两个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其次,要对所比较的内容作出题目中要求内容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即比较的角度);
第三,比较之后考生找出和自己判断相吻合的备选项。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可用直选法,找出的答案必须要同时能满足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容;如果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可用排除法。
两种方法都能找出正确答案,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平时做定哥资料书《小题精炼》习题时加以选择答题的方法。
三、例题精讲
例题1.
1950年-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80年代后中国粮食产量明显高于苏联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B 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比较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粮食产量明显高于苏联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解放了农业生产力,C项正确;
不选理由:
1952年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不是1980年基本完成,土改的完成是我国粮食生产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
1956年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不是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粮食产量明显高于苏联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是在1960年前期,D项错误。
例题2.
英国的……生铁产量在1788年仅有6.8万吨,到1806年猛增到24.4万吨,而且在1811年进一步增至32.5万吨。导致英国生铁产量猛增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 近代科学的兴起
比较分析:
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棉纺织业和冶金、采矿业中采用大机器生产,导致英国生铁产量猛增,故选B;
不选理由:
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文艺复兴促进近代科学的兴起,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例题3.
中近现代史上曾有两次留学苏联的热潮:20年代曾有一批进步 青年留学苏联,主要学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而50、60年代留苏学习重心转变为冶金、采矿、电气、地质建筑、水利等专门技术。这一变化( )
A 得益于中苏两国长期友好
B 反映了时代主题的变迁
C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D 受到了国际形势的影响
比较分析:
材料“20年代曾有一批进步青年 留学苏联,主要学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体现了当时革命的需要;题干“50、60年代留苏学习重心转变为冶金、采矿、电气、地质建筑、水利等专门技术”新中国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故B正确。
不选理由: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故排除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故排除C。
“20年代曾有一批进步青年留学苏联,主要学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出现是国内革命的需要,
“50、60年代留苏学习重心转变为冶金、采矿、电气、地质建筑、水利等专门技术”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故排除D。
例题4.
如图为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选官制度的完善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政治中心的变迁
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才的南北比重的变化是与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相似,故C正确;
不选理由:
选官制的完善对人才的区域分布没有必然影响,故排除A;
商品经济的发展指的是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南北的差异,故排除B;
结合定哥红宝书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的变迁趋势主要是往东和往北发展,故排除D。
例题5.
宋初,御史台台官负责言事,谏官负责弹劾;中期以后,台官和谏官都具有监察和管理文武百官、荐举官员、谏诤皇帝、参政议政、参与司法等职责。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
A 监察机构内部出现对立
B 通过台谏合一强化了皇权
C 监察机构职责分工明确
D 台官与谏官丧失监察职能
比较分析:
依据材料“台官和谏官都具有监察和管理文武百官、荐举官员、谏诤皇帝、参政议政、参与司法等职责”可知,体现的是宋朝通过台谏合--强化了皇权,便于对臣下的控制,故B正确;
不选理由:
AC与材料无关,排除;
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例题6.
如表英国棉纺织厂工人性别、年龄分类比例表.该表信息可以说明,当时英国( )

A 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 棉纺织业持续高速发展
C 资本家的贪婪和冷酷
D 儿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英国童工和成年女工占比总和超过了成年男性工人,说明在当时的棉纺织业中,大量使用童工和女工,这体现了资本家的贪婪和冷酷,C正确;
不选理由:
女工的社会地位从数据中无法得出,排除A;棉纺织业的发展速度与题无关,排除B;
童工依然占据较大比例,说明儿童权益并未得到有效保障,排除D。
例题7.
1962年上半年,中联部部长王稼祥等提出的对外政策建议,后来被概括为"三和一少"即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要和气一点,对世界革命援助要少一点。据此可知,"三和一少”( )
A 坚守“一边倒"政策
B 走务实收敛外交路线
C 受“左"倾错误影响
D 背离"和平共处”理念
比较分析:
据材料1962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但是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为缓和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工作,中联部部长王稼祥提出了“三和一少”的对外政策建议,故B符合题意;
不选理由:
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A错误;
“左"倾思想是超越客观、脱离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而材料未涉及,C错误;
材料中“三和一少”政策体现了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这正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D错误。

例题8.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比较分析:
解答问题时应关注“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分别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力量以及斗争方式等
1895年,“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公车上书”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加深,少数进京的举人联合起来向清政府上书反对和谈,其规模较小;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发生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在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冲击之下,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A项正确。
不选理由:
二者的主要差别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不同,B项是次要原因,排除;
大众传媒虽对民众有影响,但关键在于民众自身的觉醒,排除C;
不管列强侵略程度和手段如何,都损害了中国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奋起反抗,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

例题9.
明末到清嘉庆年间,江南松江府经过几次政区重组,县愈分愈小,愈分愈多,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这反映了(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基层治理的低效
C 百姓税负的沉重
D 城乡差距的缩小
比较分析: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因此会出现县愈分愈小,愈分愈多,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A正确;
不选理由:
基层治理效果和政区重组以及“原来的东、西乡之别,成了县与县的差异”无关,排除B;
C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题干没有对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进行对比,排除D。
例题10.
如表所示是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部分)的基本构成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商业贸易主体多元化
B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 经济史研究史料全面
D 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比较分析:
根据表格可知,从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文书中包含多种类型,而且内容规定详细,说明当时的经济活动秩序较为规范,故D项正确。
不选理由: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商业贸易的主体,故排除A;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人身依附关系,故排除B;
本项错在“全面”二字上,故排除C;
例题11.
在1991-2011年的20年里,西方七国集团在全球GDP中的份额从2/3下降为不到一半,而中国、 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国(金砖五国)的份额却从7%左右上升为20%左右。这一变化表明( )
A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 中国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
C 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比较分析:
材料中提到西方七国集团在全球GDP中的份额下降,而中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国(金砖五国)的份额却在上升。由此可知,世界经济中的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故A项正确;
不选理由:
材料并未单独提到中国的份额是多少,故得不出“中国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C项错误;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说法不正确,D项错误。
例题12.
对儒的释义与探源,史学界大致有以下四种争论:一是史官说,即儒出于祝史;二是术上(士) 说,即儒出于术上;三是职业说,即儒出于职业;四是地官说,即儒出于司徒。四种争论都认为儒( )
A 熟悉各项技能
B 起源于战国时期
C 拥有专业特长和文化知识
D 属于统治阶级
比较分析:
A.六艺是指周朝的官学贵族教育体系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材料中的争论认为儒分属于不同领域和行业,无法体现是否熟悉六艺等基本才能,故排除A项;
B.材料中的“祝史”术上"" 司徒”等信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故排除B项;
C.从四种争论的内容中可知,儒拥有一定 领域的专业特长和文化知识,故C项正确;
D.由材料可知,并非四种争论都认为儒属于贵族统治阶层,故排除D项。
例题13.
据不完全统计,康雍乾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百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官修图书的类别全面,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各个方面。清朝的官修图书( )
A 反映了清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B 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转型
C 顺应了传统文化总结的需要
D 呈现了民主启蒙的色彩
比较分析:
A.本项错在图书的主导不是科技图书,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中国文化转型是近代化的反映,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C.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大规模的官修图书的历史现实,这一时期大规模修书,涉及多方面的作品,明清时期是传统文化总结时期,官修图书恰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需要,故正确;
D.呈现了民主启蒙的色彩,和材料的主旨不一致,故排除。
例题14.
如表为抗战时期创办的漫画期刊所登载的部分漫画名称。据表可知,这些抗战漫画相同之处是( )

A 推动国共再次合作的实现
B 凝聚民心激发抗日意志
C 宣传民主党派的抗日主张
D 宣扬抗日民族英雄事迹
比较分析:
A项不是相同之处,题干也没有涉及国共合作的信息,排除A;
根据"《全民抗战的巨浪》”“《青纱帐里活跃的东北义勇军》”等标题可得出这都与团结抗战有关,是为了凝聚民心激发抗日意志,B项正确;
材料没有针对民主党派,排除C;
材料没有针对英雄个人,排除D。
例题15.
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 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
B 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结合
C 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
D 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
比较分析:
“哲人”指的是智者学派,“教导青年,作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指的是智者学派在将人置于世界的社会中心的同时,却忽视人的包括节制性在内的道德理性,“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表明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在于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故D正确;
A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排除;
B是苏格拉底,应排除。
C不符合题意,排除。
例题16.
在宋代,“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末收获间,借代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车必去而之他。”而到了清代,地主阶级对佃农往往以夺佃、退佃等手段相威胁趁机抬高租额并巧立名目额外盘剥。佃农地位的这一变化 ( )
A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间接反映
B 与满洲贵族不重视农耕相关
C 是农民起义频繁爆发的结果
D 间接反映清代人口膨胀现实
比较分析:
在宋代,佃户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地主需要过年的时候给予充分的照顾,而清代地主阶级对佃农采取退佃、额外盘剥等手段,这主要是因为清代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故选D;
A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满洲:贵族不重视农耕”不符合史实,排除B;
地主对佃农盘剥会导致农民起义,C项因果倒置,排除。
例题17.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 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
B 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C 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D 人才选拔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比较分析:
三代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活跃,养士成风,汉代官员的选拔应该是来自全国范围的察举和征召,这些反映了我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即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反映了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的趋势,故A正确;
BCD只是某一个阶段的特点,故BCD错误。
例题18.
15世纪以来,主张国家扶植商业发展的重商主义思潮盛行,但这一不惜以民穷求国富的政策也导致了民生艰苦;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9世纪以来,主张通过追求个人利益使整个社会受益的自由主义理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转变( )
A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进程
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
C 开启了机器化大生产时代
D 深刻改变资本主义社会风貌
比较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风貌的改变,D正确;
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A排除;
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B排除;
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例题19.
在宗教改革中加尔文提出,教会由选民选出,既不隶属于教皇,也不隶属于诸侯;教职也由选举产生,从教徒中选出长老会和牧师管理会,这反映出加尔文宗教改革( )
A 具有推动政教合一之意图
B 有利于缓和不同教派的矛盾
C 具有浓厚的新型民主色彩
D 有利于强化世俗国王的权力
比较分析:
依据材料可知,加尔文在宗教改革中实行了选举制度,这与罗马教皇控制下的天主教有明显不同。而选举制度在当时明显具有新型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政教的关系如何,因而仅有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加尔文宗教改革具有推动政教合-之意图,故A项错误。
加尔文宗教改革明显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控制,至于与其他教派的关系是否紧张、能否缓和均不得而知,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宗教改革中教会的产生方式,没有涉及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否可以强化世俗国王的权力,故D项错误。
例题20.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被写入中印、中缅双方总理的联合声明中, 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这一变化( )
A 顺应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需要
B 推动新型区域国际组织建立
C 完全继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促进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形成
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外交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顺应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需要,所以A正确;
根据材料“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可知,"推动建立新型区域国际组织”不符合题意,所以B错误;
这一新理念是对原有外交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所以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促进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形成”,所以D错误。
例题21.
近代中国入境旅游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在华旅游只限于通商口岸;《天津条约》 打开了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大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入境旅游基本放开到20世纪20年代,各种形式的入境旅游都有长足增长。这一变化( )
A 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 瓦解晚清的朝贡体系
C 创新了社会发展的模式
D 体现殖民主义的意志
比较分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入境旅游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为外国人借旅游之名侵犯中国主权,从事不法活动提供了便利,体现了殖民主义的意志,故D项正确;
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是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
晚清朝贡体系的表现形式是朝贡贸易,材料无法体现晚清朝贡体系瓦解,故B项错误;
创新了社会发展的模式指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故C项错误。
四、注意事项
这比较型选择题还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比较型选择题涉及的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比较型选择题需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选项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找同。
解题时一要注意全面准确的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人、事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二要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新选择题,最常用的就是排除法
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找不出异同,这就需要及时的翻看定哥红宝书,查漏补缺。
如果阅读理解困难,找不到共性和个性,不能判断备选项的正误,需要多做定哥资料书《小题精炼》,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做题手感,及时排除错误答案。
五、实战演练
演练1.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繁发生;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美国又是危机爆发的策源地和风暴中心。如图揭示出这两次危机爆发的共同原因是( )

A 金融市场的泡沫化
B 信息传导的国际化
C 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D 收入分配的畸形化
演练2.
传说黄帝时代,民神杂糅,神可以自由的上天下地,人也可以通过天梯"昆仑山"往来于天地之间.之后颛顼时代发生了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的"绝地天通"事件。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社会神灵崇拜的多元化
B 适应了政治权威萌芽的需要
C 体现了人们认识自然能力提高
D 意味着社会产生 了阶级对立
演练3.
《史记·伯夷列传》为正史列传之首。司马迁以来,伯夷、叔齐、严光、梁鸿到顾炎武、王夫之,历代史给避世者和失败者以极高的历史地位,成为表彰匹夫志的“中国史的诗意”。中国史学的“隐逸”书写( )
A 彰显了历史惩戒价值
B 承担了道义传承功能
C 批评了儒家伦理道德
D 突出了修史的政治性
演练4.
清初,"西学中源"论流行,天文学家王锡阐认为:西洋历法号称优于中国传统历法,实则"悉具旧法之中”,是"西人窃取其意"。王锡阐所持观点( )
A 解释了近代科学的起源
B 促进了中西科技发展
C 弘扬了科学的实践精神
D 不利于学习西方科学
演练5.
据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王是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秦汉以后,出现君对臣的诏敕类专用文种和臣对君的奏章类专用文种;明代诏敕文书增加了"谕旨",清代又把"谕旨“细化为"谕"和"旨"。这反映了( )
A 行政效率的提高
B 诏敕制度的完善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演练6.
历代王朝非常重视漕运,秦汉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辇越而衣,漕吴而食" ,漕运转变为东南至西北方向;及至元明清三朝,由南至北,"两浙之富,国用所恃"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 农业区域化专业化
B 北方对南方的压迫
C 区域长途贩运出现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演练7.
中国现存最早的两种竹简数学文献《数》《算数书》和传世文献《九章算术》都对盈不足术、按爵位分配财产、赋役分派、大型工程劳力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 )
A 历史渊源较久远
B 服务于现实需要
C 重视逻辑与推理
D 居世界领先地位
演练8.
中国古代,人们将其中崇尚孝义的家族称为"义门".如表是相关史书记载的"义门”数量据此可知( )
表:相关史书记载的"义门”数量

A 宋代“义门”数量居首
B 市民阶层逐渐发展壮大
C 伦理的影响具有时代性
D 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参考答案:1-8 DBBBDDBC
六、总结一下
比较型选择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具有一定难度,我们在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两步,一要审清设问,看清问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二是确定比较项,找到比较的下手点,最后用排除法进行排除,其实大多数比较型选择题还是以考察基础知识为主的,所以平时要对基础知识有意识的进行整理归纳了,遇到不了解的知识点及时要翻阅《定哥笔记资料书》。